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相关成果以“A Phenazine-based High-Capacity and High-Stability Electrochemical CO2 Capture Cell with Coupled Electricity Storage”为题发表在Nature Energy上。西湖大学理学院博士生庞帅、哈佛大学Shijian Jin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学理学院PI王盼博士、哈佛大学Michael J. Aziz博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季云龙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西湖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单位。
新组合:水系液流电池与二氧化碳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力结构的不断革新,大型风光项目(即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有望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基础负载发电厂。然而,由于风能、太阳能这样的清洁能源与天气变化及地球自转情况息息相关,风光发电存在间歇性,并且电力输出与用电高峰时段存在不同步的情况,因而亟需搭载长时储能技术。
大体上,业界将放电时长高于4小时的储能系统称作长时储能。这类系统能够调节与平衡新能源发电的波动:在能源过剩时将能源储存起来、避免电网拥堵;在用电高峰时,再将电力输出。液流电池,正是长时储能领域一匹被看好的“黑马”。
1974年,科学家L.H.Thaller提出这种名为“液流电池”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与传统电池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液流电池正负极电解液存储于外部的储液罐中。这些活性物质由循环泵传送到电堆,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由于能量存储在电解液中,这意味着这种电池的储能不再依赖于电极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电解液的总量——扩容,只需要扩大储罐的尺寸即可。其中,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使用水作为介质,是具有较高安全性、环境友好性的高效储能手段。
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人类依然需要与传统化石能源消耗的“副作用”作抗争:温室效应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持续而严峻的挑战。二氧化碳的高效捕获,成为减少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打造碳中和闭环的关键议题。目前较为常见的技术有胺洗涤法、强碱性溶液吸收、固体胺与氨基酸的直接空气捕集法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完美之处,包括毒性、腐蚀性、材料降解难、耗能高等等。
自成立以来,西湖大学理学院王盼实验室在水系液流电池储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J. Am. Chem. Soc. 2023, 145, 5778-5785;Joule, 2021, 5, 2437-2449;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5289-5298)。在前期研究工作中,他们发现吩嗪类有机小分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质子耦合氧化还原特性,会在水溶液中引起“pH摇摆”的现象。于是想到如何利用这一现象、借助液流电池系统来充当这位“碳捕手”。
那么,什么样结构的分子能完成这个使命呢?
新分子:1,8-ESP,表现优异的“家族”新成员
王盼所带领的有机功能材料实验室聚焦于以有机合成化学为基础的功能分子的设计,以材料功能为导向,赋予有机分子独特的结构特性进行精准合成。换句话说,找到“有用、适用、好用”的小分子,正是他们所擅长的。
2021年,王盼实验室与合作团队发展了新型仿生设计水溶性吩嗪类化合物1,6-AFP,赋予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体系优异的稳定性(往期报道:利用氨基酸实现高储能丨西湖大学王盼实验室最新成果登上《德国应用化学》封面);这也是这个实验室在西湖的第一项成果。之后,他们根据不同功能及应用场景,开发了一系列吩嗪“家族”的新成员。新成员1,8-ESP与此前报道的1,6-AFP共享同样的“骨架”(母核),但嫁接着不一样的“肢体”(官能团)。官能团,指的是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上一代小分子所使用的是氨基酸,而这一代,团队换上了磺酸根。
于是,“老骨架”抽出新芽,迸发了新的生机:它既能实现水系液流电池的储能功用,也能捕集与释放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释放和能量储存-输送系统
上图为1,8-ESP的二氧化碳捕集-释放和能量储存-输送系统示意图。基于有机分子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在该水系液流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体系会发生酸碱变化(即pH摇摆):充电时,1,8-ESP(即活性分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同时从水中夺取一个质子,使得溶液变为碱性,氢氧根(OH-)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根(CO32-)及碳酸氢根(HCO3-)。放电过程与之相反。事实上,只要有基本的化学概念,就能理解这个道理:碱性液体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电池充电时,含有1,8-ESP的中性溶液会发生pH变化转为碱性,因而就能同步吸收充入的二氧化碳;放电时,液体由碱性转变回中性,由此会自然释放先前捕集的二氧化碳。
进一步,研究人员测试了1,8-ESP的水系液流电池的性能,发现它具有一系列较为优越的表现。略过复杂的数据成绩单不提,概括来讲,这个小分子及其发展而来的电池,具有“从酸到碱”都适宜的高水溶性、较好的二氧化碳捕获表现、较高的稳定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较低的能量成本。
换言之,王盼实验室成功实现了对二氧化碳的高效高容量捕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以1,8-ESP为活性物质的电池体系,既可作为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也可同时进行能量存储。该系统能够根据市场与实际需求,来进行储能与碳捕集的及时调整与响应,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新挑战:志在“碳闭环”的化学实验室
科学探索的魅力常常在于我们在“无心插柳”处,意外发现新的曙光,进而蔚然成荫。
正如先前提到的,设计、合成有机新材料、新化合物,并为它们找到不同的应用场景,是王盼实验室的主轴。早在2021年春节前后,在前一项关于高温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成果发表在了Joule杂志后,他们便启动了对1,8-ESP的合成研究。
显然,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用它来打造单一的储能系统,停留在自己研究“舒适区”,而是想让它更好地“发光发热”。文章共同一作之一、王盼实验室的博士生庞帅回忆说,他们为此与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领域“鼻祖”、美国哈佛大学Michael J. Aziz博士取得了联系,也与擅长电池工程测试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季云龙博士的团队形成了合作;在漂洋过海的联合研究与反复探索中,终于实现了电化学介导的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而在这两年多来,这个成立不过三年多的年轻实验室,展现出了西湖人最大的特点:敢想敢干。对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的经验,对化学反应过程机理的探究,是他们的优势,从头搭建一个二氧化碳的吸收环境,是他们此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但不惧从零起步,实验室果断跨界寻求合作,与国内外最顶尖的实验室一起干。
成果来之不易,但对始终志在“更好”的科研人而言,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下一个全新的开始。在1,8-ESP之后,王盼实验室已经走在寻找抗氧化能力更强的小分子的路上了。他们想要找到一种更理想的有机材料,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可以直接从空气中高效捕获二氧化碳。王盼解释说:“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仅含量约400-500 ppm,但是氧气含量达到21%,所以它的抗氧化能力很重要。”
