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我国“双碳”战略及路径的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杜祥琬
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要保持战略定力
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向世界宣告了绿色转型的决心和雄心,也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新的发展范式的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的绿色繁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个观点非常重要,重要在于“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重要在于认识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中有“可立”的内容。
我国推动“双碳”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的价值体系,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以碳达峰碳中和来驱动国家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又是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差距的历史机遇。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实施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将对保护人类的地球家园做出重要贡献。所以,我们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保持战略定力。
正确面对低碳转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020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7%。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116亿吨,这其中能源活动排放量为101亿吨,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量的30%左右。当前,我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于10吨,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其中人均排放二氧化碳大于7吨,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7倍。
当前,我国尚未实现碳达峰,还需要有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量。因此对我国来说,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绝非易事,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困难与挑战。第一,产业结构偏重。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约为40%,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占比约为68%。第二,能源结构偏煤。以2021年为例,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56.0%。第三,综合效率偏低。我国能源强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7倍。所以,我国亟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系统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更为不易的是,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预留了30年的时间,明显短于发达国家,它们基本达到50—70年。所以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和能源转型要有更快的加速度,以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无论是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的碳强度和能源强度均明显要高。要取得温室气体控排工作的进步并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实现碳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下降。不过,尽管面对这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努力加快技术进步和低碳发展转型,就可以如期且高质量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我们要坚持行业和地区梯次有序的碳达峰原则,鼓励已经达峰的地区排放不再增长,排放处于平台期和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应该尽早达峰,像钢铁、水泥等已经趋于饱和的行业应该率先达峰。与此同时,继续采取降碳、脱碳、碳移除措施。这样一来,2060年才有望实现碳中和。2060年,温室气体排放有望降至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控制在20亿吨。届时,我国碳移除能力(主要是森林碳汇)大约也能达到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基本上可以实现碳中和。
重新审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
一说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常常听到“富煤缺油少气”六个字。实际上,这已经不能准确描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了,因为它忽略了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这个事实,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才是我们国家真正的能源资源禀赋,从有太阳开始就是这样了。所以,需要根据最新实践和研究数据,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这样才能为我国能源转型奠定准确的基础性认知。
正确认识所谓“富煤”。其实,我国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说,我们只是与“缺油少气”比起来相对富煤,并非真正富煤。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藏量很大,但是可供技术开发的储量并不充裕——我国现有煤炭可供开发资源量约为3258亿吨,其中在产煤矿可供开发资源量(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710亿吨。大家一算就知道,这就意味着按照现在每年40多亿吨的开采水平,煤炭产能储采比是40年左右。这个认识非常重要,说明煤炭可不是无穷无尽的。
“缺油少气”是事实。对于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当然可以增储上产,但即便如此也不会产生颠覆性的结果。全国石油储采比大概是18年,天然气储采比大概是30年,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和家底儿。
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截至目前,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48.8%。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落实“双碳”目标的需求,牵引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凭借丰富的资源储量,再辅以技术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下降,我国可再生能源必定会逐渐实现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再到“担当大任”的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再生性,是伴随太阳的存在而自然存在的,其量值大小和技术开发能力有关。比如,过去人类只能利用70到80米高度的风能,如今随着百米以上风能利用技术的突破,风资源会越来越丰富。
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评价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时就不能只说“富煤缺油少气”。而现在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所以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是丰厚的。
由于人们对能源资源禀赋认识存在局限性,过去提到能源时只会想到煤炭、石油、天然气,东部一些负荷中心认为自身能源资源匮乏。那东部地区有没有太阳呢?有太阳,但那时候没把它当成资源,没有认识到身边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开发,这样就形成了对外来煤、外来电的依赖。这是一个影响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实际问题。
东部要提高能源自给率。首先要“身边取”,不够时再从“远方来”,天津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的专家做过计算,东部自发电比“西电东送”成本要低。所以要先“身边取”再“远方来”,这是符合我们国情的。
