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贵州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优化煤电项目建设布局

2023-12-19 09:53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关键词:能源转型煤电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6.加快新能源车船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新能源车发展,逐步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推进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汽车更换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90%以上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物流配送领域以及物流园区、枢纽场站等区域,优先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及作业机械。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场站、停车场、客货枢纽等区域充电桩、充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规划及建设。有序推动老旧车辆替换为新能源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探索开展中重型电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运营。严格执行船舶强制报废制度,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客船和老旧营运船舶,积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推动重点湖泊、水库等旅游景区游船加快更新为电动船舶。加快港口供电设施建设,推动船舶靠港使用岸电。(省交通运输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png

(十)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

17.优化城镇规划。顺应区域交通格局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构建以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为中心,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遵义都市圈为重点,其他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黔边城镇带和特色小城镇为组成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合理分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结合贵州山地地形特点,按照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理念,促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科学规划布局城市风道、生态廊道和生态缓冲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建设低碳城市。推动都匀市等绿色城市建设,加强建筑拆迁管理,多措并举提高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过程中同步实施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和微改造,推进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开展光储直柔一体化试点。科学设置城市照明,降低城市照明能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推进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落实减污降碳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提升乡村生态和环境质量。推广使用高能效照明、灶具等设施设备,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提高农村清洁用能比重。推动既有农房节能改造,完善农房节能措施,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暖房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省农业农村厅、省能源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

20.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强化绿色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全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加快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农场建设,集成推广“畜—粪(肥)—果(蔬)”“稻鱼鸭”等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加快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力度,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节能农机装备。在农业领域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推动农村取暖炊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省农业农村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加强农业面源综合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全面开展农(林)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强化秸秆和杂草焚烧管控,推进秸秆、木屑、废菌棒等农林业剩余物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探索实现农林剩余物清洁高效多元化利用。(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进生态建设协同增效

22.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落实不同生态功能区分级分区保护、修复、监管要求,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土地利用变化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改造我省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黔北植物园,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生态改善、环境扩容、碳汇提升效果综合评估,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与净化功能。(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3.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强森林整体碳汇功能。推进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立体林业,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大力发展果树、花卉苗木、木本中药材、花椒、皂角、油茶、竹笋等特色林业,提高林地生产力,推进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加强国家储备林建设,建成国家储备林基地1098万亩。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开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围栏建设,对草地石漠化区域采用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补播、施肥、围栏封育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逐渐提高草地生产力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施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整合优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省林业局牵头负责)

24.提升水生态环境功能。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筑牢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行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png

五、加强环境治理

(十三)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25.强化城市扬尘污染协同防治。执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降尘标准和施工场地扬尘排放标准,加强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六个百分之百”。加强道路扬尘积尘治理,大力推进道路吸尘式机械化作业,逐步配备完善洒水车、清扫车、雾炮车等设备,增加干燥大风条件下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加大城市外环路、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等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强化工业大气污染协同防治。优化治理技术路线,推广先进适用治理技术,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温室气体协同减排力度。一体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与节能降碳行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改造提升工程试点。开展煤化工、焦化、农药、制药、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全流程VOCs综合治理,加大低(无)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力度,全面提升VOCs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运行水平。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管理,加快使用含氢氯氟烃生产线改造,逐步淘汰氢氯氟烃使用。(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推进水环境治理协同控制

27.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推进开发区及入园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分类推进开发区污水收集处理。开展仁怀市酱香白酒产业污染综合整治行动,推动实施“四改两建设”为重点的仁怀白酒企业污染整治工程,提高白酒行业污染防治能力。开展深化乌江、清水江磷污染治理攻坚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生态环境污染排查整治,加强磷化工、白酒、煤矿、氮肥等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确保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大力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开展工业节水专项行动,推进开发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和节水技术改造,实施城市中水回用工程,促进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9.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减污降碳改造。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推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优化工艺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鼓励污水处理厂采用高效水力输送、混合搅拌和鼓风曝气装置等高效低能耗设备。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碳排放测算。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协同控制

