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数据来源:IEA
图1 2015—2024年全球清洁能源和化石燃料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IEA
图2 2021—2024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和其他发电技术投资情况
集中度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中国、美国和欧盟在太阳能光伏、风能、电池、电解槽和热泵制造领域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预计到2030年地理集中度不会有太大变化。IEA指出,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最大的国家仍然是中国,预计将达到6750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国内市场对太阳能、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的强劲需求。欧洲和美国紧随其后,清洁能源投资预计分别为3700亿美元和3150亿美元。可以看出,仅中国、欧洲和美国三个主要经济体就将占到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三分之二以上,凸显出在世界许多地区,清洁能源投资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和不足。IEA指出,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清洁能源支出水平仍然较低,预计2024年将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仅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15%左右,远低于要满足这些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所需水平,较高的资金成本是阻碍在这些国家发展新项目的最大瓶颈。不过,非洲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将比2020年增加近一倍,达到400亿美元。
电网发展和电力储能也是清洁能源转型的重大影响因素。IEA指出,全球电网方面的资本支出正在上升,预计2024年将达到4000亿美元,相比之下,2015—2021年间,全球电网支出一直徘徊在3000亿美元左右。新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欧洲、美国、中国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出台的新的政策举措以及各类基金。同时,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下降,电池储能的投资也在高速发展,预计2024年将达到540亿美元。当然,这些支出同样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具体而言,在电池储能方面,发达经济体和中国每投资1美元,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则仅会投资1美分。
02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加速
国际供应链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全球供应链依赖于各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和自由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导致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受到影响。欧美多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具体措施包括推动产业链“友岸化”“近岸化”甚至是“回岸化”,如提高关税、实施配额限制和加强对进口产品的监管。这些措施旨在减少进口商品对本国产业的冲击,保护本国就业,同时也导致国际贸易的阻力增加。近来美欧持续围堵打压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出口产品,试图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一方面将制造能力转移回本国或本地区,实现制造业企业回流;另一方面开展反补贴调查,设置各种贸易投资壁垒,对中国企业出口进行变相打压。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球绿色转型发挥了有益的作用,但保护主义与地缘政治可能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增高。科技地缘政治化趋势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的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事件更是加剧了科技地缘政治化的发展。例如,今年巴以冲突、以色列与伊朗的对立以及也门胡赛武装在红海的活动,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需要指出的是,中东地区是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的供应。历次中东冲突导致石油产量波动,进而影响全球油价。再如,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是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大国,两国在气候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的格局与进程。然而,两国之间出现的技术合作受阻、供应链裂缝,使得清洁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中美战略博弈是改变国际科技竞争环境,进而导致世界科技格局变化的关键作用力。
03能源治理体系加速变革
欧佩克+、G7等组织大力提升国际能源话语权。欧盟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框架,实现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其他区域效仿的典范。除了碳边境调节税外,欧盟还制定了《可持续金融分类》法案,限定了对化石能源的投资,导致各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宣布撤出煤炭、油气等产业的投资。而G7成员国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为全球提供技术支持。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将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能效定位为实施2030年脱碳路径的关键,其成果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碳中和技术的重要进展。今年4月举行的七国集团(G7)气候和能源部长会议称,G7成员国承诺加速太阳能、风能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G7成员国海上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5亿千瓦,相当于2021年7倍水平;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0亿千瓦,也将增长逾3倍。该会议还重申了氢能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支持电池技术及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并推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和先进反应堆的开发和部署,这些决议对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矿产治理呈现“阵营化”趋势。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议程的推进,关键矿产的重要性、稀缺性和分布不均衡性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西方部分国家相继修订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定义和相关政策,把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相关新材料的战略挑战等内容融入其中,进而加剧了对新兴战略性矿产和材料的竞争。一些国家关键矿产领域的资源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并呈现出演化为全球性问题的趋势。大国竞争加速回归是全球资源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方面,欧美国家不断将矿产供应链合作议题嵌入双多边合作体系中,并将其打造为独立议题,突出安全自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欧美国家制定了减少脆弱性、提高矿产供应链弹性的计划。例如,美西方不断组建关键矿产合作俱乐部,强化盟友间的绿色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美国拉拢盟友和资源国构建排他性的“绿色供应链”联盟。
