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能源体系向“新”行

2023-04-24 08:52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作者:王伟关键词:新型能源体系电力需求新型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作为全球能源消费生产大国,中国的能源转型一直备受关注。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一场各国“追风逐日”的转型竞赛,需要统筹安全、绿色、经济等多重因素。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作者:王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能源体系向“新”而行,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关注很多因素:未来如何规划路线图,建设节奏如何安排,今年应如何加速起步,有哪些核心环节和发力点需要把握……

在能源供需结构持续演进、各能源品类角色深刻调整的当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体系化地向“新”而行,成为能源行业正在推进的共同任务。

通过采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业内专家,我们试图呈现业界对中国能源体系化发展的理念创新、实践探索,探讨如何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落地生根,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能源力量。

统筹稳与快,需锚定方向精准推进

“环境资源界”是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立的界别,为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

探讨如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就成为该界别的共同关注。来自环境资源能源领域的党政产学研各方的85位委员就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展开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要义包括三方面:一是能源安全可靠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有力维护国家安全;二是创新引领能源发展,技术主导的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构筑形成,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三是能源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能源结构加快调整优化,能源清洁化开发利用和综合效率达到先进水平,引领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认为,新型能源体系新在“三个方面”,体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新定位,为新发展格局筑牢安全保供底线;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新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引擎、新动能;体现在与推进全球治理的新关系,为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下好先手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助力。

有专家认为,基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总体框架,随着形势不断变化,“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关键词中安全的优先序或许需要增大权重,未来可以考虑加入智能、普惠等因素。新型能源体系与新发展阶段、新任务、新能源形态、新发展模式相协调,基于系统思维兼具现实适用性和长期全局性,可以更好地支撑“双碳”目标以及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等目标。

这意味着,新型能源体系需要统筹不同能源品类角色定位,体系化地向“新”而行,以确保能源安全,强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坚韧程度。

以煤电转型为例,基于我国的国情,煤电转型并不是简单的关停或退出。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认为,其至少应该包括煤电业务自身转型优化、新能源业务高质量增长以及二者融合发展三个层面的内容。国网能源研究院原副院长蒋丽萍表示,需要在市场机制及系统运行管理机制方面进行变革,进一步细化电力市场产品,以体现各类技术或市场主体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及可靠供应方面的贡献与价值。

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看来,我们既要摸清煤炭作为“压舱石”的需求底线,也要保证可再生能源发展行稳致远。各行业、各地区没有必要齐步走,但应锚定方向、保持定力,合力推进化石能源有序退出、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

明确了方向,该如何加快推进建设?3月26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发布的《现代能源体系指数蓝皮书2022》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关于清洁能源的评估体系,从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四个维度,量化评估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进展。这意味着,现代能源体系的建设不仅有了施工图,还具备了分时分地精准推进的量化思路。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介绍,我国对体系化发展能源一直非常重视,“十一五”规划提出“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十三五”规划正式写入“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十四五”规划单独设置“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一节。对于如何精准推进我国能源体系建设,他建议:一是依据指数评价结果,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制定各地能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系统、精准推进建设进程;二是建立和完善适用的评价、监督和考核的能源统计指标体系,提升能源统计水平,做好基层能源统计工作。

寻找突破点,应着力打造产业生态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何在?

新能源发展无疑是焦点。以先行者为例,2022年年底,西北电网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57亿千瓦,超过煤电,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大电源。3月9日,西北电网新能源发电电力首次突破7000万千瓦,最大达到7197万千瓦,占电网总发电力的49.4%、用电负荷的66.8%,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微信图片_20230424085049.jpg

辛保安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但随着电力需求较快增长,电力发展和安全保供面临着新的挑战。

业内专家认为,以新型电力系统结合其他能源形式,可以实现(经济层面)更可控、(物理层面)更具韧性的低碳化、多元化、本土化、数智化新型能源体系,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韩文科认为,这意味着新技术、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标准体系也将不断更新,能源从业者必须要从思想层面进行转变。

从体系架构来看,要挖掘新内涵。新型能源体系是依托清洁能源和互联网耦合的智慧能源体系。国家电网公司的研究显示,未来将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格局,以及以电为中心、“电氢冷热气”互通互济的能源消费格局。

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培育颠覆性技术,对新型能源体系至关重要。这需要把“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变成“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行动,需要深入研究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基础技术,比如新型储能、氢能、下一代光伏等,也需要跨界融合的眼光和境界。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虚拟电厂、综合能源服务等新领域值得期待。3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从产业布局来看,要朝新方向努力。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进程中,能源产业链的制造属性越来越强、要求越来越高。国家能源局原监管总监李冶认为,在能源技术与装备领域,我国企业提供单机单品的能力很强,但是提供成套解决方案、抱团打造产业链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表示,目前我国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尚存较大障碍,技术创新体系内存在协同性不足、相互传导性较弱、要素间作用转化不畅等问题。

这需要从产业链价值链角度谋篇布局,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产业链,打造与新型能源体系匹配的产业新生态,才能对实现“双碳”目标起到保障作用,为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的建议是“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他认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尚处在形成期,需从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厘清产业范围、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亟须从生产、消费、交易、分配全流程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在这样的进程中,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张天任建议,政府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钱智民的建议是:积极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产业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创新型国有企业建设;通过构建产业链发展联盟,牵头建立协调会商和利益共享机制,甚至是通过战略合作、参(控)股等方式,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提供更多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场景,共同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同时,在部分社会资本看不到、不敢做、不想做的关键领域,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攻关“卡脖子”技术,布局战略性前沿技术。

(郑超对本文亦有贡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能源体系查看更多>电力需求查看更多>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