30.强化土壤环境管理。深入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开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未经修复管控并达到要求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1.加强受污染土壤治理。深入推进工业用地和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风险合理规划污染地块土地用途,探索农药、化工等行业中重度污染地块优先规划用于拓展生态空间,降低修复能耗。鼓励绿色低碳修复,优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路线。聚焦铅、镉、汞污染,对黔东南州、毕节市、铜仁市等地区相关开发区和企业实施重金属污染治理。鼓励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提标改造。在盘州、钟山、金沙、福泉、息烽、凯里、沿河、赫章等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以及磷石膏、电解锰渣、电石渣、赤泥、鱼洞河流域煤矸石等堆场探索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32.强化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禁止国际公约严禁的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添汞产品非法生产,从源头减少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固体废物产生。推进贵阳市、安顺市“无废城市”建设。以粉煤灰、磷石膏、脱硫石膏、煤矸石、尾矿、赤泥、冶炼废渣、电解锰渣、酒糟等工业固体废物为重点,分区域、分行业推进工业固废的综合处置和循环利用。到2025年,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力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推进退役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废弃物安全处置和回收利用。(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3.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加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加快构建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减少有机垃圾填埋。全面推进以焚烧为主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不再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模式创新

(十七)开展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34.探索不同类型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效创新模式机制。在重点区域流域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毕水兴经济带重化工业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统筹推进乌江、珠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35.探索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推进机制。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探索不同类型城市减污降碳推进机制,在城市建设、生产生活各领域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开展开发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36.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根据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优化各类开发区空间布局,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优化开发区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源产出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进开发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完善开发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和开发区污染源整治。加强开发区内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供水、污水等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促进开发区内企业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37.探索开展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行动。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提升标准、鼓励先进等手段,推动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减污降碳试点。鼓励企业采取工艺改进、能源替代、节能提效、综合治理等措施,显著提升环境治理绩效。支持企业进一步探索深度减污降碳路径,努力打造“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支撑保障

(二十一)加强协同技术研发应用

38.加强减污降碳机理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大气污染防治、碳达峰碳中和等省级重点研发项目中设置研究任务,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国家首个岩溶碳汇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绿色”“替代”“低碳”等能源消费过程的减排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业迭代升级与用能结构调整、服务业低碳原材料更替与多元能源互洽适配,全面提升能源消费端规模化减排水平。有序开展规模化碳捕获利用试点,探索实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应用示范。(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

39.加强排污许可和碳排放协同管理能力。积极配合国家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加强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履约制度。按照国家要求开展重点城市、开发区、重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优化协同管理机制,按照相关规定,推动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

40.强化减污降碳经济政策及绿色金融支持。加大对绿色低碳投资项目和协同技术应用的财政政策支持,各级财政要保障减污降碳相关工作经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用好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减污降碳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扎实推进气候投融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通过引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充分利用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等支持双碳相关产业发展,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结果应用,将其作为阶梯电价、用水定额等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推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保监局、贵州证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提升减污降碳基础能力

41.强化减污降碳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监测能力。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库。按照国家关于固定源污染物与碳排放核查协同管理制度的要求,实行一体化监管执法。按照国家要求,依托移动源环保信息公开、达标监管、检测与维修等制度,实施移动源碳排放核查、核算与报告制度。加强培训,提升各级减污降碳管理能力和水平。(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五)强化组织领导

42.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决扛起责任,抓好贯彻落实。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系统推进相关工作。各市(州)生态环境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能源等有关部门,按照本方案工作安排,制定具体落实方案,细化任务,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按时完成。(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强化宣传教育

43.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组织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业务培训,提升相关部门、政府机关、企业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加强宣传引导,选树减污降碳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利用全国低碳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提高环境决策公众参与水平。(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强化考核督察

44.统筹减污降碳工作要求,将减污降碳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考核,逐步形成体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的生态环境考核体系。减污降碳有关重点工作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内容。(省生态环境厅负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转型查看更多>煤电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