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报道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引发能源行业热烈反响

2024-03-04 10:09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渠沛然 刘澄谚 董梓童关键词:新型能源体系新能源能源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为能源行业指明方向。

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思考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首过去一年,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能源改革创新纵深推进;放眼2024年,“保障安全促进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在各地新一年能源重点工作中频频出现。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能源行业正擎画新蓝图,奋进新征程,满怀信心迎接希望和挑战。

统筹好新能源发展

和国家能源安全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扛牢能源安全是首要职责,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抓好能源增产保供,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4.5%;

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近25亿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2亿吨以上的历史高位,煤炭先进产能有序释放;

新增电力装机约3.3亿千瓦,总装机达到29亿千瓦、同比增长12.9%……

透过数字看实力,2023年,能源供给保障硕果累累, 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打好能源保供“组合拳”,服务经济开新局。2024年,多地吹响开工“集结号”,能源项目建设马不停蹄,带动经济向好发展,展现保供保电硬实力。

如何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推动煤炭与清洁能源技术、产业与模式的有机融合,实现煤炭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支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当前,能源体系进入构建发展的新阶段,提升系统韧性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多点发力,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将是实现能源安全的桥梁和必然路径。

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一经提出,就成为能源领域关注热词。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向深向实。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撰文称,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加快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处在世界第一梯队,为全球贡献了7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能源产业链绿色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看光伏,高效电池转换效率持续提高。2023年11月,隆基绿能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刷新该项电池效率世界纪录。2023年以来,我国企业/研究机构5次打破纪录,保持在榜纪录7项。

——看风电,2023年,中国华能与东方电气联合研制的18兆瓦直驱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成功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海上直驱风电机组,在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部件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完全实现自主研发制造。

——看储能,2023年以来,新型储能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多个上百兆瓦大规模储能项目落地实施。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吉瓦,同比增长45%。

新质生产力带动科技创新投入,助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成效显著: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运;“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我国全类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设计建造技术实现高水平自主化。“自主”,成为这些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的亮眼名片,也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实证。

可以看到,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带动科技进步创新和行业深刻变革不断向前发展,加速推进能源行业发展由量变转向质变。

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

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未来要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各省市2024能源工作中,风电、光伏、新型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备受重视。不难看出,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也将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的热议内容。

当前,我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开工,第二批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已正式印发实施。大力推进农村风电光伏、海上风电发展。加快常规水电、抽水蓄能重点工程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储能需求提升,装机规模实现“半年翻番”;锂离子电池储能占主导地位,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随着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2024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规模将再超3亿千瓦,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

随着能源绿色化加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加快形成。核能供暖、清洁燃料、地热利用,绿色转型创新应用场景不断,走进千家万户。

加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也尤为重要。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12亿吨,成交额144.4亿元。未来,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将进一步赋能绿色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海炼化大榭石化副董事长王志良表示,使用绿电是提升出口产品碳排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健全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建议加快出台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从碳排放统计角度制定消费主体购买绿电抵扣碳排放制度,从全国及试点碳市场角度制定控排企业购买绿电折算碳排放履约制度,提升我国绿电的国际认可度。

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

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

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变革,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2月28日,德国不来梅哈芬港迎来了一艘来自中国的运输船,并卸下3000辆比亚迪生产的电动汽车。这已经不是中国电动汽车第一次“漂洋过海”到德国。2023年,德国威廉港亚德威悉码头就进口了6万辆中国电动汽车,并计划今年将进口量提升至10万辆。

2023年我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长67.1%。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我国申请的动力电池专利占据了全球的74%,已成为驱动电机最大的生产国。2023年风电机组等关键零部件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产量占全球比重均超过80%。在去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全部十个席位。

当前,可再生能源产品已经成为我国向世界递出的靓丽新名片。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竞争力。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我国“新三样”,助力世界各国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

同时,储能领域也实现腾飞。2023年,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出货量预估在200吉瓦时左右。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市场份额超过60%。

此外,我国能源企业还深度参与国际能源市场建设,助力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国家能源集团龙源德阿项目、中国电建EPC总承包的卡塔尔阿尔卡萨8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国电科承建的土耳其康永集团500兆瓦光伏产业园项目、金风科技阿根廷罗马布兰卡……中国企业不断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新动能。

在中国和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可及性、商用化已经成为现实。中国的努力已经使得全球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风力发电成本下降了70%—80%。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在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进程中,中国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勤春来早,奋楫敢争先。能源行业改革开放不停步,高质量发展韧性足,科技创新加速跑。期待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动力与活力。

原标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能源体系查看更多>新能源查看更多>能源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