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应用综合市场正文

2024储能产业如何“破茧向新”?

2024-06-27 08:52来源:高工储能关键词:储能产业储能系统工商业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进入6月,储能行业集中性进入了海内外两次大的光伏+储能展会,集中炫出了储能领域的“黑科技”,也暴露出了储能的产业痛点。

从各大展会来看,大型电站、工商业、户用三大场景解决方案“交相辉映”,展现了集中式、分布式储能场景不同的生命力。

在大储领域,前沿储备加速向7MWh时代递进,构网型储能成为高频词汇,5MWh加速成为“量产一代”产品。除了头部产商外,越来越多储能厂商跟进了这场产品迭代竞赛。

据高工储能调研显示,5MWh储能系统在国内市场展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并带动了“一簇一管理”的PCS方案以及大容量电芯。比如,正泰电源方案由2.4MW PCS 升压一体舱+5MWh液冷电池舱组成。

而工商业等分布式储能场景,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工商业储能后端软件能力不断在加强,更多关注峰谷价差之外的需量管理、电力市场交易。但如何破万卷仍旧成为工商业储能亟需解决的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储能领域愈演愈烈的技术战并不能避免价格战的出现。持续性内卷和过剩中,一些低价竞争行为仍难以避免。系统、电池价格不断下行。

6月16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第一批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框架采购开标。该项目总规模5.1GWh,共分两个标段。

其中,标段一包括0.5C、0.25C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包含电池),二者各占2.5GWh,电池单体容量要求≥280Ah,整体质保5年。本次投标企业共计有73家,最低报价0.495元/Wh,不断刷新储能价格下限,储能产业链企业步入“微利时代”。

储能价格不断突破新低,重演光伏的惨烈,“内卷”已然成为行业热词。

尤其,国内市场价值回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海博思创董事长张剑辉指出,当前在不同客户面前,价格、安全、性能的排序是不一样的。对强配储能的客户而言,价格>安全>性能,而对共享储能或海外客户而言则相反,性能>安全>价格。

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需求排序?张剑辉指出,不同国家发展角度不同,要达到价格和价值没有偏离的最终结果,有两条道路,其中一条是先做规模,价格打下来后再寻找商业模式,这就是中国采取的策略。在他看来,国内储能行业达成价格和价值趋同目标可能是未来三年或五年后。

而海外市场也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继“光伏、电动汽车、锂电池”已经成为外贸新三样之后,储能出海加速走向纵深,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奔赴海外市场,拓展企业新的增长市场。

今年6月的德国慕尼黑、中国上海两场展会,牵动了大半个储能圈。高工储能注意到,出海潮中,南瑞继保、新源智储等国企背景的企业也正加速走向海外。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时代,储能企业成为带领中国技术、供应链、标准“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更关注产品效率、运维、运营能力。但海外市场的门槛并没有降低。但在贸易壁垒下,出海并没有想象中美。

储能行业如何破茧向新、破卷向新,企业如何选准自己的赛道?成为行业上升的关键。

一位企业高管告诉高工储能,储能产业如何破茧向新,至少表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产业环境向优;行业秩序走向正常;核心竞争要下沉。

针对市场不断涌现的“内卷”,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毓群近期在公开场合回应,“不存在什么‘卷王’,我也不知道‘卷’这个字什么意思。网络(上)用得很多,大概他们的想法,就是把价格搞得比较低,这叫‘卷’,就是价格竞争。”他表示,“宁德时代不做价格竞争,而是做价值竞争。”

同样,亿纬锂电掌门人也在公开场合称,“这样一个格局让从业者认识到,我们这个行业的特征是你想卷(杀价格战),但是你没有资格,你卷不到。前面两个老大,谁卷得到比亚迪?谁卷得到宁德时代?下面的弟兄们只能共生共死。”刘金成认为,二线电池企业,应该回归到行业最本质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杀价格战是没有前途的。”刘金成说。

如何破茧向新?这在众多头部企业掌门人眼里看来,回归价值竞争才是储能的终途。

同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标准化中心主任刘永东也指出,储能市场关心的第一是效能,第二是安全。效能也就是储能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哪,是否发挥作用,储能的发展还是要回归本质,发挥作用解决电力系统的问题;安全则是底线,是储能发展的根本门槛。

但正常的储能秩序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年复一年不断呼吁中,价值回归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

中国电科院资深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来小康发出警惕:如何破“卷”,似乎有三条路可选:盯着主战场成为主力军;寻找利基市场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愿赌服输及时止损。选出正确之路的关键在于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把控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崔剑认为,首先行业企业应该具备系统思维,在产业链系统、系统创新、产研结合方面做足功课,不能闭门造车,为了创新而创新。“应该高度关注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围绕新能源高渗透率带来对电力系统的冲击,要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的支撑作用,从单一主要的调峰能力向构网能力转变。”

在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吴家貌看来,储能行业健康发展需要依靠市场机制,作为设备厂商更加需要进行大量研发创新投入确保设备质量安全可靠,一些海外优秀实践案例值得学习。从国内来看,工商业储能将是率先能检验储能“安全好用”的场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产业查看更多>储能系统查看更多>工商业储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