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政策正文

天津宁河区: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

2023-07-27 09:51来源:天津市宁河区人民政府关键词:光储直柔直流配电智能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优化调整种养结构。科学调整种植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合理划定种植范围,确定种植品种,构建科学合理、特色突出的种植业生产布局。科学规划畜牧养殖布局,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合理发展畜禽养殖规模,提升畜牧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展示区、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示范区,推动形成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都市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实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允许养殖区“三区划定”,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和密度,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东棘坨、宁河、廉庄、苗庄、丰台等镇建立应用配方肥、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2.2万亩,到2025年示范区化肥用量减少3%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为55%和45%;以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增施有机肥。严格畜禽、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规范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减量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农业节水,推广水稻旱作,加大喷灌、滴灌等,2025年、203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达到0.725、0.73以上。

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完善农田残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现有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和资源化有效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强化水产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

强化绿色农业技术应用。优先发展智慧农业,以实施智慧物联网控制、水肥一体化等为主,打造智慧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大田作物绿色技术应用水平。建设科技农业种植示范区,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新技术、新机具,实现绿色发展与高产高效的有机统一。提升畜牧养殖绿色技术应用水平,加快绿色高效新装备新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支持健康养殖和绿色高效机械装备技术试验示范。

(2)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全面落实“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健全以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的源头预防体系。加强用能预警,建立健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长效机制。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确保已退出产能的设备不得恢复生产。以打造“一海一城、两区两带”为契机,按照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制造强区目标,构建“一城两轴三园五集群”,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3 一城两轴三园五集群




源于《宁河区国土空间规划(阶段稿)》。

“一城”:未来科技城;

“两轴”:绿色创新发展轴和高端智造发展轴;

“三园”:潘庄工业园、现代产业园、宁河经济开发区三个市级工业园区;

“五集群”: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航空产业集群五个产业集群。



全面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并完成年度审核计划,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能耗”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保持100%,引导其他行业自愿开展审核,提升清洁生产等级。支持区内龙头企业扩大先进产能、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有序推动新天钢联合特钢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源头管控,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规定。鼓励企业开展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推广采用高风温技术、BPRT节电技术、冲渣水余热回收等节能适用技术,提高项目能效水平。加强炼钢连铸工序与热轧工序的运输调度管理,确保热轧工序钢坯的热送入炉温度和热送率。有序扩大炼铁高炉余热、炼钢连铸冷却余热输送供热管网规模,推动低品位余热产业化应用。鼓励发展低温余热制冷技术。鼓励钢铁与建材产业耦合发展,探索实施粉煤灰、冶金渣的收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提高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纯电、氢能重卡替代传统内燃重卡速度,提高物料和产品厂内清洁运输比例。鼓励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家具用钢、光伏支架用钢、金属制品用钢等产品生产规模,强化高端产品布局。鼓励企业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布局“5G+工业互联网”,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生产工序碳排放过程目标管控、碳排放预警管控及减碳降污协同管控。到2025年,力争高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61千克标准煤/吨以下,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达到-30千克标准煤/吨以下。到2035年,进一步降低。

推动造纸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玖龙纸业加快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引导企业加强有害物质源头管控和绿色原材料采购,践行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加大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研发投入,积极采用低能耗蒸煮、氧脱木素、透平风机、污泥余热干燥等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推动企业实施绿色节能及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机械性能,节约生化污泥、纸渣无害化处理成本。推动企业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能源替代,加快自备热电厂、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大废纸回收利用力度,增加非木纤维使用比例,加强污泥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改造。按照天津市工业园区绿色评价体系,引导工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强化产业园区资源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建设、风险防范等调查评估,推动工业园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大北镇产业集群治理改造, 2024年底前完成集群整体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宁河经济开发区、现代产业园、潘庄工业园等园区持续实施循环化改造,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动园区产业循环链接,提升园区综合能效、提高资源产出率。促进园区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划期,全区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持续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企业和园区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到2025年,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到20家。培育一批易回收利用、再生原料使用等绿色设计产品。在汽车等主要产业的生产、流通、回收等环节初步形成绿色供应链。

