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政策正文

山西吕梁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煤电联营和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

2023-12-20 14:32来源:吕梁市人民政府关键词:煤电联营三改联动碳达峰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山西吕梁市人民政府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实施煤电清洁低碳安全保供工程。以坑口煤电一体化为重点,支持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先进高效环保煤电机组同步布局建设。落实煤电机组“先立后改”“上大压小”政策,有序推进30万千瓦级以下煤电机组淘汰落后和整合工作,替代在役、退役煤电机组,整合核准、纳规煤电机组容量,依法依规关停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煤电机组。

坚持适度超前、上大关小、先立后破,落实煤电调峰补偿政策,布局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的煤电机组,提升煤电调峰能力,夯实煤电保供基础。科学统筹热电联产与供热、供气需求,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动煤电联营和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新增风光发电指标向煤炭及煤电企业倾斜布局,促进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到2025年,煤电机组平均标准供电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时以下。

详情如下:

吕梁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吕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吕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吕梁市人民政府

2023年11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吕梁市碳达峰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晋发〔2022〕25号)和《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晋政发〔2022〕29号),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吕梁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系统推进、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总方针,统筹碳达峰与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稳增长和调结构、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力争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电力、煤炭、钢铁、焦化、化工、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进,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取得新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发电量占比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7%。

“十五五”期间,基本完成资源型经济转型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煤炭消费逐步减少,绿色低碳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健全完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0%以上,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达到峰值。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奋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夯实碳达峰基石

立足保障能源安全的实际,坚持加快煤炭和煤电、煤电和新能源、煤炭和煤化工、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五个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引深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节能降碳增效三大行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调整,有效控制碳排放源头。

(一)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1.煤炭消费替代清洁高效利用工程。落实国家关于优化产能结构、降低能耗强度及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相关要求,同步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引导鼓励高能耗企业利用清洁电力、非常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行燃料替代,进一步压减企业生产煤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加快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推动煤炭向高端高固碳率产品发展。聚焦高端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推动高端碳纤维实现低成本生产,构建煤层气制备碳基新材料产业链条,打造纤维新材料产品示范基地和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碳纤维、石墨烯、电容炭、碳化硅、煤层气合成金刚石、全合成润滑油、费托合成蜡等高端碳基新材料开发。支持“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新型煤炭利用示范项目,探索中低温热解产品高质化利用。(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项任务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煤炭绿色安全开发工程。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煤矿占比,提高煤炭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本质安全水平,实现煤炭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井下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在全市新建煤矿开展井下煤矸石智能分选系统和不可利用矸石返井试点示范工程。推广煤与瓦斯共采,持续开展煤矿瓦斯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减少甲烷排放。有序开展煤铝共采试点,积极推广深井废热利用技术,持续淘汰落后产能,适度布局先进接续产能项目和核增部分优质产能,到2025年,平均单井规模提升到175万吨/年以上,煤矿数量减少至123座左右,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以上。(市能源局、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煤电清洁低碳安全保供工程。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和煤电基础性调节作用,统筹煤电发展和保供调峰,有序推动在建煤电项目投产,合理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增强煤炭稳定供应、市场调节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兼顾市内自用和外送需求,坚决兜住能源安全底线。以坑口煤电一体化为重点,支持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先进高效环保煤电机组同步布局建设。落实煤电机组“先立后改”“上大压小”政策,有序推进30万千瓦级以下煤电机组淘汰落后和整合工作,替代在役、退役煤电机组,整合核准、纳规煤电机组容量,依法依规关停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煤电机组。坚持适度超前、上大关小、先立后破,落实煤电调峰补偿政策,布局大容量、高参数、低消耗、少排放的煤电机组,提升煤电调峰能力,夯实煤电保供基础。科学统筹热电联产与供热、供气需求,实施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推动煤电联营和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新增风光发电指标向煤炭及煤电企业倾斜布局,促进传统能源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到2025年,煤电机组平均标准供电煤耗降至300克/千瓦时以下。(市能源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国网吕梁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行动