04多国出台战略规划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2022年能源危机是全球能源话语权的转折点,对能源战略的重新思考再次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将可再生能源视为实现复原力、能源独立和主权控制的途径。欧美等国纷纷加快产业布局和产能争夺,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出台各项政策引导产业回流、鼓励技术研发和投资,并强化外国投资的限制性条件。
欧盟系统性加强清洁技术全供应链布局。欧盟先后发布了“Fit for 55”、“REPower EU”、《绿色协议工业计划》、《关键原材料法案》、《净零工业法案》、《可再生能源指令》、《电池战略研究和创新议程》、《地平线欧洲战略计划(2025—2027)》等一系列规划或政策,旨在提高欧洲净零工业竞争力,以应对能源危机,或减弱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Fit for 55”提出的2030一揽子气候计划涵盖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多个行业在内的12项绿色转型举措。“REPowerEU”是欧盟应对当前能源危机、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全面战略,包括节约能源、能源供应多样化、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等三个方面。《绿色协议工业计划》提出了8项战略净零技术,包括光伏与光热、陆风与海上可再生能源、电池/储能、热泵和地热、电解槽和燃料电池等。欧盟的绿色新政覆盖了整个工业领域,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获取、中游的加工制造以及下游的销售和回收利用等。
美国提供税收优惠和直接投资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美国先后发布了《清洁能源并网技术路线图》《清洁燃料和产品攻关计划》《美国国家交通脱碳蓝图》《国家零排放货运走廊战略》《通胀削减法案》等,加强清洁能源、清洁电力并网以及重点行业脱碳规划。根据《通胀削减法案》,美国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CCS和电动汽车的发展,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市场化,美国向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10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用于支持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但美国的绿色能源政策受政府变动影响较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仍有待观察。
二、国际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竞争新动向
从各国技术竞争重点来看,可再生能源、核能、氢能、储能和CCUS技术创新成为当前五大热门竞争赛道。
(一)可再生能源技术
近年来,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纷纷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政策和发展目标,加强对清洁能源转型的支持。全球风电、光伏产业加速发展,各国积极推动技术运用。
风电厂商致力于研发更大单机容量的机组。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机组均朝着大兆瓦、高塔筒、大叶片的方向发展。主流的风机技术路线为直驱永磁和双馈系统,未来永磁直驱和永磁半直驱技术有望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欧洲率先着手研发海上漂浮式风电,海上制氢也逐渐进入全球的视野。在海上风电领域,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研发成为关键。丹麦的维斯塔斯(Vestas)和德国的西门子歌美飒(Siemens Gamesa)在大型风力发电机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中国企业目前正将研发重点放在风机的大型化上,通过加大单个风车的发电量压缩安装数量,从而降低建造和维护成本。中国企业明阳智能计划在2025年前研制成功单机容量22兆瓦的全球最强风机。中国的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企业也推出了多款适用于不同风况的大型风力发电机。中国风电企业已具备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一是中国风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跑位置,在大容量机组上持续推陈出新,长叶片、高塔架应用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二是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创新,中国形成了丰富的风电机组产品谱系,能够满足全球各种环境气候区域的开发需求。
转换效率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竞争力。市场上主流的光伏组件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目前,全球光伏产业最重要的两个电池方向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均由中国企业创造。其中,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但是成本较高。中国的隆基绿能和通威股份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单晶太阳能发电解决方案,是全球太阳能单晶硅光伏产品领先制造商。美国First Solar 是全球最大的薄膜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商,也是碲化镉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长期领先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与度电成本紧密相关,每提高一个点的电池转换效率,就能节约5%以上的成本。隆基绿能的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其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除了传统的硅基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等等新型材料,取得一定突破。特别是以新一代薄膜光伏尤其是以钙钛矿为代表的光伏电池是国际上太阳能光电发展的重点。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二)核能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是核能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向,受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高度重视。第四代核能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燃料利用率和更低的废物产生量,有望显著提升核能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此外,随着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不断深入推进,核聚变研究屡获突破。
SMR是核能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与俄罗斯在SMR的商业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正在建设的“玲龙一号”小型模块堆,是全球首个建造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压水堆,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俄罗斯已实现海上可移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在边远地区供能方面的应用。2020年5月,全球首座海上浮动式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也是全球首个正式投产的民用小型反应堆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此外,美国在SMR方面审批手续极为繁杂,目前还没有一项SMR项目投入正式建设,直到2022年8月,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才审查通过了纽斯凯尔电力公司(NuScale Power)的一项SMR设计,这是NRC认证的首个SMR设计。然而,该SMR项目却于2023年11月8日被宣布终止建设,原因是大多数潜在用户不愿承担开发此类项目的风险。
