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辛保安:凝聚智慧 创新发展 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电力力量

2023-06-28 17:10来源:电联新媒关键词:辛保安电力行业新型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行业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科技强基赋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微信公众号“电联新媒”  作者:辛保安

电力行业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时代的十年,电力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电力科技从追赶、跟随到领先的历史跨越,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创新发展之路。

一是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勇立潮头、勇攀高峰,在超超临界机组、第三代核电、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大电网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截至目前,电力行业累计取得国家专利授权10余万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6项,其中三峡、特高压等重大工程获得5项特等奖。

二是重大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跨越。建成了一批世界级创新工程,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福建福清核电站、亚洲装机容量最大的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等工程走在世界前列。白鹤滩水电站引领全球水电进入单机百万千瓦新时代,与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形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累计建成37项技术全球领先的特高压交直流工程,构建了“西电东送”“北电南供”能源电力大动脉。

三是技术向标准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十年来,不断完善电力标准体系,累计制定国内电力标准4900多项,其中国家标准近600项,行业标准近3500项。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工作,电力企业共加入120多个国际组织与机构,目前在柔性直流、低压直流配电、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主导编制国际标准100余项,在世界能源电力领域的硬实力、软实力持续提升。

四是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组建战略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团队,打造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个,建成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49个。拥有两院院士44人,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超过21万人,形成了一支坚强的电力创新人才梯队。

新时代的十年,依靠科技创新电力行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要,发电装机、输电线路长度、变电容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保持了特大型电网安全运行最长纪录,满足了全社会用电量年均5.7%的高速增长;促进了能源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煤电达到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27.5%左右,电气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供电煤耗下降8.4%,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8%,单位GDP能耗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为推动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点燃科技创新引擎,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时代新征程上,电力行业要准确把握新机遇、新任务、新要求,担当作为、勇于探索,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作贡献。

第一,服务建设科技强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电力行业推进科技创新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电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部分高端电力装备尚存在短板,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等还依赖进口,低碳零碳负碳重大技术仍需深入研究。电力行业必须胸怀“两个大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中扛起电力责任。

第二,推动能源革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电力行业推进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随着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下,“大云物移智链”与传统能源技术交织叠加、快速迭代,能源电力领域新技术大量涌现,产业升级需求更加凸显。电力行业迫切需要准确把握能源革命新趋势、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要求,一体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产学研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抢占能源电力科技制高点。

第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电力安全是电力行业推进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开创性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向新能源装机占主导转变,电网形态向双向供电转变,控制模式向主配网协同、微电网自治转变,叠加我国电力系统的超大规模和复杂结构,许多传统理论将出现革命性、颠覆性变化。电力行业迫切需要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着力攻克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前沿技术,开辟创新发展新天地。

同心协力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电力行业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科技创新引领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自主创新,全力攻关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落实规划部署,推进“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落地,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先进可再生能源、能源数字化智能化、高性能电工材料与器件等关键领域,启动一批技术研发项目。要加大攻关力度,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有效贯通,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加大政策支持,深化科技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宽容失败、支持创新的制度安排,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二是坚持系统布局,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处于科研链条起始端,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源头。要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瞄准能源转型、能源安全、新型电力系统等重大领域,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要统筹强化科技力量,高质量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统筹用好各类科研资源,提升开放共享和运行效率。要加强制度机制保障,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健全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

三是坚持企业主导,提高成果转化成效。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最具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内生动力。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推动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大型企业要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作用,立足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着力破解成果转化瓶颈,牵引形成现代化、多元化、科学化的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要充分用好支持政策,巩固局部优势、争当“单项冠军”,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四是坚持协同推进,凝聚科技创新合力。集中力量、统筹推进、协同攻关是我们的传统优势。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要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专家人才体系,探索“赛马”“挂帅”等新型组织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发挥行业平台作用,中电联、新型电力系统科技创新联盟、各类高端智库等行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群策群力、凝聚合力,形成推进电力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五是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丰富合作方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联合攻关,充分利用亚太电协大会、能源电力转型国际论坛等国际平台加强学术交流。要推动标准走出去,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标准研究、制订和应用推广,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穷尽。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召唤下,电力行业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勇攀高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电力力量。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上旬刊)第5期,作者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辛保安查看更多>电力行业查看更多>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