4.风电光伏新能源和新型储能基地建设工程。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统筹风光资源开发和国土空间约束,统筹风光资源禀赋和消纳条件,优化风电光伏布局和支撑调节电源,优先推动风能、太阳能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创新推广“光伏+”产业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光伏+”产业,推进分布式光伏与建筑、交通、农业等产业和设施协同发展,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边坡等沿线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立体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农村屋顶光伏,加快推进文水、方山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约500万千瓦,2030年达到约700万千瓦左右。充分发挥源网荷储协调互济能力,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积极实施存量“风光火储一体化”,稳妥推进增量“风光水(储)一体化”,探索增量“风光储一体化”。发挥吕梁地形优势,优化电源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加快推进交城1400MW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工作,力争在2025年底全面开工建设,2030年底建成投产。(市能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非常规天然气基地建设工程。推进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三气”综合开发,加快临兴、石楼西、三交北等区块致密砂岩气开发力度,实现致密砂岩气快速上产。加快石楼北、紫金山区块等已探明未动用区块的产能建设进度。探索关闭煤矿(废弃矿井)剩余煤层气资源利用。建立吕梁市非常规天然气产业信息调控平台,对上游勘探开采、中游输配储存、下游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数据进行采集管理、监测分析、调度管理。探索建立非常规天然气外输利益补偿机制。加快非常规天然气置换焦炉气、水煤气和气代油、气代煤进度,采取对大用户直供等方式,降低企业用气成本。新上工业项目按照“宜气则气”原则,鼓励非常规天然气用于氧化铝及精深加工、玻璃、建材、冶金等产业。加快建设大型LNG储罐设施,构建多层次储气调峰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北方氢能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加强氢能发展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氢能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和关键技术突破,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实施,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布局的落地和关键技术突破。深入推进“一体两翼、三港四链”战略,全力推进“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吕梁氢都”。落实《吕梁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发挥吕梁焦炉煤气制氢优势,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打造焦炉煤气制氢、储运、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核心区。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强化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推动氢燃料重卡生产、氢燃料电池生产、氢能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多产业结合的氢能产业集群建设。到2025年,全市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基地建设工程。开展全市生物质资源摸底,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发电、清洁取暖等多元化综合开发利用。建立生物质能发电试点区域,推进对秸秆、牲畜粪污等生物原料的利用和发电,扩大生物质能的利用规模和综合利用率。重点推进临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离石区生物天然气3亿立方米/年、汾阳垃圾发电二期技改项目建成投运;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生物质炉具”清洁取暖模式,形成长效机制,统筹解决冬季清洁取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问题。(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能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程。加强新能源发电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电调峰补偿政策,大幅提升煤电调峰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引导自备电厂、传统高载能工业负荷、工商业可中断负荷、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参与系统调节。统筹新能源发电建设和电力灵活性调节资源供给,推动煤电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到2025年,电网削峰能力达到最高负荷10.9%左右,到2030年达到14.1%。(市能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国网吕梁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节能降碳增效行动

9.用能管理提升工程。落实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弹性管理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将节能挖潜、淘汰落后等腾退的用能空间纳入用能预算统一管理,优先保障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能需求。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源头节能降碳。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鼓励采用认证手段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健全市、县两级节能监察执法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综合运用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绿色电价、缓批限批、能耗等量减量替代等手段,增强节能监察约束力。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煤炭消费控制工程。有序推动煤炭减量替代,巩固“禁煤区”成果,深化分散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和居民散煤治理,推广适用洁净燃料和高效清洁燃烧炉具,实现全市范围散煤清零。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燃料用煤消费减量替代要求,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稳妥实施“煤改电”。(市能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节能降碳工程。实施城市节能降碳工程,围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节能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建筑创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能效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以上,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组织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效达标对标活动。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两高”项目聚集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鼓励园区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传统产业节能低碳工艺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落实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政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市能源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工程。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能效水平。提升高效粉煤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高效锅炉应用推广水平。建立能效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价格、补贴等多种手段,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工程。优化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科学配置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探索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引导新建数据中心强化绿色设计、深化绿色施工和采购,提升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水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5000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开展能源计量审查。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提高设施能效水平。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能源、水利、市政、交通等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低碳化升级,完善通信、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标准,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市能源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数字能源融合创新工程。支持煤矿建设集智能地质保障、智能采掘(剥)、智能洗选、智能安控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煤矿综合管控平台。推进传统火电设施数字化设计建造和智能化升级。提升氢能基础设施智能调控和安全预警水平,探索氢能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潜力,推动氢电融合发展。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与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能楼宇等用能场景深度耦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低碳效益。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提高有序充放电智能化水平,鼓励车网互动、光储充放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电碳计量与核算监测体系,推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数据交互耦合,支撑能源行业碳足迹监测与分析。探索能源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基础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推进能源行业大数据监测预警和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打造开放互联的行业科技信息资源服务共享体系,支撑行业发展动态监测和需求布局分析研判,服务数字治理。(市能源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大数据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打好碳达峰攻坚战