第四代核能技术代表了未来核能技术的发展方向。第四代核电是目前正在研发的、在反应堆概念和燃料循环方面有重大创新的下一代反应堆,其主要特征是安全可靠性高、废物产生量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具备多用途功能、可防止核扩散。该技术包括快中子反应堆、钍基反应堆和高温气冷堆等。随着核能技术的发展,快中子反应堆被认为是极具发展优势的堆型,其中钠冷快堆与铅冷快堆已经成为第四代反应堆系统极具发展潜力的两种堆型,法国和俄罗斯则在快中子反应堆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成了全球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和钍基熔盐反应堆示范项目。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在加快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和试验。
核聚变技术加快发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主机安装第一阶段任务圆满完成。随着ITER计划不断深入推进,各国也在积极发展自主的核聚变项目,全球范围内聚变试验装置已超过100台。2024年2月,欧洲联合环JET设施中使用0.2毫克燃料在5秒内产生了69兆焦耳的热量,将2021年59兆焦耳的记录提升了10兆焦耳,创造了聚变能量输出的新世界纪录。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国家点火装置(NIF)在2022—2023年先后4次实现了聚变输出能量大于激光输入能量,即聚变增益超过1的可控核聚变反应。2023年,全球在运最大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日本JT-60SA实现首次放电。中国东方超环首次实现403秒的长时间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中国当前规模最大、参数能力最高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国内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标志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
表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核能发展计划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氢能技术
氢能是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也是各国能源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在较早时期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截至2023年底,已有超过30个国家发布了氢能发展规划。各国和相关企业在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和应用等环节进行大量研发,推动了氢能技术的不断进步。
电解水制氢是绿氢生产的核心技术。目前全球成熟的电解水制氢技术,主要是碱性水电解(ALK)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两种方式,另外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SOE)、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正在发展阶段。在欧洲,电解槽厂商以布局PEM电解槽路线为主,其中ITM Power、Plug Power和Siemens是典型代表,NEL Hydrogen对碱性和PEM均有布局,其在自有碱性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布局PEM制氢路线。中国华能大力推进水电解制氢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和应用示范,其AEL和PEM电解槽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在SOEC制氢方面,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国际上SOEC技术研究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主要机构包括三菱重工、东芝、京瓷、爱达荷国家实验室、Bloom Energy、托普索等,研究聚焦在电解池电极、电解质、连接体等关键材料与部件以及电堆结构设计与集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开展了探索研究。
氢储运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氢气的储运是制约氢能大规模发展的瓶颈之一。常用的氢气储存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氢化物储氢等。在高压气态储氢方面,美国和日本具有显著优势,开发了多种高压储氢罐,广泛应用于燃料电池汽车和固定式储氢系统。在低温液态储氢方面,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已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始广泛应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研发的液氢存储球罐容量达到3800立方米。目前,低温液态储氢技术的主要技术难点除了制造困难和成本较高外,还存在易挥发和运输安全性等问题。在固态氢化物储氢方面,美国的Sandia国家实验室、中国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发了多种高效储氢材料。例如,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储氢性能更好的金属氢化物超薄纳米片。此外,日本也在积极推进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应用,提升储氢系统的性能。
多元化应用是氢能技术竞争显著特点。氢能可以应用于交通、工业和建筑等多个领域,能够实现多领域的清洁化与低碳化。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拥有零排放、长续航里程和快速加注等优点,已经成为可替代传统燃料车辆的重要选择,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工业领域,氢能可直接提供清洁的化工原料或燃料。此外,氢能还可以作为储能介质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调峰与消纳等。
表3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氢能发展计划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四)储能技术
在绿色发展成为主流共识的当下,电化学储能的发展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今年的七国集团(G7)气候和能源部长会议明确了新一轮的减排目标、新型储能建设目标。声明特别指出,为了实现在2030年年底前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当前3倍的目标,全球储能容量需要增加6倍,电池将承担大部分重任。电池的快速扩张对于实现COP28的能源目标至关重要。IEA预计,到2030年,全球整体储能容量将飙升6倍,其中电池储能将占新增容量的90%。
中国、美国和欧洲在锂离子电池技术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目前全球约75%以上的锂电池在中国生产。中国储能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较十年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宁德时代、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传艺科技等多家钠离子电池企业已开展产业化布局。美国拥有最全面和领先的锂电池技术专利。美国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特斯拉的超级工厂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设施之一。美国能源部设定到2030年储能成本降低90%的目标。此外,多个欧盟国家在液流电池技术上取得进展,英国也正在开发多种液流电池技术,以提高存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德国和法国积极发展储氢技术,支持氢能基础设施和储能系统的建设。