(3)加快服务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推动信息通信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绿色设计,严格执行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推动高密度、高能效、低能耗的设备应用。推动既有设施绿色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鼓励数据中心就地消纳可再生能源。引导数据中心使用绿色技术产品。到2025年,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不超过1.3,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普遍不超过1.5。

推动物流业低碳循环发展。推动邮政、快递等企业的资源回收利用,优化包装设计,推进包装材料源头减量。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快递包装、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快递箱,提升包装环保性能和回收利用性。发展快递包装回收利用新模式,设立可循环包装的回收点、投放点,合理设置包装废弃物分类处置设施,提高资源化利用比例。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5%以上。

推动消费领域低碳循环发展。开展绿色商场创建,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实施商业公共建筑节能化和智能化改造,在宁河吾悦广场试点推行能效标识及能耗限额制度,推动宁河中央商务区重点建筑提高终端能源效率和电气化水平,鼓励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

3.打造“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

(1)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标杆示范区

发展生态种植业。以丰台镇、宁河镇、东棘坨镇、廉庄镇、苗庄镇、大北涧沽镇、七里海镇、潘庄镇等八镇为重点,依据小站稻生产现状与未来产业发展变化趋势,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技术模式,打造提升30万亩小站稻生产基地,形成高效益、高价值、高品质的优质宁河大米生产基地;以小站稻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高品质稻渔(稻蟹、稻虾、稻鱼等)绿色立体种养基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10个千亩以上立体种养区域,种养面积达到25万亩左右。以岳龙镇、丰台镇、苗庄镇、板桥镇等四镇为重点,筛选一批适合本地的优良蔬菜品种及有机种植方式,建设有机蔬菜种植区,以“一村一品”促进蔬菜产业集聚发展。

发展生态养殖业。以东棘坨镇、宁河镇、廉庄镇等三镇为重点,以宁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要载体,建设以生猪为主导产业的循环发展示范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区。选建一批规模连片的特色水产品生产示范区,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采用渔光一体发展,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建设集约化、设施化渔业发展区。以打造种苗、种蟹、种猪、种稻、种鱼等“五大种业”名品为契机,发挥国家级水稻原种场、国家级原种猪场、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种业公司等种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打造育种、种植(生产)、收储、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条。

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在保障林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发展乡村振兴特色农林产品、林下经济和特色经济林,大力发展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业,适度发展林禽、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同步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有序发展森林体验、森林观光等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推动创建林业产业品牌,大力开拓林产品销售市场。在绿色生态屏障试点开展林下旅游、林下露营、林下赛事等业态。

促进农产品价值增值。加大“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做好七里海系列生态农产品研发,让“七里海河蟹”“宁河大米”等农业品牌叫得更响、价格卖得更贵。巩固提升18个市级农品品牌,启动名品、名企、名人“三名”计划,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战略、营销策略、市场定位等方面创新思路,打造“宁河味道”“宁河农品”等拳头品牌,引进知名电商,以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包装推广宁河特色品牌产品,不断提升宁河农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十四五”期间,再打造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个特色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提升“津菜进京”工程参与度,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进入大中城市高端市场,打造京津冀绿色精品高档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天津市的“菜篮子、肉铺子、米袋子”。

(2)大力发展绿色高质量工业

积极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引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民航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延伸拉长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加强关键产品材料攻关,围绕风能、太阳能、锂离子电池、氢能四大领域,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建设九运绿色建筑生态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材料、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企业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入驻产业基地,推动宁河绿色建筑产业集群壮大发展。贯彻执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服务、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等模式,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3)加快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生态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环七里海生态旅游圈。以七里海为核心,放大生态效应,积极打造“湿地文化”和“渔猎文化”体验基地,打响俵口镇“重走方舟路、湿地水乡游”品牌,支持宁河镇建设乡野主题公园,依托周边33个美丽乡村建设,打造高端湿地民宿,加快“小七里海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同步助力毗邻的未来科技城加速高端产业聚集,让好生态带来好发展,打造环七里海生态旅游圈。