那么,捕捉到更多二氧化碳之后呢?又要释放到哪里去?这个化学实验室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碳闭环。即清洁能源提供的能量,一方面可以进行电化学存储,另一方面可以为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来源包括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只要人类还在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就避无可避)捕获供能;然后,把这些二氧化碳当作为原料进行下一步的转化,产生附加值更高的化学品和清洁能源(比如生产甲醇、乙烯),由此实现良性循环……
碳闭环示意图
听起来又是一个“天方夜谭”是不是?不怕,在未知世界里大胆畅想,正是科研人的本色。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4月25日,四川省天府锂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矿产资源勘查、非煤矿山矿产资源开采、非金属矿及制品销售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由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后者是四川省自然资源领域省管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集团资产总额近343亿元。可以说,新公司
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41%,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长120%。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初步调研数据显示,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024-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GWh)说明:动力锂电池含乘用车、商用车、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与能源电力领域领军企业深度融合,4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带队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推进合作交流,并与南方电网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钱朝阳座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李立浧,
2024年,由于此前产能迅速扩张导致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问题仍未解决,锂电产业产能建设进入“理性期”,主要表现为投资放缓,产能扩张减速。进入2025年一季度,各领域的产能投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少数头部企业扩产态势不减,更多的企业则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削减项目,回笼资金。四巨头“悬崖勒马”去年
4月21日以来,碳酸锂期货价格再次连续大跌!21日跌破7万元/吨心理防线,22日跌破6.9万元/吨,23日一度跌破6.8万元/吨。海外矿价下跌,美国关税带来的需求增量担忧,以及宁德时代“钠电池”的量产与技术替代,这三大因素的叠加导致碳酸锂市场接连遭遇成本坍塌、需求未卜、技术替代的“打击”。下一步,
2023年8月17日,欧盟新电池法正式生效,对电池企业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严格约束,涵盖碳足迹、回收责任、材料使用、安全标准等多个维度。其中,储能电池属于工业电池范畴,从时间节点来看,进入欧盟市场需要在2026年2月前提供产品碳足迹报告。具体来看,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电池制造商必须提供包括电池材料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有19所院校新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已有103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覆盖27个省市。文件显示,有南京理工大学、营口理工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合肥理工学院、淮北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5年4月19日,由中国化工学会指导,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长三角(绍兴)氢能+储能产业技术交流与发展大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隆重举行。大会上,一批高质量的氢能与储能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
4月17日,海南矿业公告,近日布谷尼锂矿采矿权转移事项已获得马里政府相关部门审批,证书已登记至其控股子公司LMLB名下,初始有效期为10年(即2025年—2034年),采矿权证到期后可依法延续。据了解,2024年11月海南矿业控股子公司KMUK及其全资子公司FM、LMLB,此前与马里政府就Bougouni锂矿(简称“布
芳源股份17日公告,决定终止投资不超过30亿元的“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及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并将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次终止投资事项后办理后续芳源锂业注销等有关事项。公告称,该决定旨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不会对公司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历时两年,战略性
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近日,在特朗普关税冲击下,碳酸锂价格一举跌破7万元/吨,其中碳酸锂期货LC2505价格最低跌至6.8万元/吨。此前,高工锂电对于碳酸锂价格走势有过分析,随着下游去库存调整,以及上游原材料产能释放,碳酸锂价格呈现的波动性逐步收窄,旺季带动的涨幅也逐渐缩小。相比于过
2025年4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主论坛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论坛汇聚国内外8位院士及行业顶尖专家,聚焦新型储能关键材料、储能系统安全保护、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氢能发展战略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其中,锂电池储能依然占据主流,但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等储能技术也在加快推广应用,2024年有多个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百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我国储能技术多元发展达国
近日,黑龙江省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据了解,依据黑龙江省工信厅产业规划,黑龙江建龙与大连融科共同设立“黑龙江融祥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双鸭山建设“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亿元,设计建设规模包括一条年产6万立方米钒电解液的生产线以
根据CNESA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5.03GW/11.79GWh,同比-1.5%/-5.5%。其中表前新增装机规模4.46GW/10.57GWh,同比-0.2%/-4.4%,用户侧新增装机规模575MW/1124MWh,同比-10.9%/-11.6%。图12025年1-3月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
4月22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星辰新能绍兴总部基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这一总投资超10亿元、总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的产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绍兴总部建成后将形成集智造中心、创值中心、研发中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平台,推动区域产业向绿色智能转型升级,助力长三角打造新能源产业新
