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赵文瑛:新型智慧供热让温暖按需入户

2023-11-09 13:18来源:中国电力报作者:赵文瑛关键词:供热智慧供热新型能源体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供热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供热安全是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目前供热行业面临着化石能源热源占比高、碳排放量大、水力失衡严重、过量供热与供热不足并存、系统灵活性不足、管理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供热能耗较高、能源浪费严重,距离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甚远,老百姓的满意度、舒适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价格高企,供热成本无序上涨且难以疏导,大部分热力企业在“市场煤、计划热”的夹击下,承受保供及经营双重压力,亟须纾困解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提升供热系统能效,保障热力安全稳定供应,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将北方地区冬季供暖用煤全部纳入长协体系保障,并会同住建部等部门相继出台完善城镇集中供热价格机制以及深化供热计量改革等相关意见,加快推动供热行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把握好新型智慧供热系统角色定位

狭义的智慧供热主要是供热系统自身的升级优化,是指以供热信息化和自动化为基础,在现有的集中供热管网体系下,对源—网—站—户各环节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并通过智慧供热平台的综合调节,实现系统全过程的信息互联、供热调控的智能决策、基于模型和数据的科学决策。

广义的智慧供热是指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统筹下,供热行业不仅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做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转型升级,做好源网荷储全域协同、热力系统与电力系统协同、计量与调控协同,把握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新定位、新角色、新作用。

新型智慧供热是指在“双碳”目标导向下,以节能降碳、提升供热安全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供热信息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为基础,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供热系统源网荷储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按需供热和精准供热,并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新型供热系统。其范畴涵盖积极推进煤电供热改造、供热管网节能降碳改造、建筑节能改造,推广多能互补、大数据调控调度系统及平台、供热计量,协同推进节能、减污、降碳、扩绿,全面提升供热系统安全高效、绿色低碳水平,保障居民清洁温暖舒适过冬。

构建新型智慧供热是供热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构建新型智慧供热,对于居民用户,可以解决冷热不均、过冷过热等问题,大幅提升舒适度、满意度和幸福感;对于供热企业,具有显著的节能效益,平均节能率超过20%,可以显著降低供热成本,提高供热能力,增加供热面积,提升供热安全保障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对于地方政府,可以显著降低地方财政补贴压力,提高能耗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对于全社会,可以显著节约能源和减少碳排放,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供热计量调控是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的必要环节。源—网—站—户各环节物料、热量、电耗、压力、温度等参数的计量是供热系统调控、能耗“双控”及碳排放“双控”的基础,供热计量对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撑性的作用。据统计,热力系统中户端的热损失占整个供热流程的70%以上,主要原因是户端缺乏有效的技术装备来进行精确的热量计量,导致供热系统无法实现精细化调控和闭环控制。因此,未来解决户端的精细化调控,打通系统“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供热计量并不等同于狭义的计量收费。供热节能主要体现在系统节能,尤其是二次网至末端。供热计量核心在于采集并提供必要的调控数据,是智慧化的数据基础,而按供热计量收费仅是收费模式问题,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行为节能,在节能方面贡献有限。长期来看,随着建筑节能水平的不断提高,供热能耗水平和供热成本不断降低,居民会优先选择计量收费模式,并且两部制热价有利于对供热成本进行疏导,建立更加科学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

推动供热行业高质量发展需出实招

推动新型智慧供热系统建设,一方面,从全局来看,按照综合节能率15%~20%、平均供热能耗12千克标准煤/平方米、系统建设投资强度15元/平方米以及目前标准煤价格进行粗略测算,假设城镇集中供热面积全部改造,则每年可节约3000万~4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500万~1亿吨,总投资2000多亿元,静态投资回收期约6~7年,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而从经济性角度,对大部分企业吸引力偏弱,需要政府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大部分热力公司近几年面临较大的热价倒挂问题,经营较为困难,投资能力较弱并缺乏融资渠道。

因此,构建新型智慧供热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立足当下,谋实策出实招着力解决供热企业能源短缺、供热成本难以疏导的问题,完善价格及成本疏导机制,做好冬季保暖保供工作,又要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系统谋划,强化政策引领,加快推动供热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建议强化供暖用煤、天然气供应和储备能力,不论企业规模和性质将北方地区民生供暖用煤全部纳入长协体系保障,严格落实合同签约、履约、价格执行3个“100%”,强化监管核查,妥善应对极寒天气、断供弃供等特殊情况,确保群众取暖不受影响。

二是完善供热成本疏导机制。坚持城镇集中供热是保障性民生工程的基本定位,坚持价格补偿和财政补偿相结合,理清企业、政府、用户的责任;尽快开展供热燃料价格监测和供热成本调查监审,确定合理、有效、科学的成本,确保热价在合理区间内联动,确定煤热联动启动条件、启动范围、联动程度,各环节“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由“暗补”变“明补”;尽快研究建立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政府投入机制,保障热力安全稳定供应。

三是强化技术装备研发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和基础研发,加快先进供热计量调控技术和智慧供热系统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体系,遴选并推广新一代全功能、长寿命、低成本、易安装维护的户用及楼宇热计量和调控集成装置,开展项目示范试点工作,实现供热系统节能效果和供热质量显著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四是因地制宜推动供热计量。坚持以分类施策、有序实施、保障安全为原则推进供热计量工作。一要强化计量调控,注重节能实效,实际效果要达到供热系统平衡、计量和室温调控的要求。二要坚持分类施策,优先分户计量,户用热量表反映的每户的流量、温度和压力是智慧供热控制到户所需要的关键参数,是解决末端水力失衡、居民冷热不均和过供欠供问题以及未来参与碳市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对既有建筑的供热计量改造,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具备安装条件且达到平衡调控要求的安装户用热量表和户用调控装置。三要推广计量收费,鼓励新建建筑和具备条件的既有建筑实行供热分户计量收费,尚不能满足分户计量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可以按楼栋进行计量,按面积分摊。

五是多措并举拓宽资金来源。建议将新型智慧供热项目纳入国家节能降碳、老旧小区改造等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范围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供热基础设施项目发行REITs产品。建议政策性金融机构将新型智慧供热项目纳入城市更新项目给予低利率贷款支持。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央企产业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投资供热节能项目,推动供热节能改造获得的能耗指标参与地方用能权市场交易。(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秘书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供热查看更多>智慧供热查看更多>新型能源体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