固态电池技术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方向。固态电池因相较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长的循环寿命、更高的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以及更强的温度适应性等优点,被视为最具前景的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之一。目前,全球固态电池行业仍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各国企业进入竞赛阶段,加注研发固态电池,一旦实现商业化将带来产业颠覆性变革。美国、欧盟、日韩等国家和地区都在争夺动力电池领域的话语权,并意图从全固态电池切口进入,实现换道超车。其中,日本企业在这一领域已显现出领导地位。2023年10月,丰田和出光兴产(Idemitsu Kosan)宣布合作开发电动车用固态电池。这些公司的目标是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并尽早于2027年实现商业固态电动车电池的大规模生产。此外,美国QuantumScape公司与大众汽车合作,开发的固态电池使用陶瓷电解质,解决了传统液态电池易燃的安全隐患,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000瓦时/升,相较于传统锂离子电池500~700瓦时/升的能量密度,已有显著提高。
(五)CCUS技术
尽管清洁能源加快发展速度,全球能源转型也在加快,但现阶段可再生能源尚不能完全满足世界能源发展需求,传统化石能源仍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主要应用于燃煤发电、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高排放行业领域的碳减排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以促进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转型,成为各国在保持化石能源消费稳定情况下推动碳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
多国加快开展碳捕集相关技术研发与示范。多国政府制定多项激励政策推动CCUS技术发展,包括碳税、碳交易市场和财政补贴等政策工具。对于CCUS技术标准、市场份额和供应链主导权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美国在CCUS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多个大规模CCUS示范项目,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积极参与碳捕集技术的研发,利用先进材料和工艺提高捕集效率。例如,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开发了新碳捕集剂CO2BOL,与商业技术相比,该溶剂可将捕集成本降低19%(每吨低至38美元),能耗降低17%,捕集率高达97%。欧盟将CCUS视为关键工业部门脱碳的优先领域,通过绿色新政和Horizon 2020等项目,资助了大量CCUS研究和示范项目。英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部署四个工业集群,每年捕获2000万~3000万吨二氧化碳,BECCS项目计划每年捕获并封存400万吨二氧化碳,封存点在北海,预计2027年开始实施。此外,中国最大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投产,标志着中国CCUS产业开始向成熟的商业化运营迈进。
新材料和工艺的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不同于CCUS技术针对工业固定源排放的碳捕集,直接空气捕集(DAC)可对小型化石燃料燃烧装置以及交通工具等分布源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吸附材料。近年来,电振荡吸附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多孔氢键有机骨架材料(HOFs)成为研究热点。其中,MOFs材料在二氧化碳捕集和转化利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利用藻类和微生物进行二氧化碳捕集的生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CCUS提供了新的路径,碳捕集与利用技术(CCU)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如合成燃料、化学品和建筑材料方面。CCUS示范项目正逐步从单一环节的技术应用过渡到全流程多环节的综合性集成应用,示范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明显增多。根据全球CCS研究院的数据,截至2023年7月,全球各阶段的CCS/CCUS商业项目已达392个,年总捕集封存规模达到3.61亿吨,同比增长60%左右。
表4 部分国家和地区CCS/CCUS发展计划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三、启示与建议
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竞争的新形势新动向为各国和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启示。面对各国激励政策及其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战略部署,我国清洁能源技术发展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产业发展所处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将明显增加。我国需要调整优化清洁能源科技战略布局、加快塑造科技竞争新优势,积极与发达国家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清洁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01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服务机构等,聚焦清洁能源领域,共同发起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能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对接融通。加强对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能源科技创新领域。鼓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各环节科技创新。着眼于新能源全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和整体出海,协调资源、能源、装备、技术、服务、金融等各环节重要企业、机构的联合行动,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氢能等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市场前景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展规模化应用示范,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通,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02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完善绿色税收、绿色信贷等激励措施,加大清洁能源领域的资金投入力度,推进绿色低碳能源的核心技术创新攻关,提高节能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化太阳能、风力发电布局,进一步巩固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优势,推动电力、氢能生产等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国际专利布局,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协调,制定有利于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03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立足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际能源科技合作,引导国内外能源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在能源科技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企业按照“走出去—走进去—融进去”的一体化路径发展,与东道国经济社会各行业、各要素主动融合。
参考文献:
[1]IEA.《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4》[R].2024.
[2]三思派.《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2023)》文摘(四)[EB/OL].(2023-09-27).
[3]蔡翠红.全球科技发展:迭代加速与地缘政治化[J].人民论坛,2023,(24):24-29.
[4]张剑智,晏薇,郑静,等.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能源,2023,45(12):59-67.