加快发展全域全季旅游。将七里海湿地修复与生态产业相结合,深度链接全域旅游资源,构建“一环一带多节点”旅游布局,由“一日游”向“多日游”、“四季游”转变,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4 “一环一带多节点”旅游布局




一环:打造环七里海生态旅游圈。

一带:重点打造蓟运河观光旅游带。推广盆罐村市级文化旅游村创建经验,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在蓟运河周边打造以“欣赏运河风光”、“体验稻香文化”、“品味百鱼宴”为主题元素的“运河休闲文化体验聚集区”。

多节点:整合“天尊阁”、“丰台版画”、“板桥陶艺”、“芦台春酿酒”、“天祥水产”、“百利种苗”、“特色小镇”等宁河特色旅游元素,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景点品质,打造“产业文化+民俗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的旅游综合体。



打造“一海、一河、一岛、一林、一稻”生态价值转化试点。推进实施生态价值转化试点工程,谋划实施以“一海、一河、一岛、一林、一稻”的“小七里海”、“蓟运河通航”、桥北“麒麟岛”、“绿色生态屏障之旅”、“禾下乘凉”巨型稻圆梦观光等为代表的生态价值转化试点工程,建设牡蛎礁博物馆等生态旅游体验项目。

(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安全保障区

1.强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强化燃煤源污染治理。加强居民散煤动态排查,确保散煤不复燃。到2035年,除必要的工业企业外,宁河区全域划入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煤质管控,严把煤炭准入关、运输关、堆存关。

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实施钢铁、铸造、垃圾焚烧等重点行业提标改造或深度治理。新天钢联合特钢完成烧结环冷出灰口封闭收集改造、高炉重力除尘气力输灰改造、2座步进式轧钢加热炉脱硫治理改造。到2035年,完成钢铁行业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铸造行业实施“一厂一策”精细化管控,对照重污染绩效分级B级、C级标准提升改造。完成天津绿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厂焚烧炉提标改造,力争排放总量不新增。完成玖龙纸业固废焚烧炉脱硫脱硝改造工程。实施VOCs全过程综合整治,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建立完善源头替代、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全过程全环节VOCs控制体系。完善夏秋季节臭氧污染应对机制,深入推进NOx和VOCs协同治理。到2025年,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年,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根本遏制。

深化移动源污染治理。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控。加强新车监管,2023年7月起,新增重型货车实施国六b标准,严格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开展一致性检验。推动老旧车辆淘汰,强化在用车监管,非免检柴油车注册登记前要实行排放检验,以国省干道和城市道路为重点,开展柴油车排放检测,加强入户检查,重点用车单位入户监管检查全覆盖,加强机动车遥感监测,重型货车实施在线监控。

持续优化货物运输结构,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新建物流园区要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150万吨以下的工业企业、新建物流园区,要采取共建共用铁路专用线或新能源车辆集疏运方式。

强化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完善使用登记制度,升级管理信息平台,有序推动在线监控。加强油品和油气管控。严格执行油品质量标准,加强车用油品、车用尿素监管。推进油气回收治理设施建设,汽油年销量5000吨以上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和非法流动加油车。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扬尘污染治理,施工工地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管控要求,将绿色施工纳入企业资质评价、信用评价,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强道路扬尘治理,加大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扩大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面积,优化“以克论净”考核方式和范围。加强裸地、堆场扬尘治理。到2025年,全区年均降尘量力争控制在6吨/月•平方公里以下。推动大气氨排放控制,强化重点工业源氨排放治理和氨逃逸防控,提升养殖业规模集约化水平。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加强油烟扰民源头控制,定期组织拉网式排查,确保油烟净化装置安装全覆盖,保持正常运行和定期维护,确保达标排放。推进恶臭异味综合治理,全面排查恶臭异味污染,建立恶臭污染分级管控台账。系统梳理纳入重点管控台账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企业的恶臭异味问题,编制“一园一档”、“一企一档”恶臭异味问题清单。着力解决投诉集中的恶臭异味问题。到2025年,恶臭异味投诉数量整体下降。

