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逐渐控制能量的历史。”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在《能量的现代理论》中如是写道。眼见百年过去了,人类控制能量的能力确实增强了吗?
很难讲,至少在能源方面,棘手的情形依然层出不穷——我们目睹了2022年的欧洲能源危机,也看到了极地的冰山依然在不可逆地融化之中。前者,揭示了尽管可再生能源已登场,我们的文明依然依赖石油;后者,则吐露人类活动所致使的温室效应势不可挡……
如果有一种方法,既能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又能同时捕捉与利用碳排放物,岂不是两全其美?这不是天方夜谭:近期,西湖大学王盼团队与哈佛大学Michael J. Aziz团队、国科大杭高院季云龙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类基于吩嗪衍生物的水溶性有机储能小分子,并提出了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实现电化学碳捕获一体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基于一种新合成的小分子,他们开发了能够捕获与释放二氧化碳的水系液流电池。
相关成果以“A Phenazine-based High-Capacity and High-Stability Electrochemical CO2 Capture Cell with Coupled Electricity Storage”为题发表在Nature Energy上。西湖大学理学院博士生庞帅、哈佛大学Shijian Jin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西湖大学理学院PI王盼博士、哈佛大学Michael J. Aziz博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季云龙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西湖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单位。
新组合:水系液流电池与二氧化碳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力结构的不断革新,大型风光项目(即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有望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基础负载发电厂。然而,由于风能、太阳能这样的清洁能源与天气变化及地球自转情况息息相关,风光发电存在间歇性,并且电力输出与用电高峰时段存在不同步的情况,因而亟需搭载长时储能技术。
大体上,业界将放电时长高于4小时的储能系统称作长时储能。这类系统能够调节与平衡新能源发电的波动:在能源过剩时将能源储存起来、避免电网拥堵;在用电高峰时,再将电力输出。液流电池,正是长时储能领域一匹被看好的“黑马”。
1974年,科学家L.H.Thaller提出这种名为“液流电池”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与传统电池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液流电池正负极电解液存储于外部的储液罐中。这些活性物质由循环泵传送到电堆,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由于能量存储在电解液中,这意味着这种电池的储能不再依赖于电极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电解液的总量——扩容,只需要扩大储罐的尺寸即可。其中,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使用水作为介质,是具有较高安全性、环境友好性的高效储能手段。
在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的同时,人类依然需要与传统化石能源消耗的“副作用”作抗争:温室效应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持续而严峻的挑战。二氧化碳的高效捕获,成为减少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打造碳中和闭环的关键议题。目前较为常见的技术有胺洗涤法、强碱性溶液吸收、固体胺与氨基酸的直接空气捕集法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不完美之处,包括毒性、腐蚀性、材料降解难、耗能高等等。
自成立以来,西湖大学理学院王盼实验室在水系液流电池储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J. Am. Chem. Soc. 2023, 145, 5778-5785;Joule, 2021, 5, 2437-2449;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5289-5298)。在前期研究工作中,他们发现吩嗪类有机小分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质子耦合氧化还原特性,会在水溶液中引起“pH摇摆”的现象。于是想到如何利用这一现象、借助液流电池系统来充当这位“碳捕手”。
那么,什么样结构的分子能完成这个使命呢?