统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原料工艺提质、清洁能源替代等源头治理,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城乡建设碳达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四大行动,优化存量排放,控制增量排放,切实推动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现安全有序达峰。

(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15.钢铁行业节能高质发展工程。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禁新增产能,严格执行产能减量置换,加快限制类工艺装备产能置换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加快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推进非高炉炼铁等低碳冶金技术示范,重点推广烧结烟气脱硫脱硝、低温轧制技术等炼钢、轧钢节能减排技术。鼓励钢焦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鼓励钢铁产品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5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市工信局、市能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焦化行业绿色改造工程。全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动化工产品加工高端延伸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加快大型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确保2023年全面退出4.3米焦炉,全面实施干熄焦改造,推动干熄焦余热发电工程。支持焦化企业分系统、分阶段实施数字化改造。锚定能效标杆水平,推动实现能源高效利用、资源高效转化。力争到2025年,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焦炉产能达到95%,孝义、交城两大经济开发区现有已建成的大型焦炉全部通过节能改造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着力延伸化产深加工链条,实现以焦为主向化产引领转变。推动焦炉煤气制氢、制甲醇、制天然气、制化肥以及焦炉煤气发电、焦炉煤气还原铁等项目建设和企业引进。加快建设“零碳”焦化示范园区,带动全市焦化产业向“零碳化”迈进,全面建成绿色焦化产业基地,焦化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有色产业低碳集群工程。大力推进兴县铝镁新材料和孝义、柳林、交口铝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发展,积极发展高端铝镁合金材料装备制造,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体系完整的高端铝镁产业集群。严控新增氧化铝产能,严格执行电解铝产能置换。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解铝生产中的比重,从源头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完善废旧有色金属回收网络,提高分拣加工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蓄热式竖罐炼镁等低碳工艺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发铝电解阳极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减少电解铝炭阳极消耗量,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提升有色金属生产过程余热回收利用水平等综合节能技术创新,推动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到2025年,铝冶炼(电解铝)行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建材行业节能创新工程。科学控制产能,依据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产能置换监管,加快低效产能退出,对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整合优化产能布局,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引导建材行业向轻型化、集约化、制品化转型。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在保障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建材企业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电石渣、城市污泥等固废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大力提高固废综合利用率。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应用推广,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到2025年,水泥熟料行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超过30%。(市工信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化工行业高端发展工程。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推动传统煤化工落后产能限期分批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尿素、电石等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引导化工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新能源、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化工原料轻质化。鼓励化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高端碳纤维、超级电容炭、煤层气合成金刚石、煤基特种燃料、全合成润滑油、高端合成蜡、可降解塑料等拳头产品。到2025年,重点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先进水平。(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率为目标,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赤泥、共伴生矿、冶炼渣等工业固废为重点,支持大掺量、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推进《吕梁市支持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骨干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规模高效综合利用。到2030年,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显著提升。(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行动

21.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工程。推进绿色农房建设,提升农房设计和建筑水平,新建农房执行《农村宅基地自建住房技术指南(标准)》。引导农村自建房节能改造,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建材、节能洁具等新材料、新产品,大力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等新型建造方式。鼓励在农村推广适宜节能技术,在墙体、门窗、屋面、地面等农房围护结构积极采取节能措施,提升农村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室内舒适环境。推进农村用能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形成高效、清洁的建筑采暖系统。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聚焦特色优质产业和有机旱作农业,推动增汇型农业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示范推广。控制化肥、化学农药、地膜使用量,实施科学施肥,指导科学使用农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开展生态农场建设,实施畜禽粪肥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加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快对酒糟废料再生利用进行可行性评估,推动酒糟废料再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有机废物处理液态有机肥、固态有机肥和高端活性微藻有机肥产业化途径。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全市秸秆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严格焚烧管控,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全量利用县项目。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比例达到78%,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8%。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有机质,增加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到2025年,建设生态农场10家,建成高标准农田228.6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7%。加快淘汰能耗高、损失大、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业机械,推广低碳节能装备。(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电联营查看更多>三改联动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