深化重污染天气应对。持续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对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进行精准把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适时修订《宁河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重污染应急管控清单动态更新。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深化绩效分级、差别化管控,持续细化完善“一行一策”、“一企一策”重污染天气应对方案。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2.强化水污染治理

深化生活源治理。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扩建桥北污水处理厂。完成芦台城区12片共1.67平方公里合流制片区治理。持续开展雨污错接混接点改造。在北淮淀、潘庄等示范小城镇建设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及雨污水提升泵站。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行机制,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深化工业源治理。补齐七里海工业园、大北涧沽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网,实现园区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加大水稻种植区退水治理。编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同步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推动现有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和资源化有效利用。落实《宁河区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到2023年,采取“四个一批”的方式分类推动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应建必建,达到畜禽粪污无外排外溢、无随意抛撒,杜绝流入河流水体的要求。深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水产养殖规模,对养殖尾水实施净化处理,确保排入河道水体稳定达标或循环利用。


专栏5 “四个一批”方式分类推动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要求




对一批养殖量相对较大、且未纳入畜禽粪污集中处理范围的,督促其参考规模场相关建设要求自行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并按相关标准配套相应消纳用地,建立健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

对一批纳入畜禽粪污集中处理范围的,督促其自行配建畜禽粪污暂存设施,与第三方处理机构签订无害化处理协议,并建立健全收集转运台账。粪污暂存设施设计总容积应与养殖数量和收集频次相适应。

对一批养殖规模相对较小、能够利用自有土地消纳的,督促其在做好养殖粪污治理和养殖环境清理整治的基础上,做到日产日清。

对一批不具备畜禽粪污处理条件、养殖环境脏乱差臭,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推动其退出养殖。



强化水环境监管。落实“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监管机制,完善入河排污口名录清单,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有效削减入河污染。2023年底前,完成骨干河道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制定并实施排污口整治方案。2025年底前,所有排污口排查完成,基本完成骨干河道及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并建立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

3.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预防。加强空间布局管控,健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基础数据库,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加强土壤、地下水综合监管,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重点企业定期开展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自行监测、污染隐患排查,2025年底前至少完成一轮排查整改,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地下水环境监督性监测。加强调查评估,防范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周边土壤污染,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管理,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等关停搬迁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

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巩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统筹开展农用地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在安全利用类耕地设置长期定位观测点,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变化动态。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制定耕地安全利用方案。

加强建设用地全过程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加强腾退土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实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加强暂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严格管控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污染地块开发建设活动。推广绿色修复理念,防控修复过程二次污染。健全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地块的后期管理机制。

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按照天津市要求,完成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解析污染来源,2025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快制定区域点位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方案、污染源及饮用水水源点位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方案,分类实施水质巩固或提升行动。确保地下水环境质量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

4.强化噪声污染防治

通过铺设低噪声路面、沿线建设声屏障及生态隔离带等控制噪声传播途径。通过加装隔声门窗措施降低室内噪声。城市道路、主干道、公路、铁路交通等扰民线路中具备整改条件的,制定实施整改方案,降低沿线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严格夜间施工审批并向社会公开,强化夜间施工管理, 完成天津市下达的声环境功能区域夜间达标率目标。加强文化娱乐、商业经营等社会生活噪声监管整治。持续开展“安静小区”创建活动。

5.强化环境风险防范

强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严密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动态更新危险废物监管单位清单。持续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强化信息系统集成联动。严厉打击非法转移、非法倾倒、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完善医疗废物全覆盖收集体系,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危险废物鉴别管理。

强化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防治。严格涉重金属项目环境准入。完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排放总量不增长。加强优先控制化学品风险管控。重点防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化学品物质的环境风险。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保障核技术利用辐射环境安全。实施核技术利用单位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加强废旧闲置放射源监督检查。加强放射性废物(源)安全管理,废旧闲置放射源100%安全收贮。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强化辐射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定期开展培训、交流、技术练兵和应急演练。加强辐射事故必要的应急物资配备。

