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电网建设评论正文

国家电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勇当现代产业链链长

2023-08-24 09:29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国家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瑞集团考察时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这为国家电网公司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始终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提升“四个能力”,全面推进“一体四翼”发展布局,主动应变求变,坚定不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积极贡献国网力量。

一、攻坚克难,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电网公司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激发创新动力活力。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支撑国家电网成为全球最强大、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和技术先进的电网。

大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在特高压、大电网运行控制、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原创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1项、中国专利金奖12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1项,累计专利拥有量11.7万项,连续12年保持央企第一。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特高压直流安全防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套管实现工程应用。实现一批国产化替代。成功攻克“卡脖子”技术,研制国产特高压分接开关,建成新一代调度自动化系统。建成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工程应用,投运33项特高压工程,建成全球首个±500千伏柔直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建成四条“电力天路”,投运上海35千伏超导电缆等一批世界级创新工程。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开展联合创新、融通创新。发起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创办《新型电力系统》学术期刊,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强实验研究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运作,建成“国家级、公司级、各单位级”三级实验室体系。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大电网仿真中心,建立实验室87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

不断优化科研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科研管理,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稳定支持和有序竞争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强化创新激励,加大对科技人员和科研团队的激励力度,在直属科研单位实施股权、项目分红、岗位分红激励。推行“揭榜挂帅”“项目总师”“容错纠错”三项机制,试行“赛马制”“预算成本制”。强化科改示范引领,加大授权放权力度,不断释放企业创新活力,公司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评估中获企业示范基地第一名。强化标准建设,发布公司技术标准发展纲要,制定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体系专项规划。公司累计主导编制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3528项;牵头立项国际标准185项、发布88项。

持续推进数字转型升级。抢抓数字变革新机遇,创新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数字技术,以数字赋智赋能公司和电网发展。强化全环节数字化管控,建成一系列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电网一张图、数据一个源、业务一条线”,推动公司治理全环节在线、全业务透明。深入挖掘电力大数据价值,开展电力看经济、看“双碳”、看环保、助应急等一系列大数据应用,有力支撑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

培养一批高素质科技人才。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部署,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引领、电力工匠塑造、青年人才托举力度,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和国网首席专家制度,评选中国电科院院士5人、首席专家70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402人。优化科技人才体系,构建“三类五级”人才序列,贯通领导职务、职员职级、专家人才并行互通的职业通道,让各领域人才各展其长、各显其能、各得其所。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聚焦新型电力系统组建42支科技攻关团队,建设一批双创示范中心和双创科技园,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双创载体26万个。

二、能源科技创新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能源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复杂,大国博弈、地缘冲突、区域争端频发,引发国际能源市场动荡不安,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全球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双碳”背景下加速推进,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越发激烈,科技创新水平成为影响利益相关各方战略博弈的关键变量。面对我国能源安全加剧的风险与挑战,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进程中,实现能源科技创新是统筹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基石,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能源技术革命是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动力引擎。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机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障能源电力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能源技术创新将助推能源消费、供给、体制革命和加强国际合作。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正在从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的并跑和领跑,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转向系统能力提升,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迅速上升,但我们的科技创新还不适应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存在短板和弱项。

作为党领导的国有企业,我们要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做国家之所需,以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聚焦“四个面向”,坚持科技报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产化替代,努力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贡献。

作为能源电力行业的领军企业,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创新驱动,扛牢首要责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供和转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努力抢占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制高点,积极引领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保障能源安全。

作为电力领域同时承担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的中央企业,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有条件在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上当排头、作表率。要牢记新要求、把握新定位、扛起新使命,切实用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当好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做好能源电力领域的固链、强链、补链、控链和融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切实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和依靠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牢记“三个作用”要求,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切实用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两个途径”,坚定当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压舱石,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从0到1”。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源网荷储数”5个主攻领域,强化重点攻坚,做好技术兜底,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高效配置创新要素,聚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强化需求导向,突出场景牵引,发挥应用场景丰富优势,推动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实现更多突破;要强化成果转化,健全成果转移转化和收益分享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强化考核激励,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要充分发挥产业控制作用,坚持应用导向,实现固链补链强链延链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各环节,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要坚决扛起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职责使命,聚焦主业、做强实业,补齐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短板,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扛起现代产业链链长责任,围绕高端输变电、配用电、智能运检和电力调度4个支链,在固链补链强链延链上狠下功夫;要积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为电网赋能赋智,推动电网和业务加快转型升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发挥公司在电力产业链中的产业引领和融通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要充分发挥安全支撑作用,坚守科技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要认真落实《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优化完善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行动方案,科学合理设计建设路径,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提升电力系统的弹性、韧性、柔性,构建安全可靠的电网,保障电网安全和能源安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数字化查看更多>国家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