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3月23日,腾讯联合多方伙伴发起了一项特别行动——“碳寻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下“简称CCUS”)相关技术的孵化、落地及规模化应用,这也为腾讯践行“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和推动碳中和科技创新增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中国CCUS领域首个由科技企业发起的大规模资助计划,资金规模为亿元人民币级别。
CCUS技术,指的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提纯,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储存,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加以循环利用,避免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通俗来说,就是它可以把二氧化碳“打包”并变废为宝。
目前,世界上的CCUS项目多用于石油开采、燃煤电厂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或地区的CCUS技术较为领先。我国也高度重视CCUS技术发展,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化石类能源公司,正稳步推进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未来50年内,通过使用 CCUS 技术改造现有的发电厂和工厂,可减排6000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目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17倍。CCU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源系统的碳排放,还能帮助难减排行业实现深度脱碳。
不过,在“双碳”赛道上,CCUS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与清洁能源、新造车产业等一众“资本宠儿”不同,CCUS距离日常应用场景更远,商业化、产业化瓶颈更高。国内CCUS项目主要采用垂直一体化的商业运行模式,即主要由单一企业投资运营,以国企为主,私企投资相对较少。
从国外的资本布局来看,早在2021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宣布将捐赠1亿美元奖励最佳碳捕集技术,随后原世界首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通过自己的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投资了多个CCUS项目,旨在推动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Alphabet、 Meta、Stripe、Shopify 和麦肯锡等企业也联手发起了一个投资项目,计划在未来十年投资 9.25 亿美元用于CCUS技术。
腾讯的入场,除了环境责任,也是从商业角度出发为未来CCUS的天量市场作布局。
互联网大厂的“心思”
靠近北极圈,冰岛西南部的亨吉德火山上,冷却的熔岩形成了丰厚的玄武岩层,科研人员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注入多孔的玄武岩中,两年后95%的二氧化碳变成了碳酸盐矿物,不再排放到大气中。该项目由冰岛科技公司Carbfix主导,2011年启动中试,目前已经迈入商业化示范阶段,每吨二氧化碳封存成本低至25美元。
2022年,腾讯与Carbfix合作建设亚洲首个二氧化碳矿化封存示范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前期调研、项目选址等工作。团队希望通过试点项目,进一步掌握玄武岩封存的地质规律、原理机制和成果数据,为我国碳减排提供更多科学工具。
而腾讯联合产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共同发起的“碳寻计划”首期将聚焦CCUS技术群,目标是推动下一代前沿低碳技术在2030年走向规模化应用。
腾讯表示将投入亿元级资金支持,开放三大创新通道,公开征集创新技术的项目方案。三大通道分别是前沿技术在实验室外的首个工业场景示范项目,孵化具有正向经济性潜能的技术型初创企业,以及基础能力和数据及标准的建设。“碳寻计划”方案显示,首轮将筛选最有潜力的20~30个技术,奖金为50万元/团队。
“我们要做的,第一是试点支持,帮助更多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出来,进入到产业界进行示范应用;第二是将可行的技术规模化、产业化,把好的技术变成一家好的公司;第三是为技术发展创造好的市场环境,这涉及标准建设和基础设施。”许浩说。
CCUS的产业化难题
CCUS作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并不成熟的技术,以及动辄上亿元级别的投资门槛,让众多投资者持观望态度。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大型CCUS运行项目数量达到近200个,但大规模商业化示范项目较少。全球处于建设或运行阶段的大规模 CCUS 项目共有 31 个,分布在美国(13个)、中国(5个)、加拿大(4个)、欧洲(4个)、中东(3个)、澳大利亚(1个)和巴西(1个)。
经过20年摸索,我国CCUS发展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相比碳中和领域的其他技术,如光伏发电、风电和储能技术等,CCUS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化步伐仍显缓慢。
“‘双碳’目标提出后,CCUS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没有CCUS技术,中国碳减排利用的边界成本会高到无法接受的程度。”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认为,CCUS存在三方面制约因素:一是在政策端,政策支持和制度供给并不充足;二是市场端成本比较高,国内还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跨部门、跨行业协作模式,以及经济可行的商业化模式;三是技术端的瓶颈仍然存在。
“当前CCUS项目以行政命令驱动居多,市场驱动力不足,我国已建成的CCUS项目中,约35%处于暂停运行或间歇运行状态。此外,CCUS发展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封存量比捕集量低,示范项目普遍存在二氧化碳无处消纳的现象。并且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和捕集地往往分属不同企业和行政区划,CCUS项目跨企业跨行业协作困难,权、责、利划分待明确。”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也指出。他认为,CCUS产业未来需要强化研发、降低成本、刺激需求,促进技术、市场、政策三大要素深度融合,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蓝海待开发
相比于欧美,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时间更短,产业结构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更强,产业链中高能耗的工业制造企业更多,CCUS的发展对于低碳转型而言,更紧迫、更不可或缺。这也是腾讯发起“碳寻计划”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各地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出台,对于CCUS等创新技术的部署持续加码,多种降碳措施将齐头并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规模效益的凸显,我国CCUS产业化、商业化有望加速。
据有关机构统计,2022年全国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到3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注入量约780万吨,累计投运CCUS示范项目达到近40个,超过30个示范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覆盖电力、钢铁、化工、水泥、油气等多个行业,CCUS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也指出,随着成本降低、技术进步、政策激励,CCUS技术在2025年产值规模超过200亿元/年,到2050年超过3300亿元/年,按保守情形估计2025~205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87%。
