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智能化政策正文

江苏启东: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对接

2023-03-31 15:30来源:启东市人民政府关键词:新能源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软件网获悉,3月15日,启东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件提出,强化科创项目招引。瞄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支柱产业,利用招商中介机构,组织开展招商推介会,拜访科技型企业,对接上海、苏南、广深等地区的孵化器,加大强链补链型科创项目招引力度,积极引进一批“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行业地位前、亩均效益好”的优质科技项目,做好招引落地、到投产运营、再到高企培育认定的全周期服务,确保每年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100个,为做大做强全市创新企业集群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应用,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可用贴息或拨改投方式进行补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智能生产模式”“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

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建成省级高新区、区域协同创新重要承载地的目标要求,集聚优质科创资源,释放产业集聚效应。坚持“高”和“新”的定位,深耕上海浦东,深化启东配套浦东产业园、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浦东祝桥启东产业园三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对接,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引培,推动与浦东产业体系优势互补、全面融合,打造浦东高端装备产业首选配套基地,成为上海北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高地。依托园区已有优质资源,进一步量化优化省级高新区创建指标,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沟通,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高度集聚的创新区。

原文如下: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已经十八届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启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争创省创新型示范县市为目标,以建设沿江沿海科创带为统领,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为关键,以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为支撑,推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良性循环、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为加快建设沪苏一体融合发展窗口城市提供创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全市创新驱动活力明显提升,跻身省创新型示范县市行列,成为长三角北翼全域创新之城。

创新企业集群不断壮大。构建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梯队,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00家以上,雏鹰、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在库数达到80家。每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不少于600家。

产业创新水平实现跃升。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知识产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更加凸显,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件以上。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15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150亿元。

创新载体平台支撑强劲。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5家;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15家;新增省新型研发机构3家;新增重点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5个。

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到2025年,新增国家级人才、顶尖专家10名;新增省、市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名;新增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25名。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5%以上。高企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年均增长不低于30%。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壮大科创企业群体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梯次合理的创新型企业矩阵。

1. 强化科创项目招引。瞄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支柱产业,利用招商中介机构,组织开展招商推介会,拜访科技型企业,对接上海、苏南、广深等地区的孵化器,加大强链补链型科创项目招引力度,积极引进一批“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行业地位前、亩均效益好”的优质科技项目,做好招引落地、到投产运营、再到高企培育认定的全周期服务,确保每年招引科创项目不少于100个,为做大做强全市创新企业集群注入更多“源头活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区镇)

2. 打造科创企业矩阵。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机制,分类分层建立培育方案和培育库,实行“一企一策”培育。加强政策宣传,强化精准服务,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引导企业应入尽入、应评尽评。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配足科技人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四科”标准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指导,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并举。激发企业高速成长潜力,集聚优势资源培育一批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达80家,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入库每年不少于600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镇)

3. 提升科创企业能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政策,加大研发后补助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企业研发投入递增奖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设计、制造、检测、产品等产业技术标准制订,加快形成企业创新先发优势。创新政府采购机制,探索政府优先采购、先试先用首台套等方式,推广应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持续开展重点科技型企业“三十强科创企业”评选和“争先进位”竞赛活动。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年均增长不低于30%。(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税务局,各区镇)

(二)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 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海工装备、电动工具、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实施“东疆科技计划”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参与南通产业创新“揭榜挂帅”攻坚计划项目,对制约产业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上下游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创新共同体,牵头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前瞻性技术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全市每年按产业确定技术攻关项目10项以上,给予每个项目一定数额的补助扶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各区镇)

5.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应用,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可用贴息或拨改投方式进行补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智能生产模式”“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经营效益的大幅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区镇)

6. 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引导企业通过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实施技术研发等方式,构建以产业为导向、需求为牵引、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的“磁场效应”向创新驱动的“产出效应”转变。支持骨干企业早期介入高校院所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前瞻性研究,提升吸纳技术和成果转化能力。发挥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功能,加速先进成果在启东转移转化。实施“百企联百校高质量合作”工程,每年实施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15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150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区镇)

(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发展引擎

加快建立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创新服务平台,提高科技资源供给水平,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力。

7.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围绕电子信息及半导体、生命健康、新能源、电动工具、高端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依托园区和重点镇,采用区镇建设、市级支持的模式,建设检验检测和技术开发等公益性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利用的难题,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便利。引导重点龙头企业依托技术优势,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专业性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购买公共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投入成本,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到2025年新建公共服务平台3家以上,加入省大仪器服务平台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启东经济开发区、海工船舶工业园、生命健康科技园、吕四港镇)

8. 推进高校合作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创资源和优势专业,引进复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与我市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方面的技术优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放大北大生科华东产业研究院效应,致力在生物医药应用研究、集成创新、项目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推动与我市产业契合度高的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服务产业高端发展,化解企业技术、工艺、产品创新难题。支持各区镇结合各自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平台,利用高校科研技术优势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到2025年新增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1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区镇)

9. 提升企业研发平台水平。以建“强”、建“优”、建“有”为目标,分类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研发平台。鼓励具有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企业研究院。支持已建研发平台的企业提档升级,积极申报认定南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按照“有技术人员、有固定场所、有研发经费、有科研设备、有具体研究方向”的“五有”标准,积极建设研发机构,全力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全覆盖。每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5家,到2025年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各区镇)

