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锂电池报道正文

锂电上市公司ESG报告“扫描”

2024-06-17 08:49来源:高工锂电关键词:锂电池锂电产业电池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能源产业链出口再蒙阴影。

中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目的地——美国,5月披露加征关税,对电动汽车关税从25%加至100%,对锂电池从7.5%加征至25%。

6月12日,欧委会披露对“反补贴”抽样企业上汽、吉利、比亚迪的临时反补贴税。三家企业中,在欧洲十三国出口量最大的上汽加征税率为38.1%,吉利与比亚迪分别为20%和17.4%,而欧盟正常乘用车关税为10%。国内商务部、外交部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欧盟中国商会多方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关于锂电产业链,各方观点认为因欧美本土对锂电池这一关键部件的空缺,直接的关税贸易手段所产生的影响好于预期,但“绿色壁垒”则将“矛头”直指中国锂电产业。

欧盟《电池法》作为一项市场准入性法规,对电池进行从生产到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市场监管,强制要求电池企业披露碳足迹。但在欧盟碳足迹管理体系之下,国际通行的碳足迹数据对国内数据的缺失,国内原本具备零碳优势的产品在出口时通常陷入被动。

作为第一出口大国的支柱产业,新能源产业出海势在必行。困局在于,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产业出海道路危机四伏,并演化成直接贸易手段之外的“绿色壁垒”。

除了加强国际对话,企业本身与资方、政府越来越意识到,风险管理与维持企业长期价值的重要性,考虑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的ESG管理地位抬升,尤其是现阶段直接影响新能源企业出海的“零碳管理”。

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30 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在证监会的指导下,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下称《指引》)实行,27家锂电产业链企业被纳入强制披露名单。

同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十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

各部门政策密集出台,国内碳足迹管理体系全面推进。透视企业ESG报告,锂电产业链正通过碳足迹方法学、供应链、ESG管理体系,全面发力“零碳管理”。

仅2家公司披露碳排放范围1、2、3数据

据《指印》,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数的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企业中超450家被纳入强制披露名单,目前27家锂电产业链企业被纳入强制披露名单,其中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华友钴业、星源材质、先导智能等。

《指印》要求上市公司应当在ESG报告中详细披露其碳排放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各排放范围的具体排放量、减排措施及效果、减排目标及进展情况等。规范碳排放数据披露将成为强批名单企业ESG报告的重中之重。

范围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企业自有或控制的排放源所产生的直接排放。

范围2: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企业购买自用的能源(如电力、蒸汽、供暖和制冷)所产生的间接排放。

范围3: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即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相关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如外购原料与燃料的开采、生产和运输等。

具体披露碳排放范围123数据,除了有助于塑造企业形象,提高透明度与公信力的意义,更是显示企业零碳管理情况的直接指标。

尤其碳排放范围3涵盖了企业价值链上下游相关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完整披露范围3的排放有助于企业识别供应链中的环境风险,推动供应商采取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促进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高工锂电梳理到,纳入强批的27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已经披露2023年ESG报告,但仅2家企业完整披露了范围1、2、3碳排放数据,分别为更靠近资源端的矿产企业紫金矿业与正极前驱体龙头中伟股份。

bc9fe9e0bc47edda882adc1623f40f4a.png目前,国际上对ESG评级体系没有统一标准。全球得到较多认同的是MSCI的ESG评级体系和Thomson Reuters的ESG评级体系。

根据MSCI ESG评级,在全球拥有4座灯塔工厂的业内制造标杆宁德时代,自2019年被纳入其ESG评级体系后,大多年份评级结果为A级。

该评级从AAA到CCC共有21个等级,有关分析指出,将宁德时代与MSCI纳入的全球136家汽车零配件公司对比,ESG评级在AAA级、AA级的公司占比分别为6%、3%,宁德时代仍有上升空间。其中在占评级权重32%环境方面,宁德时代清洁技术指标行业领先,废弃物排放指标披露不充分。

追溯供应链碳排放成一大难题

越靠近产业链下游,追溯范围三的难度越大。

范围3以及欧盟《电池法》中对于电池护照的要求,都涉及电池材料的关键原材料质量披露,产业链或多或少会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担忧。

欣旺达ESG体系高级经理吴莎此前公开表示,一级供应商相对愿意接受电池企业的碳管理要求,提供经过第三方认证的现场数据,但是对于二级供应商,电池企业的管控力度相对较弱,数据收集难度也随之上升。

根据欧盟《电池法》中的要求,电池企业需要遵循欧盟环境足迹核算方法PEF以及电池产品环境足迹分类规则PEFCR for battery,对电池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的详细数据进行测算和收集。

这一要求已明确了电池企业必须承担起获取上游各个供应商碳足迹的责任,包括锂矿开发、锂盐提取、材料制造、以及物流运输。

用具体可行并且被国际认可的方式,进行供应链的零碳管理,成为电池企业进行ESG体系构建的一大关键,这则涉及到碳足迹方法学的具体应用。

与国际接轨的碳足迹方法学尚不完善

国内碳足迹方法学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标准不足与不统一:虽然一些地方和行业协会探索制定了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技术标准,但在适用范围、覆盖环节、涵盖产品、实际应用、对接互认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足。

基础支撑保障体系薄弱:本土化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研发滞后,尚未形成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同时,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较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数据库和软件不足:目前在碳足迹量化过程中,国内缺乏公开可信的本土数据库和软件,多依赖于国外数据库和软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足迹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以上问题,国内正在构建相关标准的制定。

两会期间,锂电届人大代表已在建言中有所提及,包括天能控股董事长张天任、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等人大代表都在2024年两会期间提出推动电池、汽车碳足迹核算标准、方法和数据的国际互认;将动力电池、汽车纳入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中。

5月22日,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共计十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指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具体目标包括:

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

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重点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衔接取得积极进展。

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目标包括:

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

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产品碳足迹应用环境持续优化拓展。

电池企业零碳供应链管理推进中,但需要时间

电池企业正在着力推动打通产业链,构建零碳管理体系,但对标欧盟的碳足迹披露要求尚且需要时间。

宁德时代:宁德时代2023年ESG报告显示,已对上游开展碳足迹培训近140场次,并建立了产品碳足迹的构成模型,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通过“CREDIT”计划,宁德时代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共同实现整个供应链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升整体绿色竞争优势。

c8b70f03cd8d6b7ad74e14b29401136a.png

远景动力:远景在2023年对供应链企业展开了尽职调查,同时依托方舟能碳管理系统100%完成了对重点供应商的碳盘查,对相关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开展热点分析以及减排路径建议。

亿纬锂能:从碳足迹管理(Carbon Footprint)、循环回收(Recycling)、极致制造(Efficiency)、内外审核(Assurance)、科技创新(Technology)、能源转型(Energy)六个维度开展实施,助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欣旺达:5月,欣旺达召开供应链低碳管理专项暨产品碳足迹项目启动会,与全球领先的第三方认证机构SGS及TUV莱茵合作,正式全面启动供应链减排计划。

从锂电产业链企业人才招聘上,也可看出电池企业对ESG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提高。5月末,宁德时代便发布可持续发展经理岗位招聘,人才要求建立并完善公司ESG管理体系、流程、制度,建立公司ESG绩效评价体系。

在零碳电池产能上,按各企业节奏,各企业将在某一节点从运营碳中和或碳达峰过渡至全面碳中和,走在前列的企业已做出零碳承诺时间表。据高工锂电统计,国内零碳工厂规划电池产能约700GWh。

d49f690de69c30d29e3c2a162ce997f3.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锂电产业查看更多>电池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