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池电池技术锂电池政策正文

广东汕头:构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打造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3-11-17 09:17来源:汕头市政府关键词:电池材料锂电池新能源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广东省汕头市政府印发《汕头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研发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锂电池材料和可降解塑料,建设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构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打造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全文如下: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实施方案》已经第十五届6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反映。

汕头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9日

汕头市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坚定不移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全力推动汕头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形成产值规模超7000亿元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35年,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70%左右,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强市。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提级跃升工程,加速壮大“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

1.优化完善区域协同发展产业布局。支持各区围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制造业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金平区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绿色印刷包装、智能装备、新材料、大健康产业,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龙湖区深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和大健康产业,打造区域创新引领示范区。澄海区联动六合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玩具创意、大健康、精密制造产业,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濠江区全力发展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和临港产业,打造港城融合示范区。潮阳区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规划建设绿色新材料产业园,打造传统产业创新示范区。潮南区优化提升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打造传统制造业赋能集聚示范区。

2.加速壮大“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坚持做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谋划未来产业并举。加快粤东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推进“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等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打造“1+3+3”海上风电生态体系,建成国际风电创新港,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打造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推动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研发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锂电池材料和可降解塑料,建设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园,构建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打造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构建“龙头企业+配套”集群生态,打造电子元器件集散分拨基地,实施数字经济“1+3+2+4”发展思路,建设数字经济特区,打造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纺织服装“四大工程”建设,推动产业品牌建设和协同创新,补齐化纤面料生产短板,建设广东化纤生产基地,打造产值规模超2000亿元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开展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联动发展试点,强化品牌IP建设,推动“玩具+”、文具礼品产业以及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创意集聚发展,打造产值规模超500亿元的玩具创意产业集群。吸引央企国企投资,大力发展中成药、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产业,推进融合转型,打造产值规模超500亿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深化海洋开发,延伸培育氢能、新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

3.增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互为支撑的沿海产业发展带。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制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卡脖子”问题清单,建立长周期支持机制,持续推进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支持在汕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国家锻长板补短板专项、省产业链供应链“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提升国产化应用水平。建立健全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稳价长效机制,协调重大电源、电网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天然气输配、成品油分销体系,做好LNG接收站前期工作推进储气设施建设。依托汕头综合保税区、华侨试验区优势,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高水平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储备布局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4.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落实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到2025年,超过17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万家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围绕“双碳”主题,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节水型企业、园区建设。落实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5.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业态,打造一批集聚示范区、示范平台和示范企业。持续办好“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推动“设计+”赋能传统产业。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多式联运信息化手段,强化汕头港龙头引领作用,大力提升货物通过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商务会展业,办好“服博会”“玩博会”等品牌展会,争取一批国际展会、国际会议、高端论坛项目永久会址落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制造业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给予贷款展期、延期还本付息等支持。

(二)实施平台载体建设工程,全力打造若干承载能力强的产业发展平台

6.高标准建设一批重大园区平台。建设一批“万亩千亿”园区载体。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积极争取省加大对我市空间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重大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支持。汕头高新区加快主平台核心区建设。建立完善园区考核和承接转移政策体系,争取5年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超200个。用好深圳-汕头对口帮扶协作机制,高标准规划建设深汕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规划建设“2+N”大型出口加工产业区,打造先进产能转移、产业延伸拓展集聚高地。

7.增强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支持各区(县)规划建设与主体功能相匹配的产业园区,引进布局落地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推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施“管委会+公司化”运营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参与园区产业合作。推动省产业园扩园,申报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园。推动一批集中成片的产业用地、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深入推进“工改工”,到2026年累计实施5万亩以上。支持建设容积率3.0以上符合主导产业特点的专业化标准厂房。推进重点园区到交通节点和周边城镇的快速通道建设。

8.做优建强制造业创新平台载体。谋划建设汕头科学城,争取国家布局重大科学装置,打造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高标准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生物大分子中试基地和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粤东分中心建设。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加强质检、标准、计量、特检等质量机构综合能力建设,争创质量标准实验室。

(三)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努力塑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9.推动制造业存量企业投资跃增。推动一批制造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着力解决优质企业增资扩产用地需求,引导本市上市企业增发项目落地。每年推动5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落实再投资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促进存量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打造涵盖天使孵化、创业投资、融资担保、上市培育、并购重组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撬动社会资本为制造业企业扩大投资提供资金支持。