10. 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按照“推动市场化运营、集聚高效能服务、助推高质量培育”的要求,以园区、重点镇为主阵地,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众创空间扩容增量、提档升级,向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强平台载体绩效管理,对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展运营绩效星级评定,充分释放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孵化创新的能量。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深化“投资+孵化”发展模式,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推动孵化资源基础化、创新技术资本化、孵化资本密集化、孵化流程链条化、服务行为职业化、服务要素生态化、孵化过程定制化。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区镇)

(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汇聚强大智力支撑

完善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人才制度竞争力和人才环境吸引力,优化创新人才队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科技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智力支撑。

11. 加强领军人才引进。依托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南通市江海英才计划和市“东疆英才”计划的实施,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需求,引进一批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为特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强外国专家引进,支持企业建设外国专家工作室。强化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深度推进产才融合。充分发挥院士创新引领作用,提升企业院士工作站、院士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水平,推动院士及其创新团队集聚启东,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企业创新人才提供支撑。到2025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000人,引进高端外国专家25名。(责任单位:市人才办、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2.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立足主导产业领域,深入实施企业管理人才“培育工程”、技能人才“支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批发挥先导性、引领性作用的省、市科技企业家,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能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继续发挥科技镇长团在促进科技成果向基层转移转化中的带动作用,促进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高效对接。到2025年,入选各级人才计划不少于50人,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技能人才不少于3万人。(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3. 提升人才服务质效。深入推进“启创无忧”人才服务工程,切实提升住房保障、子女就学、事业平台、收入待遇、服务质量、生活环境、交通补助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全面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生态。配套继续教育、培训沙龙、职称晋升、职业规划等升级服务,为创新创业营造最舒适、最宽松、最便捷的环境,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责任单位:市人才办、教育体育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卫生健康委、行政审批局、地方金融监管局)

(五)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构筑区域科创高地

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统筹全市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建设沿江沿海科创带,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14. 主动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接轨上海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巩固沪启科技合作根基,深化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对接网、重大科技联合攻关网、科技园区协同共建网、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网为重点的“四网”建设,努力打造上海先进技术的优先承载区。按照“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启东”的目标,发挥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启东研究院的引擎作用,建设离岸科创中心,聚焦我市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需求,加强对上海优质科技成果的收集、分析和研判,进行精准匹配,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三位一体协同创新,加速上海优质科技成果来启转化。每年转化优质科技成果不少于10个。(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区镇)

15. 积极融入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市科技局、启东经济开发区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汇聚海工船舶工业园、生命健康科技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科创能力,加快形成创新合力,围绕南通沿江科创带发展规划,建好我市沿江科创带集聚区。“一区三园”要在科创项目招引、载体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创新融合发展。对照《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建设评价办法》,细化工作举措,力争在南通市沿江科创带同类园区考核中位次领先。(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启东经济开发区、海工船舶工业园、生命健康科技园、生命健康产业园)

16. 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建成省级高新区、区域协同创新重要承载地的目标要求,集聚优质科创资源,释放产业集聚效应。坚持“高”和“新”的定位,深耕上海浦东,深化启东配套浦东产业园、外高桥集团(启东)产业园、浦东祝桥启东产业园三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对接,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引培,推动与浦东产业体系优势互补、全面融合,打造浦东高端装备产业首选配套基地,成为上海北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高地。依托园区已有优质资源,进一步量化优化省级高新区创建指标,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沟通,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高度集聚的创新区。(责任单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科技局)

(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17.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通过政府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等方式,破解高层次人才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匮乏难题。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切实解决科创型企业融资瓶颈。充分发挥好“小微贷”的杠杆撬动作用,进一步扩充合作银行,持续做大“小微贷”业务规模。依托“东疆合伙人”平台,为科创型企业搭建资本“蓄水池”,服务企业融资。鼓励市内银行机构专设科技发展业务窗口,专门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创型企业提供专业、高效、便利的信贷服务。加快推进科创投资平台落地运营,推动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有机结合,形成“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科技服务中介”统一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科技局)

18. 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实施知识产权赋能计划,组织实施高价值专利、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在战略性新兴领域产出一批高价值专利。提高政策资助标准,鼓励企业原始创造发明,开展PCT专利和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加强产业预警分析,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实施精准专利导航,前瞻性布局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协同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深化多级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等违法行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到2025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件以上。(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区镇)

19.推动民生科技事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等为农科技服务载体平台建设,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示范推广力度。每年推广新技术不少于15项,引进新品种不少于12个,培训高素质农民2000人左右。加强社会事业科技创新,推动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等领域科学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风电、光伏、锂电池储能等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加速实现“碳达峰”目标。(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委、民政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区镇)

20.营造创新创业社会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全面落实“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对勤勉尽责、未谋私利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探索中的偏差失误不作负面评价。高质量举办好科技人才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深入实施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完善科普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夯实科技创新社会基础。(责任单位:市科创委成员单位,各区镇)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对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的持续推力。各部门、各区镇要按照责任分工,进一步细化本单位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进度,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责任单位:市科创委成员单位,各区镇)

2. 加大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创新政策经验,加强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在科技创新各领域开展先行先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突出对科创项目培育与招引、人才引进、研发机构引进和建设等重要创新活动的奖励,逐步形成具有启东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责任单位:市科创委成员单位,各区镇)

3. 完善考评体系。实施创新驱动专项考核,衔接上级考核,形成上下联动的整体推进工作格局。实施科技统计监测,抓实数据质量,对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做出客观、公正的监测评价。加强各类考评结果的运用,相关结果作为奖惩、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市科创委成员单位,各区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查看更多>工业互联网查看更多>智能制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