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报道正文

上半年电力和经济数据反映五大新趋势

2023-07-24 08:39来源:享能汇作者:享能汇工作室关键词:用电量电价电力市场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

——李强总理于7月经济形势座谈会

(来源:微信公众号“享能汇” 作者:享能汇工作室)

【本文观点概要】

  • 趋势一:第三产业增速,领航全国,已成定局
  • 趋势二:中国从加工型制造业,转型成高科技制造业大国
  • 趋势三:用电量变化,反映电力市场驶入更深的“深水区”
  • 趋势四:不要小看居民电价改革
  • 趋势五:结合深改委最新指示的两个“脱钩”看负荷侧用电趋势

用电量一向是经济形势的风向标。

本周,半年度经济数据和电力工业数据悉数出炉。与去年疫情居家的不景气比的话,整体向好。

1.png

享能汇工作室制表1

数据背后,反映什么?今天做个探讨。

从数据大面上看,GDP和用电量增速两者依然协同。

从内部结构上看,新的不可逆趋势已经形成。

趋势一:第三产业增速,领航全国,已成定局

下图粉色是第三产业GDP增速,红色虚线是全国GDP增速。

2023年上半年,第三产业GDP增速重回轨道,是唯一高于全国GDP增速的。

一产(下图蓝色)、二产(下图绿色)GDP增速均低于GDP全额增速。

三产GDP增速,终于又重新回归领航全国GDP的位置。

2(1).png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1

从上图看,该趋势仅在2020-2022疫情三年出现过中断。

  • 2020年——抗击疫情第一年,当年,三产(服务业)增速下降至历史低点。

  • 2021年——“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理念提出后的第一个完整年,该年,三产状态迅速拉回,GDP增长8.5%,超过了GDP全额增长(8.4%)。不过,由于这是复工复产“报复性恢复”的一年,二产的增速达也到了8.7%,压过了三产,因此并没有让三产独领风骚。

  • 2022年,4月从上海开始局部封城,又逢大环境硬伤,三产增速稳稳垫底,供应链断裂、原材料价格偏高、能源双控等因素夹击,二产增速也拦腰下跌。

但从2023上半年数据看来,三产增速领航局面回归!双循环基调的确定,更是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与之相呼应的,则是第三产业用电量占比持续扩大(见下图粉色)。

今年占比达17.72%。

3(1).png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2

第三产业用电量大头有哪些?

  • 比如,大数据中心——-全国大数据中心数量在8万座左右。据通信产业网发布,2022年全国大数据中心耗电量高达2700亿千瓦时。那就占了三产用电量的18.2%。

  • 比如,5G基站——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19日发布的消息,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293万个。产业人士预估,假设三大运营商全部升级5G的时候,5G基站届时耗电将达到2100亿千瓦时(对比:去年三产总用电量约1.49万亿)。

  • 比如,充电桩——截至今年上半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发布信息,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660万台,其中,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14.9万台。保守假设平均一台充电桩一天输出电量200度,则公共充电桩一年电量就超过1500亿千瓦时。(平均200度数据为桌面估计,未经调研,比如如选址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高的桩,一天电量可达550千瓦时,也有各种原因使用率低的桩,如有不当,请留言指出。)

可见,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工业互联网的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这些不可逆的趋势,都将持续支撑第三产业领航中国经济增速。

趋势二:中国从加工型制造业,转型高科技制造业

二产用电增速小于三产是不争的事实。

而二产内部结构变化也很大。

从近3年数据看,第二产业中,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下图亮蓝色),引领了整个制造业大盘的用电量增速(下图深蓝色)。

其用电增速,远超用电大户——四大高耗能产业的用电增速(下图灰色)。

4.png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3

和四大高耗能行业中的建材业再做个比较:

  • 2021年,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达到建材业(上图蔚蓝色)的两倍以上。

  • 2022年,供应链断档导致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下滑。

  • 2023年5月,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再次逼近建材业(7.7% VS 8.1%)。

这也印证了房地产的黄金二十年即将消逝,下一阶段火(卷)的必是高科技行业。

行业数据也可佐证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用电量增速:

新能源装备:

新增光伏装机量一骑绝尘,光是今年上半年的增量,已经超过了2021年的全年增量(见下表2)。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统计数据,上半年南方五省风能原动设备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7.1%、45.7%。

5.png

享能汇工作室制表2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尚在路上,但以新能源装机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已经到来。

造车新势力:

再看下各车企披露的全球交付数据: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交付125.6万辆,同比增长95.8%,特斯拉上半年交付88.9万辆,同比增长57.7%...