将来,中东部地区的能源会是什么形态呢?首先是一个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这样就会产生一批能源“产消者”。这个概念也是过去没有的,过去只有能源生产者和能源消费者,以后比如说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自身不仅消费能源,同时还能生产能源,这样就成了能源“产消者”。这样自发自用、寓电于民,还可以与集中式电网互动。
深刻把握低碳转型的战略路径
基于上述认识和判断,我们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路径主要体现为八个方面。
第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这个观点很重要。首先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后趋稳,并实现内部结构优化升级,严控“两高”行业产能,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其次要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赋能各行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构建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最后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如东数西算。
在发展初期,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它们的人均GDP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是呈正相关的;但随着经济继续发展并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GDP会继续增加,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不再增加,二者失去正相关性,这意味着双方出现“脱钩”,也意味着实现了碳达峰。究其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
当前,我国正在走向碳达峰的路上,已经接近欧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限,也就是说即将到达经济继续增长而碳排放不再增长的阶段,二者快要“脱钩”了,也就是即将实现所谓的碳达峰。
第二,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和基础。实现“双碳”目标要靠能源转型,打造现代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支撑。首先要坚持节能与提效“双轮驱动”,供给与消费“两端发力”,继续推动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量下降;要逐步地、平稳地、安全地从化石能源为主转向非化石能源为主。根据有关规划,未来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逐步提高,2035、2050、2060年将分别达到超过32%、超过64%、超过80%,在中央文件里面也出现了2060年非化石能源要占到一次能源的80%以上。
第三,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首先,稳妥推进煤电减量,在加快灵活性改造支持可再生能源更好发展的同时,实现存量煤电安全有序地清洁利用,将来再过渡到存量替代。其次,要发展储能来促进新能源消纳,近期着力发展抽水蓄能项目,保证电力平衡和足够的系统惯量,中远期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和制氢项目。再次要发挥市场作用来消纳新能源,建立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及辅助服务市场,完善电力预警机制,利用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等技术辅助新能源消纳。
在这里,大家会关心新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如何解决?就是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此,要做到横向多能互补和纵向源网荷储、发输配用协调规划,同时调动包括商业储能在内的各种灵活性资源对系统进行调节,这样就能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
第四,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工业部门的专家分析认为,通过采取产能控制、工艺升级、能效提升、能源替代等措施,到2025年左右,工业部门整体上可以实现碳达峰,钢铁、水泥等行业在“十四五”之内就可以实现碳达峰。通过工业替代升级、电气化改造和深度减排,到2060年工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可降至5亿吨,届时再适当应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BECCS(生物质能与碳捕集封存)等技术就可以实现碳中和。
第五,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行业低碳转型,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交通部门通过燃料替代、能效提升、结构优化这三招来实现碳减排。有关方面分析指出,到2030—2035年交通部门可以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碳排放可以控制在几亿吨。首先要实施能源替代和燃料替代,提高运输工具的用能电气化水平。2030年电动乘用车销量占比达到40%以上,2050年基本实现电动化;2030年电动商用车销量占比达到10%;2060年实现载重汽车电动化。其次要推动铁路和内河航运船舶电气化替代。再次要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和氢燃料电池等航空燃料替代。
第六,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建筑的节能改造潜力很大,要加强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延寿,倡导节约优先,避免大拆大建,同时要突破和应用新技术。推进建筑电气化,要重点发展“光储直柔”新型建筑配电系统、以屋顶光伏为基础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以及电动车智能充放电系统;还要发展清洁供暖、供冷技术,现在多地开始实行核能供暖,跨季节储热和电热泵等技术开始普及;2030年以前可完成散烧煤替代。做好这些工作,建筑行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没有问题的,到2060年可以实现碳中和。
第七,做好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当然,有少量的碳排放是不可避免的,预计到2060年全国仍需排放2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对于这部分温室气体,可以通过林业碳汇、CCUS、CCS以及二氧化碳驱油等技术来加以移除,这样基本上可以实现碳中和。同时,还要加快制定碳移除行动方案,加大碳移除技术攻关和产业培育力度,推进林业碳汇和CCS/CCUS集成示范工程,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
第八,加快构建减污与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机制,建立健全与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完善碳交易制度,促进低碳产品价值转化和碳资产价值实现。不断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等激励机制。培育全社会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减污、降碳要协同发展,过去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如今提出“双碳”目标可以说是“如虎添翼”,降碳减污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内容非常一致,所以实施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行动,可以把减污、降碳工作做到更好。同时还要依靠碳交易制度限制碳排放。
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缺一不可
过去有观点认为,能源体系的经济可行、安全可靠、绿色低碳是不可能兼得的,并称之为“不可能三角”。但是,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能源作为保障,这三个角哪一个都不能放弃——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经济可行的能源才会被社会接受;绿色低碳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推进“双碳”战略,需要新型能源体系必须逐步满足这三个要求,使之成为一个“可能三角”,这才是高质量的能源系统。
