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电企数字化转型需有产业思维和长效机制

2023-03-20 09:12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苏南 董梓童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新型能源体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电力数字化军团首席执行官孙福友看来,电力行业是降碳的主力军,推动数字化技术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提供有效支撑,是电力、能源信息等行业需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大踏步发展,风电场、光伏电站数量猛增。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速,未来我国新能源发电场站数量将呈爆发式发展趋势,电力电子设备数量激增。要想让这些设备“听话”,就要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电力数字化军团首席执行官孙福友看来,电力行业是降碳的主力军,推动数字化技术融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提供有效支撑,是电力、能源信息等行业需共同面对的课题。日前,中国能源报记者带着电力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挑战等问题采访了孙福友。

电力系统实时动态平衡

有赖源网荷储互动

中国能源报:我国电力系统将发生哪些革命性变化?

孙福友:从近年来的碳中和热点到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能源供应安全和连续性问题,再结合能源价格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把握绿色低碳、能源安全和能源经济性之间的“既要、也要、还要”的关系,注定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新型电力系统在能源结构调整、安全机制体系和市场机制体系建立等方面将发挥枢纽性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将呈现资源禀赋多样性、时空互换性、新能源海量随机性、消费电气化及互动性和系统波动性等特征,不同于传统的源随荷动模式,新型电力系统是在源网荷储四维深度互动的情况下,保障整个电力系统实时动态平衡。

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安全属性和社会责任属性注定了新型电力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法论指引,确保体系性和方向性演进,而不是采取断崖式和休克式调整模式。

在上述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面临五大体系性挑战:源侧结构绿色化;荷侧电气化和互动化;电网调控柔性化;广泛分布在源网荷的储能协同互动;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及复杂的电—碳交易体系。为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定会大量采用及催生革命性技术,这是整个电力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和使命。

电企需系统性构筑创新体系

中国能源报: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哪些作用?

孙福友: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电力企业普遍有转型刚需。其中,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从行业趋势、挑战和自身战略高度思考,围绕安全、绿色、效率的共性需求,系统性构筑组织能力和创新体系。但现实情况是,不仅电力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难度大,甚至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也难以实现数据互通。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助力,通过建立专用电力数据空间让大家走进同一个交易和共享空间。该空间里有数据阅后即焚机制、数据追踪机制、授权机制等,电力企业可放心共享数据。

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促使可再生能源电力更友好。目前,负荷侧面临的挑战是海量分布式能源、储能并网及海量充电桩接入,给配电网带来更多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电能替代持续深入推进,虚拟电厂和需求侧响应等用电模式不断驱动负荷侧创新。在这种情况下,负荷侧电气化、互动化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实时供需平衡。以载波通信技术为例,载波通信芯片能支持电力系统IP化、高速化、双向互动,电网供电可靠性从99%提升到99.99%,内置电力协议并支持云边协同能力。

电力企业在选择技术时,不可抱着“单个技术包打天下”的心理,而是要根据不同能源场景选择因地制宜的技术,既要考虑其可靠性、性能和性价比,也要综合考量其先进性、成本、开放性和可演进性等多方面因素。

电企数字化转型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能源报: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哪些挑战?

孙福友:电力企业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包括资产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等。业务体系术业有专攻,但其深度数字化共性特征是有数字底座、发挥数据价值、具备云边协同的架构保障、打造开放的生态体系、有跨业务和数字化的敏捷团队。

电力企业数字转型主要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电力企业数字化的关键要素可参考“532模型”,即50%是指有追求的企业团队,30%是指政策与环境,20%是指技术要素。其中,内因最关键,具体包括核心团队基于愿景的驱动、氛围营建和资源保障,中层基于业务驱动和数字驱动相向而行与合作,以及基层骨干的执行力等。

数字化价值创造的软件和服务需要显性化。很多传统企业往往基于感性愿意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买单,而数字化是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买单。因此,需实现软件和服务价值的显性化,如咨询、架构设计与看护、数据治理、数字化运营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数字化转型才能持续开展。

传统电力企业的业务往往依赖各职能部门,需从“规划—建设—运营”背靠背模式向一体化敏捷团队模式转变。这要求电力企业的思想向平台化、生态化转变,通过开放的生态体系聚合业界能力和跨界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构建“AI+应用”、“操作系统+芯片”两大生态体系。

同时,电力企业需建立数字产业化思维和长效投资机制。当前,因为惯性思维,很多企业或投资主体更乐于为短期的显性产出买单,而不愿为长期的产出而投入,这可能错失电力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机遇。虽然数字化解决不了电力系统的原理性问题,但对电力系统的重大课题、关键挑战、系统性和体系性问题乃至方向性问题的解决,都能提供基础支撑,数字化能力与电力行业面临的挑战深度结合,才能产生更大价值。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数字化转型查看更多>新型能源体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