EV made in China,诚不我欺。

趋势三:用电量变化,反映电力市场驶入更深的“深水区”

从各产业用电量占比,也能看出电力市场发展阶段性特点。

这轮电改刚开始,最早吃到降电价红利的是高耗能用户,即我们说的“大用户”,而一般工商业用户普遍入市较慢。

2018-2019年,连续两轮工商业降电价政策,对一般工商业用户产生利好。看上方图2,2018年,三产用电量占比增速突然变大——涨了1.81%,而历年的增速变化在-0.33%到+0.84%区间。

很明显,电价降了,用电量就高了。

随后,工商业入市门槛也逐年放低,直到809号文出现,入市速度加快。

另外,我国基本国情大家都知道——工商业补居民、城市补农村电价。

看去年数据。

下图黄色曲线——2022年,长时间居家促进居民用电量暴涨,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13.8%,创下增速新高。

6.jpg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3

这一年,俄乌冲突、供应链中断等因素导致全球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能源成本涨了,电厂也亏着发电,几乎没有降价空间。

整个电力行业既要应对高涨的总发电成本,又要保障终端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

结果就是,2022年,工商业用电,尤其是第三产业对居民农业电价的补贴程度加剧,企业电费均不同程度上涨。

如果说电改初级阶段完成了“降电费”的任务,那么现阶段的命题,就是回归初心——进一步完善电价疏导机制。

2023年的新里程碑——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印发,形成了完整的顺价模式局面。

大致的规律是,全国110千伏及以上高压用户跌价,低压用户涨价。但由于容需电价的分类和调整,全国各地到底谁涨,到底谁跌,并没有一致的定论。

问题来了,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调节成本,怎么分摊,分摊到什么程度?保障城乡居民用电的那部分补贴,是否也能疏导?

整个电力市场,驶入了更深的“深水区”。

对电力用户来说,电费计算和管理的复杂性升级。

趋势四:不要小看居民电价改革

上半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速虽然仅1.3%,但毫无疑问,这是在去年暴涨13.8%基础上的合理增速。

其实光从用电量上看,今年情况继续向好(下表3,与2021年比较),更何况,上半年的统计,还不包括夏季空调用电这个大头。

7.png

享能汇工作室制表3

从历史数据看,2017年之前,城乡居民用电量居然一直是高于三产用电量的,直到2017年开始,被三产用电量赶超,但两者始终比较接近(下图4)。并且从近几年增速看,居民用电量发展也很猛。

8.jpg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4

原因无外乎有三:

  • 家装电气化程度提升

  • 气候变化,高温不断破纪录,夏季空调负荷攀升

  • 私人充电桩用电量猛增(看前文提到的数据,全国充电桩660万台,公共桩有214.9万台,那么私人桩有多少?数量很惊人)。

看城乡居民用电增长速度(下图5黄色),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下图5墨绿色)之上(除了2021年和今年)。

9.jpg

享能汇工作室制图5

联系刚才说的交叉补贴国情,其实,城乡居民电价的改革已经呼之欲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无论物价怎么变,电价有多少年没变了?

由于涉及民生,这一块的难点,在于改革的速度和力度。

私人充电电费和家庭电费目前是并表的,这将是一个改革的切入点。

现阶段看,完善居民用电分时电价势在必行,例如,今年3月,重庆举行了建立居民分时电价机制的听证会,新分时电价政策于6月1日开始执行。

居民电价的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叉补贴问题,对电力市场化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趋势五:结合深改委最新指示的两个“脱钩”看用电趋势

7月11日深改委二次会议审核通过3份能源文件,给出了两个“脱钩”指示:

1. 由于新能源发电总量的上升,能耗量与发电量脱钩。

未来,新能源发电占比越来越高,却不占碳排放,所以以后的发电量,跟能源消耗总量要脱钩了。整个电力系统,往低碳甚至零碳,是无限趋近的。

那么,负荷侧路径是什么?

企业用绿电,购买CCER等绿色抵消品种。甚至少部分个人也可以去买绿色减排证书。

2. 政府的管控手段,“双控“与“限电“脱钩。

这两年经济形势严峻,很多行业担心,又要管碳排放,又要搞经济,怎么平衡?到时候一限电,怎么办。

从新的文件概要就可以看出,限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或者更科学点说,没那么粗暴了。以后能源双控要逐渐往碳排放双控去靠拢,政府可以用的手段变灵活、变多了,更科学了。

比如,仍是高耗能的水泥,可以通过很多买绿电、绿证、CCER,装分布式光伏,甚至制氢等很多手段,抵消所谓的能耗。

这就对非企业的自我用能管理和费用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不论是高耗能用户,还是一般工商业,相关方面的人才队伍要尽快建设起来。

结语

用电数据、经济数据,交叉比对,依然看点十足。

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唯有用改革和创新的手段来面对!

【数据说明】本文所引用数据,如未作说明,则皆来自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中电联公开发布信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用电量查看更多>电价查看更多>电力市场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