其实,这个“可能三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拿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可靠供应来说,二者就是并行不悖的。因为我国的能源低碳转型坚持“先立后破”原则,是在“不破”传统能源的前提下,“先立”可再生能源,这样的低碳转型是在做加法。所以说,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不但不会产生冲突,而且越转型越安全。其安全性还体现在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们自己能够掌控的,不像油气那样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从而深受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的影响。因此说,开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当前,在我国能源系统中化石能源占比还是很大,化石能源仍在发挥“压舱石”作用。所以,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要协调互补,坚持“先立后破”,构建极具韧性的能源体系,这样才能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能源安全。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支撑能源低碳转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如期实现碳中和,仅靠现有技术还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因为我国碳排放基数比较大,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历时比较短,所以必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和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下的碳中和。
我着重提几项技术。在能源领域,有煤炭方面的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煤气化利用、煤粉预热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高温后燃等技术;还有核能方面的可控核聚变、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ADS)、固有安全核电、钍基熔盐堆等技术;此外,还有绿氢、高效太阳能电池、海上风电固定式和漂浮式以及全直流技术、新型储能、可再生合成燃料、液态阳光、绿色甲醇、新能源发电主动支撑、超导电缆、“光储直柔”建筑、多能转换与综合利用、智能电网运行调度、农村光伏能源系统。
在工业领域,有工业数字化、氢冶金、全废钢电炉流程、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氢能煅烧水泥熟料、关键金属矿物质开发循环利用等技术。
在交通领域,有可持续航空燃料、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氢燃料电池电堆、船舶电动化、氢燃料航空发动机、生物乙醇等技术。
在规模化碳移除领域,有生物质能结合、直接空气碳捕集与封存、深水水下采油树等技术。
另外,还要健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如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鼓励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健全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低碳能源数字化发展的数据中心。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它呼唤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的参与;落实“双碳”工作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一方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同时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的落后和无效投资。总之,要做到先立后破,把好事办好,深刻推动经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也只是一个里程碑,它不是终点。人类社会还要发展,未来社会要靠未来能源的支撑。从未来能源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双碳”目标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记者:“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10年来,您认为我国能源领域发生的最突出变化是什么?杜祥琬:10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是深刻的、全方位的,我印象最深的是能源结构的变化,是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从202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可再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向世界承诺中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自此,“双碳”目标成为引领我国能源与经济社会转型的顶层战略。三年前,在我国刚刚提出“双碳”目标时,本刊记者曾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进行专访,他表示,要树立新的能源安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主持了与能源转型、“双碳”目标相关的重大战略研究。他认为,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的研究与实施,既要长期坚持战略目标和方向,也要因时、因势、因新边界条件进行策略调整。对此,他
2023年,中国风电行业续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产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奋发图强的过程中,全体风能人的坚韧与刚毅,耕耘与辛劳,锐意与梦想,在工作中尽意挥洒,凝结成行业最精彩的记忆。在持续奋进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很多事令人难忘,值得纪念。为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共同行动。近年来,各行各业积极行动,绿色低碳发展新蓝图加速铺开。在此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携手产业各方共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就此问题,《中国能源报》记者在近日召开的2023智慧能源大会期间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来源:微
我国“双碳”战略及路径的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要保持战略定力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向世界宣告了绿色转型的决心和雄心,也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新的发展范式的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中国和世界带来
“双碳”目标的提出宣告了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和雄心,标志着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开始落幕,新的发展范式兴起,将创造人类新的现代化模式,为我国和世界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繁荣。节能提效是第一能源世界能源在转型,节能、提效是共同取向,提高能效是一个先进的能源体系追求的基本目标。节
杜祥琬院士强调,农村能源革命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协同起来,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基于农村能源革命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范式和实施路径。在我国推进能源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进程中,农村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农村能源清洁发展可有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
6月能源杂志发表《激辩大基地》一文,提出了如何发展我国风光能源的重大问题。(来源:能源新媒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相关阅读:深度报道|激辩大基地大基地的思路是“以建设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煤电为支撑,以特高压线路外送,外送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这是“集
“通过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加快推动技术进步和发展转型,可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与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报社联合举办的“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9月30日晚间,天合光能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诚昱投资拟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建享一号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星元企管共同投资设立双碳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双碳产业基金规模为16亿元,其中公司全资子公司诚昱
上海SNEC第九届国际储能和电池技术及装备大会暨展览会9月25日启幕,特变电工新能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源公司)以“光储柔直助力双碳”为主题精彩亮相,带来多款明星产品,并推出多项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主动构网精益存储为储能保驾护航新能源公司创新型组串式构网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融合先进的储能