新分子:1,8-ESP,表现优异的“家族”新成员
王盼所带领的有机功能材料实验室聚焦于以有机合成化学为基础的功能分子的设计,以材料功能为导向,赋予有机分子独特的结构特性进行精准合成。换句话说,找到“有用、适用、好用”的小分子,正是他们所擅长的。
2021年,王盼实验室与合作团队发展了新型仿生设计水溶性吩嗪类化合物1,6-AFP,赋予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体系优异的稳定性(往期报道:利用氨基酸实现高储能丨西湖大学王盼实验室最新成果登上《德国应用化学》封面);这也是这个实验室在西湖的第一项成果。之后,他们根据不同功能及应用场景,开发了一系列吩嗪“家族”的新成员。新成员1,8-ESP与此前报道的1,6-AFP共享同样的“骨架”(母核),但嫁接着不一样的“肢体”(官能团)。官能团,指的是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上一代小分子所使用的是氨基酸,而这一代,团队换上了磺酸根。
于是,“老骨架”抽出新芽,迸发了新的生机:它既能实现水系液流电池的储能功用,也能捕集与释放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集-释放和能量储存-输送系统
上图为1,8-ESP的二氧化碳捕集-释放和能量储存-输送系统示意图。基于有机分子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在该水系液流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体系会发生酸碱变化(即pH摇摆):充电时,1,8-ESP(即活性分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同时从水中夺取一个质子,使得溶液变为碱性,氢氧根(OH-)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根(CO32-)及碳酸氢根(HCO3-)。放电过程与之相反。事实上,只要有基本的化学概念,就能理解这个道理:碱性液体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电池充电时,含有1,8-ESP的中性溶液会发生pH变化转为碱性,因而就能同步吸收充入的二氧化碳;放电时,液体由碱性转变回中性,由此会自然释放先前捕集的二氧化碳。
进一步,研究人员测试了1,8-ESP的水系液流电池的性能,发现它具有一系列较为优越的表现。略过复杂的数据成绩单不提,概括来讲,这个小分子及其发展而来的电池,具有“从酸到碱”都适宜的高水溶性、较好的二氧化碳捕获表现、较高的稳定性、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较低的能量成本。
换言之,王盼实验室成功实现了对二氧化碳的高效高容量捕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以1,8-ESP为活性物质的电池体系,既可作为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也可同时进行能量存储。该系统能够根据市场与实际需求,来进行储能与碳捕集的及时调整与响应,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新挑战:志在“碳闭环”的化学实验室
科学探索的魅力常常在于我们在“无心插柳”处,意外发现新的曙光,进而蔚然成荫。
正如先前提到的,设计、合成有机新材料、新化合物,并为它们找到不同的应用场景,是王盼实验室的主轴。早在2021年春节前后,在前一项关于高温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的成果发表在了Joule杂志后,他们便启动了对1,8-ESP的合成研究。
显然,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用它来打造单一的储能系统,停留在自己研究“舒适区”,而是想让它更好地“发光发热”。文章共同一作之一、王盼实验室的博士生庞帅回忆说,他们为此与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领域“鼻祖”、美国哈佛大学Michael J. Aziz博士取得了联系,也与擅长电池工程测试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季云龙博士的团队形成了合作;在漂洋过海的联合研究与反复探索中,终于实现了电化学介导的高效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而在这两年多来,这个成立不过三年多的年轻实验室,展现出了西湖人最大的特点:敢想敢干。对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的经验,对化学反应过程机理的探究,是他们的优势,从头搭建一个二氧化碳的吸收环境,是他们此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但不惧从零起步,实验室果断跨界寻求合作,与国内外最顶尖的实验室一起干。
成果来之不易,但对始终志在“更好”的科研人而言,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下一个全新的开始。在1,8-ESP之后,王盼实验室已经走在寻找抗氧化能力更强的小分子的路上了。他们想要找到一种更理想的有机材料,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可以直接从空气中高效捕获二氧化碳。王盼解释说:“正常空气中二氧化碳仅含量约400-500 ppm,但是氧气含量达到21%,所以它的抗氧化能力很重要。”
那么,捕捉到更多二氧化碳之后呢?又要释放到哪里去?这个化学实验室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二氧化碳循环利用的碳闭环。即清洁能源提供的能量,一方面可以进行电化学存储,另一方面可以为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来源包括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等,只要人类还在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就避无可避)捕获供能;然后,把这些二氧化碳当作为原料进行下一步的转化,产生附加值更高的化学品和清洁能源(比如生产甲醇、乙烯),由此实现良性循环……
碳闭环示意图
听起来又是一个“天方夜谭”是不是?不怕,在未知世界里大胆畅想,正是科研人的本色。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日,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召开,阜阳市委书记刘玉杰在分会场表示,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刘玉杰强调新型储能的重要性,他表示,要完善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完善招商引资工作,依托龙头企业强链补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重庆经信委印发《重庆市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计划》提出,以打造重庆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发展轻合金、优特钢、精品铜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合成材料;加强光伏材料、锂电材料、氢能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产业培育。