考虑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CCUS对于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更具有战略重要性。202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为重点,开展CCUS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及示范;加大CCUS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工程技术研发,开展矿化封存、陆上和海洋地质封存技术研究。其中,重点强调了CCUS技术。
据了解,2022年6月,中海油、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拟共同建设中国首个海上规模化CCUS集群项目,储存规模最高可达1000万吨/年。8月,中石化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投产运行,这是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CCUS是实现碳排放变废为宝、效益与环保并重的一项绿色开发技术,包括CCS在内也是一项兜底技术,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的一项新研究显示,2026年全球CCUS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7亿美元。今年1月首次发布的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预测潜力达2.58万亿吨,可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重要支撑。据预测,到2060年我国仍有14亿吨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需要通过CCUS技术进行消解。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10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开幕。4月10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5)暨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开幕。中环报记者王亚京摄本届展会以“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战略创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管道科学研究院召开《康保输氢管道材料性能确定及评估技术研究》课题阶段讨论会,深入研究钢管及环焊缝氢相容性试验课题。该课题基于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输氢管道——康保-曹妃甸输氢管道项目开展,用以支撑该项目建设,助力管道局在
4月1日,伴随新建碳捕集装置入口阀缓缓打开,标志着CPECC西南分公司承建的国内首个CCUS-EGR先导试验工程——卧龙河气田茅口组气藏CCUS-EGR先导试验工程(引进分厂)碳捕集装置调试成功。作为国内首个天然气净化厂尾气碳捕集工业化项目,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将CO用于回注驱气的示范项目,其碳捕集装置是国
新技术涌现让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有了更多可能。(来源:能源新媒文/欧阳昌裕作者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董事、党委书记)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战略构想。2023年7月11日进一步明确“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
对比2024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去年全国两会提出“降低2.5%左右”到今年“降低3%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的变化彰显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力度,也对各行各业产能优化升级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行业的产能优化是涉及国家战略安全
3月2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此次扩容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体系,预计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使碳市场管控范围扩大至全国工业领域碳排放
日前,江苏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2025年,遴选15家基础较好、意愿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13家工厂开展零碳工厂建设,推动8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培育8家注册虚拟电厂,引进5家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台(工程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无锡市人民政府发布《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确,2025年,遴选15家基础较好、意愿较强、潜力较大的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13家工厂开展零碳工厂建设,推动8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培育8家注册虚拟电厂,引进5家省级以上绿色低碳相关创新平
3月12日,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党委第十师北屯市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师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立足师市资源禀赋,加快热电联产背压机组、光伏、风电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落实新能源建设利用和就地消纳机制,按照“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推动
春节这几天,全世界尤其是美西方,都被Deepseek-R1这项我国在AI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新突破所震惊到了!其实,在这之前,大家都体验过国内很多的AI产品,比如豆包、Kimi、文心等等,但是都没有像DeepSeek一样备受关注,主要是它的AI生成力与目前公认全球最高水平的GPT不相上下。看到网上各种玩儿法,想让它
3月27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公布了2024年年度业绩。2024年,公司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公司始终坚持增储上产,严控成本,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攀升,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坚持多措并举深挖上产潜力,产量连续多年刷新历史纪录。2024年实现油气净产量726.8百万桶油
2025年这个节点,这个万亿级赛道仍有来自石油巨头、通信寡头、工业巨擘的跨界奇袭。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下,储能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裂变,中国市场内卷严重,不少跨界者铩羽而归。数据显示,2024年新型储能行业洗牌加剧,注销、吊销等异常储能相关企业数量翻番。当前,新型储能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
“十五五”推进电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研究来源:中能源传媒研究院作者:赵云灏1王大为2龚钢军3陆俊3(1.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2.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3.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