近期,光伏和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工程密集开工建设,经研院质监室编写《新能源送出工程质监工作意见》,满足用户工程建设模式多样化特别,助力新能源送出工程顺利实施。《新能源送出工程质监工作意见》再次明确新能源送出工程含义、质监工作原则、质监机构确定、注册资料审核要点、质监计划编制等内容。结
四载光阴,如白驹过隙,我国迎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四周年。回望这段征程,能源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正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其成效之显著,变革之深刻,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绿色动能,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
全力推动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回眸“双碳”目标四周年来的能源印记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我国能源行
9月7日,2024能源绿色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广东省、深圳市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院士专家、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出席会议并致辞。张世昕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
2020年9月,我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气候目标。双碳战略是我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做出的坚定承诺,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正日益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双碳”实践第四
2004年,薛禹胜院士提出电网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系统(WideAreaMonitoringAnalysisProtection-control,WARMAP,也被称为“作战地图”),发展了我国老一代电力工作者提出的“三道防线”概念,成为世界首个大电网停电预警系统。目前已应用于我国90%以上的省级电网,为中国电网超长期安全纪录作出重大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媒体通气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出席活动并致辞,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一炜介绍了环境服务专题的筹备进展。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执行会长邓继海讲解了将于服贸会期间举办的绿
昨天,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一句话就是“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这句话。我们结合之前的双碳政策,来看看这个《意见》的内容及意义。(来源: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首先,还是看这个发文
近日,兴源环境旗下新至双碳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至双碳与北京卫蓝共同积极推进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双方在固态电池产品、固态电池储能系统应用等达成长期研发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新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与投资,为国家绿色能源低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兜底保障能源安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传统产业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共同抓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表题为《从盘点到行动:如何实施COP28能源目标》的报告,旨在分析COP28气候变化会议提出的全球能源转型目标,并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策略和路径。(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作者:ESmallData)全球能源现状与挑战报告首先指出,尽管清洁能源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全球能源系统仍未能达到巴黎
当地时间9月18-19日,EnergyearCaribe在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成功举办,拉美地区能源行业领袖专家济济一堂,共议能源可持续发展。正泰新能拉丁美洲销售总监JuanCamiloNavarrete出席峰会并参加讨论,分享正泰新能作为资深光伏组件供应商的行业经验。EnergyearCaribe聚焦于多米尼加共和国及更广泛的加勒
日本可再生能源研究所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表示,通过扩大使用储能电池和加强区域电网合作,日本可以将其电力生产中可再生能源的份额提高到80%。日本可再生能源研究所由软银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正义于2011年在日本东北部遭受大地震破坏并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熔毁后不久成立。(来源:国际能源小数据作者:ESm
9月25日,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南宁拜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宁。双方就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全方位多领域战略合作,助力广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交流。刘宁欢迎宋海良一行来桂出席第21届东博会、峰会,对中国能建近年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导和推动各地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9月23日至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山东省枣庄市组织召开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经验交
能源绿色供应实现新跃升,能源低碳消费实现新场景,能源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作为,能源开放合作实现新拓展……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山西能源革命加速向纵深推进。创新是打开能源转型之门的“金钥匙”。山西省坚持创新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涌现新亮点新成就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能源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文/叶春)(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当今世界,能源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之一,正面临着能源结构转型和技术创新升级的双重
当地时间9月20日上午,由中国大唐发起,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乌兹别克斯坦技术监管局、东方电气四方共同成立的丝路能源联合科技研发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揭牌,进一步深化中乌两国能源产业“产学研用”融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应用合作。在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
9月20日,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在公司总部会见到访的ACWAPower董事长穆罕默德·阿布纳扬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全球市场合作,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宋海良欢迎阿布纳扬一行到访,并简要介绍了中国能建发展优势及双方合作情况。他表示,作为科技创新型、一体化能源型、综
四载光阴,如白驹过隙,我国迎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四周年。回望这段征程,能源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正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其成效之显著,变革之深刻,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绿色动能,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实现“双碳”目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