6.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等处置设施甲烷排放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甲烷、氧化亚氮排放。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完善城乡防洪排涝体系,提高排涝抗旱能力。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程,改造积水片、易积水地道和老旧排水管网,新改扩建雨水泵站,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和能力。

(四)深化城乡统筹,建设生态生活宜居区

1.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

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完善芦台镇、宁河北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地理界标和宣传牌、交通警示牌等警示标志及隔离防护设施的维护。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定期对水源地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2023年底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切改,实现从地下水向地表水转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检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地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千人以上农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扩建芦台桥北污水处理厂,新增1.3万吨/日处理能力,202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以上,远期达98%以上。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保持100%。适时启动污泥处理设施新、改或扩建工程,新增污泥处理能力100-150吨/日,确保污泥安全处置率保持100%。

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处置设施。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桥北新区新建2处小型压缩收集站,未来科技城新建2座大型垃圾转运站。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生活垃圾终端分类处置设施建设,新建厨余垃圾处理厂、粪便处理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大件垃圾收纳场各1座,建筑垃圾处理厂2座。到2025年底,形成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到2035年,全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体系全面巩固。

2.提升城乡绿化水平

延伸绿化补植,提升城区主次干道、非物业管理小区和楼宇间绿化水平。侧重立体栽植,将各小区透视围栏、市政、环卫设施等具备立体栽植条件的区域均纳入立体绿化提升范围,提高城区绿量和生态景观效果。见缝插针,扩大公园绿地面积,实施渠梁广场、桥北生态绿廊、桥北中心绿轴、蓟运河左堤城区段景观提升、乡村振兴造林绿化等项目。实现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人,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

3.全面改善农村环境

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全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全覆盖。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网、道路、供暖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有5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建立农村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动态排查、动态治理、动态清零。到2035年,农村河清岸绿成为常态。

4.打造宜居示范区

结合“一海一城、两区两带”建设,以建设宁河主城品质提升区为契机,以经济开发区、芦台老城区、桥北新桥新区为重点,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建成国家卫生区、天津市文明城区。以打造蓟运河流域乡村振兴发展带为契机,以苗庄镇、廉庄镇、板桥镇、宁河镇、丰台镇、岳龙镇、东棘坨镇等为重点,结合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振兴,高质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基础设施等,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并逐步向整个城区延伸,以城带乡,全域提升,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以七里海湿地保护及周边开发建设为契机,以七里海镇、俵口镇、北淮淀镇、造甲城镇、潘庄镇等七里海周边区域为重点,借乡村振兴之力,高品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5.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大于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大于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设计和运行。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桥北新区鼓励建设近零能耗建筑和低碳建筑试点;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需明确建设一栋以上超低能耗建筑,开工建设超低能耗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10%。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等推进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

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完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等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津宁市域(郊)铁路及轨道站点交通接驳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环渤海城际铁路在宁河设站。优化城乡公交线路。以蓟运河流域、潮白新河流域沿河区域为重点,研究建立慢行交通线路。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新增或更新的出租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城市公交、城市邮政、环卫、物流配送等领域新增或更新的车辆中,新能源车辆比例不低于80%;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持续提高新增和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租赁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共享单车投放;完善桥北公交场站绿色化提升改造;推进充电桩、配套电网、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有充电设施意向的场所和停车位信息进行底数摸排,与承建企业积极对接,高标准完成小区公共充电桩建设;推进唐廊高速、宁塘公路等建设精品示范绿色公路,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公路参照绿色公路要求协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加快推进绿色消费。加大政府绿色产品采购力度,加强政府采购工作培训,节能、节水产品、环保产品采购金额比重达到85%以上。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酒店等场所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贯彻餐饮行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规范,坚决制止餐饮行业的浪费行为,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推出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措施,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每年开展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问卷调查,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一次性消费品人均使用量逐步降低。积极引导绿色出行。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创建活动,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党政机关率先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绿色办公。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五)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化繁荣区