由于熔盐原材料产量有限,制约着我国熔盐光热发电行业发展。伴随着光热行业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与其黄金搭档的熔盐储能也开始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正在推进的53个光热发电项目中,有25个采用熔盐储热技术。在业内人士看来,熔盐储能不仅可以应用在光热发电行业,还可以应用到煤电调峰、供暖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2日昆工科技发布对北交所问询函的回复。北交所针其在2023年三季度报告中,预付账款比上年期末增幅86.68%、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亏损2.50亿元等问题进行询问。昆工科技表示,预付账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月底材料采购未到货,暂未冲减预付材料款,并且,公司前五大预付账款全
想要真正做到更高比能量的电池,或者让电池的技术能够进步,固态化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策略。这个策略不仅仅是通过固态的手段延长了锂枝晶生长,时间从材料清体结构设计、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平衡的角度都要做出极致的精准平衡,才能让电池变成一个可以用的电池。——吴勇民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固态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0月31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重庆市材料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广光伏、风电、氢能等绿色低碳能源应用,探索研究强制性配置一定比例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项目可能性,支持鼓励工业富氢的深度绿色利用,大力推动新型储能场景
与目标明确的储能市场不同,储能经济性的变化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有趋势但也有外在风险,难以准确预测。目前,储能市场已成为红海,但是市场机制仍在发展,储能项目调用率参差不齐,储能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再加上尤其是与火电、抽水蓄能电站等其他替代资源相比,储能电站本身的成本仍然较高,导致储
近日,国科炭美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成功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招商致远资本、鹏鲲新能源、软银中国资本、核聚资本、力合资本等联合投资。本轮资金主要用于千吨级硬炭产线和研发中心建设、市场推广和团队建设等。据悉,公司年产1000吨锂/钠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投产,项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0月8日,博迁新材公告称,其子公司江苏广豫储能材料有限公司拟购买宿迁广恒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广博丽景湾二期20套商品房,用于引进的科技研发人员及外地中高级管理人员住宿使用,建筑面积共计为2562.20平方米(最终以不动产登记面积为准),购买总价款3034.88万元(不含契税、维修
近日,扬州市政府印发《扬州市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方案》提出,重点培育和前瞻布局高性能合成纤维、电子专用材料、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材料等战略和前沿材料。其中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材料。依托奥克化学等,重点发展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等锂离子电池专用溶剂,丁苯乳胶
12月4日,湖南海利集团与湖南省银峰新能源有限公司、古丈祥丰建筑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古丈县宏源钒业有限责任公司在集团总部一办公楼举行“宏源钒业股权转让暨增资合同”签约仪式。之前,海利集团已取得古丈县两宗大型钒矿探矿权,该两宗大型钒矿钒储量为亚洲第一。本次股权转让和增资后,海利集团持有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7日,新筑股份发布公告,公司12月7日与内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四川省兴欣钒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四方一致同意建立紧密、深入、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四方将内江市作为布局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的重点区域,按照内江市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日,中和储能1GWh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阳泉。中和储能计划总投资1亿元在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经开区建设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生产基地。
近日,国家电投储能系统集采开标,再次吸引市场广泛关注。其中1GWh的全钒液流电池的标段显示,该储能技术成本其实已经全面进入每瓦时3元以内。全钒液流电池:理想电化学储能方式在碳中和背景下,为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长时储能可凭借长周期、大容量特性,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8日,2023惠阳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在广东省惠阳市举行。大会期间,中海储能与惠阳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需要尽快落地的项目有两个:一是中海储能100MW/500MWh铁铬液流电池电网侧储能电站;二是铁铬液流电解液工厂。其中100MW/500MWh铁铬
当江苏其余的“十二太保”在新能源领域经营的风生水起,GDP“吊车尾”的宿迁也摆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凭借对液流电池风口的紧抓,这一次,宿迁找到了自己的新能源之路。江浙沪的人一定都很熟悉一个玩笑,叫做“散装江苏”。江苏是没有所谓的江苏话、江苏菜甚至江苏人的,哪怕是驰援别的省市,江苏十三
11月30日,国家电投2023年5.2GWh储能系统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四类储能系统共有20家企业入围,其中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宁德时代分别入围两个标段采购,成为此轮集中采购的大赢家。其中液流电池储能系统采购规模1GWh,共有四个标段,上海电气、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河钢股份11月2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暂时没有与该企业的合作信息。目前承德钒钛与赛罕绿能、普能世纪等储能企业已开展前期合作。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27日,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发布科技成果——性能强化的低共熔溶剂电解液型液流电池。项目由江苏大学持有开发。本项目设计并装配液流电池结构的装置,利用电化学的方法精确测定电解液中的离子淌度与电解液浓度的关系,体现了离子浓度和离子大小对离子淌度的影响,准确性和实用性更