10.推动制造业招商引资增量倍增。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制造业规划布局,努力引进一批央企、军工企业战略合作项目。打好招商引资“组合拳”,借助汕头(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平台优势开展“驻地招商”,力争年均储备及在建超50亿元制造业项目1个以上、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5个以上。

11.优化重大项目全流程服务。优化落实市领导同志挂点联系服务重点制造业项目工作机制,每季度举行重大项目“三个一批”活动,争取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省级项目清单。实施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机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制信任审批、“拿地即开工”等机制,建立完善代办帮办服务,搭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推动项目加快开工、投产、达产。

(四)实施企业倍增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支撑引领强的百亿龙头企业

12.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倍增培育计划,力争5年培育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0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0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深化开展科技型企业“3+N”服务。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推进上市后备企业从孵化到上市一站式服务,兑现“小升规”奖补政策,力争5年推动10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构建梯次培育体系,力争5年培育20家单项冠军企业、400家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13.加快培育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推进制造业企业管理提升,鼓励推动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经营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强做优做大。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支持。指导“企二代”接班和创新经营模式。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引导市属国有企业加快在制造业关键环节和中高端领域布局,将重点工作列入国有企业考核体系。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以不同方式参与产业项目投资和基金运作。

14.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常态化开展产学研“面对面”专场对接活动。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推动国资国企积极参与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转化。鼓励各类创业投资主体“投早、投小、投科技”。鼓励保险机构发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科技研发险等创新产品。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产品技术推广应用。

15.提升企业质量品牌能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引导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服务商标品牌发展,提升主要制造产品质量水平。大力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优化市政府质量奖评审,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政府质量奖和国际知名质量奖项。支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者参与标准制修订,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请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资助。深入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提升消费品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商标品牌培育机制,积极打造一批“老字号”品牌和“汕头制造”自主创新品牌,推动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广东制造”等省级以上品牌。

(五)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工程,齐心建设优质一流的发展环境高地

16.实施亩均效益资源配置改革。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推动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集中配置。依托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汕头分平台,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市、区(县)多渠道统筹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统筹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地用林用海指标保障,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推广“粤信融”、“中小融”、“信易贷”等线上融资平台,发挥“汕金惠企通”作用,提升融资对接效率。采取措施适当降低工业用电、用气价格。争取制造业重大项目能耗纳入国家单列范围内,符合要求的项目能耗争取省统筹解决。鼓励企业开展数据价值挖掘和利用,建设园区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数据要素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7.以“一次不用跑”、“一次性解决”为导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项目立项以及用地审批、能评环评、市政公用服务连接等全流程“一次不用跑”、“一次性解决”。强化制造业涉企行政许可改革和精准服务,统筹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和“一照通行”。运用好各级各类政企沟通平台。推进“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完善12309检察服务大厅和设立“e法庭”。借鉴深圳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做法,提升政务服务中心“帮你办”窗口功能,推进办事标准和服务质效与珠三角地区全面接轨。

18.加快建设制造业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大“靶向引才”、“柔性引才”力度,做好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发放“金凤卡”,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统筹指导职业学校围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建设一批省高水平中职学校专业群和“双精准”示范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推行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各类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鼓励博(硕)士“揭榜挂帅”。

19.开展“汕头制造”声誉形象提升行动。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府联系企业家工作机制。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推进送法进企业活动。探索搭建知识产权“一站式全链条”协同保护平台。挖掘推出更多具有汕头特色的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打造汕头工业展览馆,鼓励企业建设具有品牌文化特色的博物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支持鼓励大国工匠、工程师、企业家进课堂,通过多样式作品、全媒体矩阵进行广泛宣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抓制造业当家工作机制。每月举办“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现场会。将制造业发展纳入各地区、相关部门年度绩效评价。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领导干部重要培训内容,持续开展领导干部制造业综合素质培训。

(二)夯实支持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放大政策效应,制订完善配套政策和细化措施,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切实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政策措施向制造业倾斜、工作力量向制造业加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把握政策内涵,积极争取上级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助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宣讲活动,及时准确、全面深入宣传贯彻省《意见》和市《实施方案》,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池材料查看更多>锂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