1.加强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执行《天津市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条例》,构建全民生态文明宣教体系。国家机关要安排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计划,对干部职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公务员管理部门应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纳入公务员教育培训内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或者工作安排,重点排污单位的负责人、管理人员、环境保护设施操作人员,每年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八学时。教育部门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幼儿园教育内容。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结合绿色社区创建和美丽村庄、美丽庭院建设等工作实际,依托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对居民、村民开展经常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加强对职工、青少年、妇女等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等,要通过开设宣传栏目、专题节目等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公益宣传。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每年开展“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问卷调查,到2035年均达到90%以上。

2.强化生态文化宣教载体建设

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湿地文化体验基地、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科学技术展示基地、历史资料存阅基地、文创产品研发基地”六大基地建设,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生态文明宣教平台。在现有4家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基础上,推动其他环保设施、绿色工厂等向公众开放。依托新天钢联合特钢工业旅游景区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宣教服务。适时将现有“天津绿动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环境教育基地更名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加强“宁韵讲堂”、“文化大讲堂”等文化宣传平台建设,建成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生态文明宣教空间。充分通过“双微”、视频平台等多样载体,推动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等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以及主题新闻采访活动。组织好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周(世界环境日所在的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爱鸟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3.培育特色生态文化

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湿地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蓟运河漕运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的生态内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区域文化的保护及文化产业发展中,在发展文旅、农旅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突出生态链与文化产业链的衔接、转化,在弘扬与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逐步形成具有宁河特色的生态文化主题。结合答好“宁河三问”、宁河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融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自律。鼓励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积极参与生态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等,通过不同文艺、文化形式展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生态产业发展成效及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建设成效,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公众实现从“人类统治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制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和文化遗产项目库建设,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4.实施生态文化建设“五个一”项目

依托“小七里海”打造,合理选址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宣教基地。依托生态文明宣教基地,每年举办一次“两山”理念践行等生态文明论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生态体验活动,让公众充分感受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文化和服务价值。依托一海一河一稻一岛一林建设成效、名特优农品品牌、特色文化资源及农旅、文旅等产业发展等,建设一个“两山”理念践行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宣传网站,提高美丽宁河知名度,促进农文旅与“生态产业+”的有机融合。结合宁河区七里海保护修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好的经验做法,编写一本宣教书,讲好宁河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故事。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领域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艺术水准较高、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化作品,总结凝练宁河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传播生态价值观,提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健全责任体系

压实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责任。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中央及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按时完成督察整改任务。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完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数据的年度统计(调查)核算机制;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工程项目,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落地。健全体现生态文明引领的考核体系,将示范区建设指标融入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等考核指标权重,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达到30%以上;实施街镇、园区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探索通过公开栏、报纸、电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将考核体系向群众公示,增加生态文明考核机制透明度。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层层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压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落实督查检查制度。鼓励新天钢联合特钢、玖龙纸业等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生态文明宣教基地等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并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天津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办法(试行)》。通过财税、信用、价格、信贷等市场机制,推动企业落实治污主体责任。

完善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的能力培训和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桥梁纽带和组织引领作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多主体”。设立环境信息公开栏,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信息,扩大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严格执行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2.完善政策体系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监管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精准确定发展空间,准确把握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类用地需求,在严格管控生态空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为城市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将“三线一单”作为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刚性约束机制,各种开发利用规划必须依法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工作,确定空间、总量、准入等管控要求。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强化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执法。建立排污绩效机制,综合考虑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强化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倒逼企业绿色转型。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鼓励以替代修复兑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拓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力求在林业等领域实现突破。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创新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模式,构建“环保管家”第三方服务模式,积极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改革。探索“诊断式”环境治理监管制度,区生态环境部门聘请第三方环保公司对企业进行诊断性检测及现状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为企业“私人定制”整改方案,生态环境部门全程跟踪督促整改情况,推动环境治理由“后果严惩”向“源头预防”转变。落实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根据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实行差别化价格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对节能减排显著的企业和项目优先给予授信支持,加大对绿色环保企业利率优惠,加大信贷资金向节能环保领域倾斜;探索“绿色园区贷”、“环境整治贷”等融资服务。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法治支撑。坚持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驻生态环境部门工作组作用,联合查处侦办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完善生态环境、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机制。鼓励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侦办,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工作。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科技支撑。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烧结、炼铁、炼钢、轧钢智能生产、减少固体燃料、节电等节能减排降碳技术的研发应用。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示范企业。