目前,宜昌纬景储能锌铁液流新型储能电池生产项目一期已经初具规模,9栋单体建筑拔地而起,主体厂房的雏形已经显现,预计12月底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据悉,纬景储能锌铁液流新型储能电池项目位于猇亭区,由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30亿元建设,占地面积约700亩;将建设20GWh锌铁液流新型储能
11月21日,昆仑万维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宁波昆仑点金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和霍尔果斯昆诺天勤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所持北京绿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绿钒”)50%的股权及未来可转成股权的可转债转让给公司实际控制人周亚辉。昆仑万维表示,为更好的聚焦于AGI和AIGC业务,减少外界对于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同意新型储能技术北京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通知。该实验室由华北电力大学牵头联合北方工业大学、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立项建设。原文如下:北京
对于美国来说,要建立起强劲的储能产业链,还需要跨过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原材料获取瓶颈、成本相对较高等多重“关卡”。美国太阳能工业协会(SEIA)公布的最新行业数据显示,虽然美国储能制造业竞争力近两年有所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储能装机量也在增长,但美国本土储能设备产能供应水平远无法满足既定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江苏首座新型蒸汽储热站在常州金坛正式投运,该项目由国网常州市金坛区供电公司打造,通过利用高温热泵机组,提取工业废料中的余热,从而制成约160摄氏度的蒸汽进行储存,供纺织服装等相关企业后续加工使用。据介绍,该项目能极大促进了能源可持续利用,制取每吨蒸汽的能耗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0日央视新闻报道。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其中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绿电,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清洁能源。不过,由于其“看天吃饭”的天然属性,光照足、风大发电量就大,碰上阴天、无风天气发电量就小,甚至发不了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新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7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发布了《上海市建筑光储直柔系统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导则有利于提升上海建筑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消纳能力,推广建筑光储直柔系统技术。详情如下:《上海市建筑光储直柔系统技术导则》征求意见(2023-12-07)市住房城
冬季多地供电和供暖需求持续攀升,能源保供进入迎峰度冬关键期。为保障民众温暖过冬,各地多措并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全力推进能源稳产保供。“从今年迎峰度冬能源供应市场的基本格局来看,预计传统能源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技术的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7日,工信部等六部门组织开展2023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其中提到,推荐的数据中心应具备能源利用效率高,电能利用效率原则上应达到《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40879)中的2级及以上水平,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高,积极利用储能、氢能等技术。国家
总部位于意大利的EnergyDome公司是一家开发二氧化碳长时储能技术初创公司,该公司日前表示已经获得对电网规模储能项目的投资。EnergyDome公司的投资承诺总额为6000万欧元(6537万美元),将用于该公司在意大利撒丁岛部署的首个持续时间10小时的长时储能项目,该项目的规模为20MW/200MWh。EnergyDome公司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6日上午,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辽河油田公司在欢喜岭采油厂生产调度中心举行竣工投产仪式。该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是辽河储能库建设的重点工程,占地4000平方米,储热规模15兆瓦,年可产出清洁蒸汽4.8万吨,替代天然气313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
王成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国家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长期从事配电系统与微电网技术研究,在配电系统结构优化、微电网控制系统与装备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技术获得广泛应用。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
11月2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推荐牵头申报的“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基地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外送关键技术”“钠离子混合型电容储能技术”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区联动应用示范类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复立项,分别获得5000万元和3000万元的国拨经费支持,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8亿元,这是科技部与内蒙古首次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