2025年3月25日,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2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单,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陈海生研究员入选,这是他自2014年以来的连续第11次入选。陈海生研究员长期从事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等大规模物理储能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
春风拂过黔贵大地,万物复苏;号角响彻苗岭山川,万象更新。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贵州电网公司主动作为,紧紧围绕贵州省重点工作、重点任务,以“开局就奔跑、起步就跃进”的干劲,扎实推进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供电稳定算力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算力再次引发关注。贵州已成为全国
自2022年ChatGPT发布以来,社会各方高度关注算力中心的能耗情况。随着今年年初DeepSeek爆火,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对算力用电的关注度。就人工智能本身算力的用电量而言,其不仅与算力芯片的能耗,服务器上架率、负载率,数据中心的冷却方式、电能
3月12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信息分析的权威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中国大陆共六家企业入选。其中,宁德时代成为全球锂电领域唯一代表企业。科睿唯安榜单评估维度涵盖专利影响力、成功率、投资力度和独特性四大关键要素,宁德时代凭借专利申请增量连续五年行
当电力系统加速向"源网荷储一体化"转型,虚拟电厂正从技术概念蜕变为千亿级市场的新增长极。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行业实践,深度解析虚拟电厂技术落地进程,为新能源企业与工业用户绘制产业变革路线图。01虚拟电厂落地的底层逻辑虚拟电厂本质是电力系统的"智能调度中枢",其商业化必须满足三个核心条件:
近日,远光软件旗下企业管理大模型——远光智言,正式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大模型基础能力完备性测评,成为国内首批通过该项权威认证的企业级大模型解决方案之一。中国信通院构建的“大模型基础能力完备性”测评体系,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标准,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大模型
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首、创下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第一,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还在创造奇迹的路上。绚丽飘逸的龙族毛发、裂空中汹涌澎湃的岩浆、恢宏壮观的海上战斗场景……数据显示,该影片1900余个特效镜头中,超40%由贵州省贵安超算中心渲染,耗时近三年。这背后离不开贵安新区高效的算力支
全国首例跨经营区绿电交易近日落地。3月7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成功开展广西、云南送上海的3月月内绿色电力交易,实现了跨经营区绿电交易机制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本次交易成交电量5270万千瓦时,其中风电占比78%,太阳能发电占比22%,上海石化、巴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小鹏、广汽、小米、比亚迪、奇瑞、上汽、长安、特斯拉、奔驰、宝马、丰田、本田、通用等在内的形成一波车企跨界潮。市场方面,摩根士丹利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高盛预测,在这场争夺未来产业制高点的竞赛中,凭借电动汽车电池与人形机器人电池
2月28日,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气风电”)海神平台EW14.0-270机组在广东临海试验基地成功完成吊装。中低风速海域“捕风之王”荣获行业多项荣誉肯定海神平台EW14.0-270机组是电气风电融合海上十余年成熟经验,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风轮半直驱机组。该机组聚焦高
9月20日,2024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在京开幕。论坛以“‘碳’寻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为低碳转型建言献策。(来源:中国能源观察作者:曲艺)实现碳中和,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义务,也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机遇之下,挑战重重。怎样
7月31日,广西电力交易中心联合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共同研发的广西“碳电寻源”系统上线仪式在南宁举行,标志着依托电力交易数据,探索电能溯源及电力碳排放核算方法工作迈入了新阶段。本次上线仪式采取“现场+线上”相结合方式开展,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能源局、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南方能监局广西业
7月8日,国网天津电科院基层党支部以支部联创共建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开展分布式光伏业务交流,促进新能源并网服务提质增效。据了解,此次活动是电科院电源中心党支部与宁河安监调控党支部开展支部联创共建的第三年,此前双方已就集中式新能源场站并网服务、新能源消纳情况、新能源功率预测、科技项目立项
风起西域,一座座大型风力发电机矗立戈壁荒滩,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能源;绿动四方,排排成片的光伏板点缀在沙漠绿洲,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科学指引下,新疆绿色发展的号角清晰响亮、探索前行的战鼓激越高昂、奋勇争先的足音坚定铿锵……新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
3月27日,马钢召开碳管理体系导入启动会,在系统化、规范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面迈出新步伐,成为宝武第一家导入碳管理体系的公司。马钢作为宝武一级子公司,自2022年成立碳中和办公室以来,兼顾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期与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系统推进降碳工作,发布管理办法,明确职能
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加快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双碳”路径深入发展与实践落地,12月20日,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指导,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办,北极星承办的“2023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碳达峰、碳中和”
12月5日,淮南市政府在淮南市政务中心举行淮南高新区零碳示范园区项目、12GW高效电池生产制造项目签约仪式。图|签约仪式现场淮南高新区零碳示范园区项目总投资55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年均营业收入不低于20亿元,将有效满足淮南市产业用户对新能源用电和综合能源的使用需求,同步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1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确定张家口市、唐山市、承德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3〕9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
我国是全球燃煤电厂建设最多、发电量最大的国家,火电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火电行业的低碳转型进展关乎我国整体的“双碳”进程。面对火电企业更高效、节能、绿色的发展目标,东方电气集团旗下东方自控以科技创新赋能“智慧电厂”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