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产业评论正文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用电量加速增长的背后

2024-06-04 08:38来源:电联新媒作者:王向关键词:用电量全社会用电量电力供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04—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连续二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凸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我国农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对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电联新媒 作者:王向)

用电量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分析行业经济形势的有力工具。2020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今年1—4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到9%,显著高于经济增速。我国电力与经济关系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了普遍关注。在观察各产业经济和用电量增长的过程中,从“十三五”初期开始,农业用电量发生着显著变化——“快”。经济要发展,电力须先行,步入新时代,满足新时代农村生产生活用电的需求更加迫切。

农业用电量加速增长的表现

从增速历史变化看,2015年以前,我国第一产业用电量多数年份增速在10%以下,其中“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为6.2%、7.0%。2015年以来,增速有所上升,年均增速升至9.0%,2020年以来持续两位数增长。

从用电与增加值增速比较看,2015年以前,第一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速与其增加值年均增速的差距比较小,且比较稳定,其中“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分别相差1.8、2.9个百分点。2015年以后,增速差距逐步扩大,其中“十三五”时期差距扩大至5.6个百分点,“十四五”时期前三年差距高达9.1个百分点。

从产业用电量增速比较看,从“十二五”时期、疫情前四年(2016—2019)、疫情后四年(2020—2023年)变化看,只有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速呈逐步上升态势;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5.7%、4.6%、5.2%,增速相对平稳;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速比较高,增速分别为8.6%、11.6%、8.9%,疫情后四年增速有所回落。

农业用电量加速增长解密

农业生产历史最为悠久,基础性地位最为显著。但是,在国民经济统计和电力统计中比重最低,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7%左右,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不足1.5%。因此,业内对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形势的研究不够深入。如今,农业用电量加快增长,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在国民经济行业用电分类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这里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是狭义的农业。第一产业用电量不等同于“农、林、牧、渔业”用电量,农、林、牧、渔业用电量中“农、林、牧、渔服务业”用电量要划到第三产业用电量中。为了符合日常习惯,下文以农业用电量表示第一产业用电量,种植业用电量表示狭义的农业用电量。

从行业贡献看,畜牧业是农业用电量加速的最大动力。“十三五”期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用电量对农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5%、1.0%、42.1%、17.4%;“十四五”前三年,贡献率分别为33.4%、0.1%、51.1%、15.4%,可见畜牧业用电量对农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最大,是农业用电量加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种植业用电量的贡献率次之,且比较平稳。

1.png

图1 十三五、十四五前三年各生产类型的用电贡献率

从省份贡献看,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用电量增长贡献大省。“十三五”期间、“十四五”前三年,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内蒙古等省区农业用电量对全国农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以上。

遵循历史逻辑,要回答2015年以后,农业用电量为什么加速,就需要这段时间农业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项,这些重大事项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用电行为,提高了农业电气化水平。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产量创新高、畜产品增长更快,是农业用电增长的基础支撑。民以食为天,国家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90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较2015年年均增长0.6%,连续9年高于1.3万亿斤。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畜牧业生产不断扩大,2023年,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5794、753、531万吨,较2015年年均增长0.3%、2.5%、2.4%;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3563、4197万吨,较2015年年均增长2.0%、3.5%,肉蛋奶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是农业用电量增长的基本动力。

2.png

图2 我国农业用电量增速与增加值增速变化趋势

乡村振兴战略下,接续农网升级改造提升了农业供电能力。2010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十二五”期间年均农网投资约1000亿元。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继续加强农网升级改造工作,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而2017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农网升级改造投资力度超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原有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农网年均投资约2000亿元,约是“十二五”期间年均投资的2倍。“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规划投入共9422亿元,与“十三五”实际投资接近。2023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仍对农网投资保持较大支持力度。

农网升级改造工作成效显现,农网设备水平、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持续提升,城乡供电服务差距持续缩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充裕的保障。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均在2019年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2020年“两率一户”分别为99.84%、99.70%、2.7千伏安。

3.jpg

图3 城市、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变化趋势

分布式能源迅猛发展促进农村绿色低碳生产。分布式光伏主要装在户用、工商业建筑屋顶,具有投资小、建设快、占地面积小、政策支持力度大等特点。经过多年示范后,在发电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下,2014年以后,我国分布式光伏快速增长,2016—2023年间分布式并网容量年均增长率接近90%。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加快了农村电网领域的分布式发展,2021年全国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比上年增长181.3%。从地域上看,分布式光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这些地区基本都是农业大省。农村地区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农业生产能源供给、降低了用能成本,促进了农业生产绿色化。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结构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用电增长。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长期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加大对农机具购置扶持力度,叠加我国装备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持续提高,农业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机械种类由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从粮食作物向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拓展,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8亿千瓦,较2013年增长3.7%,其中电动机动力增长12.3%;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为8733.7万千瓦,增长4.8%,其中电动机动力增长9.4%;畜牧养殖机械,包括饲草料加工机械、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机械,主要能源消耗是以用电为主,总动力达到2163.5万千瓦,较2013年增长29.9%,增长率显著高于农业总体水平。

因此,在农村电网持续升级改造、分布式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用电条件明显改善,农机电气化设备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业农村电气化水平快速提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农业农村电气化率达到35.2%。

农业用电量增长的前景

2035年前,我国将锚定农业强国目标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粮食产量将稳中有增,粮食安全形势更加巩固;优质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满足人们生活改善需要。农村分布式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风、光分布式能源利用,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相较于发达国家95%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率,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还不足75%,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农业等产业机械化率均不足50%,总体农业生产机械化,尤其是电动化、智能化仍有很大上升空间。综合来看,2035年,我国农业用电量将延续快速增长趋势,在较长时间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用电量查看更多>全社会用电量查看更多>电力供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