北极星电池网获悉,4月17日,2025年双鸭山市重点产业项目全面启动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双鸭山经开区黑龙江省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举行。黑龙江省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双鸭山在钒产业发展上又迈出了具有里程碑
储能电池正在经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阵痛阶段。314Ah储能电芯在2023年一炮打响,结束了300Ah、310Ah、320Ah、345Ah等不同容量储能电芯的混战状态,成为280Ah之后行业公认的第二代储能电芯。从市场反馈来看,314Ah在2024年的出货量渗透率达到40%。GGII预测,2025年314Ah电芯的渗透率将超过70%。值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6日,山东电工与济高科创投集团签约活动举行。会上,双方签署新型储能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聚焦新型储能产业,全力支持山东电工所属电工液储全钒液流储能系统集成、电堆生产等业务在济南高新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液流储能技术水平、促进新技术创新应用、扩大液流储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15日,吉林省能源局发布《吉林省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型储能规模不低于100万千瓦,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成效明显,新型储能年等效充放电循环达到300次,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到2030年新型储能规模不低于300万千瓦。文件提到
在“双碳”战略纵深推进与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交汇之际,一场重塑中国能源版图的战略性布局在黄河“几字弯”腹地拉开帷幕。4月15日上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民政府与浙江星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辰新能”)正式签署总投资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全球首个“双技术路线+智
2025年4月10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本届峰会齐聚全球储能一线品牌,共探行业发展大势。作为全钒液流储能领域的领军企业,星辰新能携星辰装备、星辰材料、灵动矩阵三大业务板块惊艳亮相,全面展示能源科技与数字智能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打开能
4月28日,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已正式获得由国际权威检测认证机构TV莱茵大中华区(简称“TV莱茵”)颁发的储能系统用线缆TV莱茵2PfG2693型式认证证书。华菱线缆采用了无氧纯铜或镀锡铜作为导体材料以提升导电性和耐腐蚀性,并使用高性能交联聚烯烃作为绝缘护套材料,结合辐照交联工艺来增强耐温性
在能源电力供需格局持续演变的新形势下,电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我国“西电东送”的主力军,云南省秉持资源经济与能源产业“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加速推进能源全产业链建设,为绿色能源强省建设提供支撑。双轮驱动破解“三缺”矛盾记者在云南多地调研时发现,缺电、弃电和调节能力不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天眼查APP显示,近日,江门公用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杨慧,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节能管理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越秀资本旗下南网越秀双碳股权投资基金(广州)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江门公用新能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30日,中国能建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3,888.96亿元、1,003.71亿元和16.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5%、3.05%、8.83%,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公司表示,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湖北应城压气储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储能技术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引擎”,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的关键跨越。尤其伴随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工商业储能正在迎来新的增长机遇。据新能安评估,中国工商业储能潜在市场空间超500GWh,但开发渗透率却不足3%。如何让储能“保值”,成为全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9日,梅雁吉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持有广东吉洋能源45%的股权。吉洋能源的主要业务包括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轨道交通专用设备。飞轮储能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物理储能方式,在轨道交通领域优势显著,飞轮储能应用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近日,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公布《2025年度南京市瞪羚企业名单》,林洋储能凭借在新型储能领域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荣获南京市“瞪羚企业”称号!作为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特征的创新型企业群体,瞪羚企业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
据Eco-Business报道:在两年前的COP28气候大会上,各国签署了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部署增加三倍的承诺,这一宣布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和媒体关注。当时,在东南亚国家中,只有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没有做出这一承诺,而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则支持了这一协议。然而,该地区总体上并没有以科学家们所
引nbsp;言随着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电力系统逐渐呈现“双高”特征,低惯量、低阻尼、弱电压支撑等问题凸显。当传统火电逐渐退出,谁来维持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稳定?构网储能(Grid-FormingStorage)因其能提供电压、频率支撑能力,正成为破局的关键!什么是构网储能构网与跟网是并网运行时系统的两类基本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2025年一季度,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下,我国能源保供扎实有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记者调研发现,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浪潮下,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逐“绿”而行,在加速布局能源领域中开辟发展新空间。阳春三月,湖北大冶。特变电工集团自主研发的±800千伏特高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8日,工信部发布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工作的通知,推荐范围有五大方面,其中用能低碳转型技术包括清洁低碳氢制备及应用、高效储能、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可再生能源消纳技术;余热余压高效利用、系统能量梯级利用、电能替代等多能高效互补技术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