3.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对湿地、林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实施统一确权登记;对湿地、水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用途进行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建立宁河区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建设,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适时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以生态产品实物量为重点的生态价值核算,将核算结果作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中心、展会平台开展“宁河大米”、“七里海河蟹”等生态农产品推介。组织开展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通过互联网、“两微一端”、社交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利用企业家大会、津洽会、世界智能大会等展会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重点提升农产品、旅游产品、重大生态工程等的社会关注度、知名度和品牌影响,扩大经营开发收益和市场份额。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实施“一海、一河、一岛、一林、一稻”生态价值转化试点工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确定生态补偿的范围和内容,重点突出对七里海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红线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等的生态补偿。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对按时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街镇,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和奖励;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区域生态环境不达标的,扣减相应财政补助。加强与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汉沽管理区和北京市清河农场的水污染治理联防联控,配合市生态环境局依据出入境断面水量和水质检测结果等,开展跨地区、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

4.深化跨区域联建联防联治协作机制

以大气、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健全“飞地”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健全湿地水质、上游生态水量补给协同机制;以全市“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为大局,健全七里海-大黄堡协同保护修复机制;以北疆电厂余热、淡化海水利用为基础,健全清洁能源、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协调机制。


专栏6健全“飞地”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以大气、水为重点,深化污染联防联控,严查污染跨区域转移,健全水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开展重要河道周边环境风险隐患抽查,联合应急演练,推动联合监测、信息共享、研判预警、问题处置、纠纷调处等协同开展。建立“飞地”生态环境联合监管机制,深化区域联动执法,推动完善跨界区域联合执法、交叉执法机制,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突出问题及重污染天气应急等联合执法。以打造好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大北起步区为契机,与“飞地”共同探索生态环保共治路径,助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宁河样本”。



5.提升治理能力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能力。完善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共享通道,通过数据采集与集成、数值模拟和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为生态环境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高精度生态环境智慧感知监测网络,推动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完善大气、温室气体、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等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配合建设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点。加强大气、水重点污染源监测,推进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全覆盖,加强主要入河排污口监测,规范排污单位和工业园区污染源自行监测。按照国家要求,加密布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控点。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监督管理,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提升监测人员业务水平,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更新并维护监测设备。

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专业培训,补齐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监管短板,推进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模式,充分利用在线监控、卫星遥感、走航、无人机等高效监测侦查手段,开展非现场监管。

提升生态环境宣教能力。加强宣教队伍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宣教业务人员培训,组织经验交流,提升工作水平。加强宣教装备配置。

提升生态环境应急能力。提升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开展环境应急人员培训,加强应急监测装备配置。完善与公安、消防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联动机制,开展应急监测演练。

四、重点工程项目

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衔接《宁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及相关部门、行业专项规划,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补齐创建短板、完成创建目标为导向,共规划了6大领域33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有明确投资金额或可概算的项目资金合计约201.5亿元,涉及生态保护修复、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生活建设四大领域,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及社会资本投资。详见附件2。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宁河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组织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统筹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领导小组在区生态环境局下设办公室,做好组织协调、任务分解、督促检查、实施评估等工作。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各部门、街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全区分级管理、上下互动的良性推进机制。

(二)强化考核评估

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规划目标任务,分年度制定工作计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街镇。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实施年度考核和评估。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部门、街镇、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三)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严格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资金管理,使资金真正落到实处。结合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积极争取中央和天津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强化绿色金融支持。

(四)强化科技支撑

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开展“两山”转化路径、转化模式等研究,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碳汇、林地碳汇等方面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完成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组织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科研项目,建立专家智囊团,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储直柔查看更多>直流配电查看更多>智能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