[5]中金点睛.前言:逆全球化时代的宏观经济新平衡[EB/OL].(2023-11-08).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天合光能海外电站事业部(以下简称“天合光能ISBU”)是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专注于公用事业级光伏及储能项目开发的业务部门,近日,与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及数据中心领导者Equinix(纳斯达克代码:EQIX)在日本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购电协议(PPA)。根据协议,天合光能ISBU将通过其自主开发、建设和
3月28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传江在拉萨市拜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嘎玛泽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龚会才,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旦巴;中国大唐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曲波参加会谈。王君正代表
3月28日,中国电建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焰章在昆明拜会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双方就进一步深化央地合作、共同推动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邱江,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小军参加会谈。王宁、王予波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中国
3月28日,±500千伏德阳—宝鸡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累计交换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通过跨区电力交换,累计替代发电用煤652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9亿吨。德宝直流工程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支援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内第一个实现远距离、大功率直流输电自主设计、制造
3月29日,华润电力在北京召开“决心浩荡行则必至”2025年工作会议。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视频出席会议,华润集团副总经理韩嵩、战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华润电力管理团队成员、外部董事,华润电力直管干部、专职董事,总部部室及大区专业总监,重庆能源相关负责人,优秀员工代表等260余人现场参会。华润
美国科技巨头苹果(Apple)宣布在中国启动第二期清洁能源基金(ChinaCleanEnergyFund),承诺投资最高人民币7.2亿元(约9900万美元),预计每年可向中国电网新增约55万兆瓦时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一期基金已完成,1GW风光项目建设该基金是苹果到2030年实现供应链100%可再生能源目标的一部分,将延续2018年
以“七个聚焦”抓好云南能源监管各项工作云南能源监管办党组成员、监管副专员邵先海2024年,云南能源监管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能源局决策部署,自觉将能源监管置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局来思考谋划,认真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发布关于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企业参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储能系统开发建设。推进氢氧化铝焙烧、铝用阳极焙烧环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原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南方电网公司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扣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
3月26日至27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吕军深入大唐西藏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在建和在役项目调研,看望慰问奋战在雪域高原一线的干部职工。他强调,西藏是集团公司的战略要地、发展重地。西藏公司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重点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达到20亿千瓦。“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实现翻番,累计增长了103.1%。数据显示,2025年2月底,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国总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8.8%。其中,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达到14.
3月27日至28日,国家电投集团在上海召开核能企业专职董事座谈会。国家电投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卢洪早参加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国家电投集团核能企业立足集团作为我国核能技术创新和型号开发主体、三代核电规模化发展主体和现代非能动核电产业链建设主体的战略定位,从落实核安全责任、提升建设运
上海未来启点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存续期15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及其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
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
3月26日,中核集团在连云港徐圩新区组织召开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项目融资启动会。中国核电(股票代码:601985)旗下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发电厂一期工程项目于2024年8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规划建设2台华龙一号和1台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江苏徐圩项目是“全球首个”将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
3月25日,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申彦锋在集团公司总部会见天津市委常委、河西区委书记王旭一行。双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核技术应用产业等领域进一步合作进行深入交流,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凯参加会谈。申彦锋对王旭的到访表示热烈
近日,百吨级硼同位素生产基地在湖北省宜昌市高新区正式奠基,标志着由中核集团原子能院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低温精馏法硼同位素分离技术,成功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全链条,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式发展。该项目建成后,有望实现相关硼同位素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为我国核能
3月21日,我国最大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国家电投集团“暖核一号”完成第六个供暖季任务,有力保障了烟台海阳市、威海乳山市城区40万居民清洁温暖过冬。从2019年首次投运以来,“暖核一号”供热能力不断提升,清洁效益不断放大,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品牌效应不断凸显,成为烟威两地重要清洁热源、核
3月21日,国家电投集团在上海举办燃气轮机、非能动核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推进大会。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决策部署,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以赴打造燃气轮机、非能动核能原创技术策源地。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出席会议,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国务院国资委
3月17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会见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NNC)总经理申彦锋,双方就核能领域的合作前景进行了深入讨论。托卡耶夫总统向申彦锋介绍了哈萨克斯坦发展核能产业的计划,并强调了近期关于成立核能署的决定的重要性。他表示,成立核能署旨在系统性地落实国家经济面临的战略任务。国
3月9日,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师范大学在江苏省江阴市共同召开碳-14(C-14)核电池重大技术突破发布会,发布了国内首款C-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这标志着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全进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核能作为高效、清洁的低碳能源,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核能,无所不能”,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说,“当核能供暖取代燃煤锅炉,当海水淡化解决缺水危机,当AI算力驱动绿色转型……你会发现,核能早已渗透进高质量发展的每个
上海未来启点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首个直投项目,也是上海国投公司在未来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存续期15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及其管理人上海未来启点私
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具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
3月25日,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强势上涨。截至收盘,常辅股份以30%涨幅涨停封板,天力复合涨超20%,哈焊华通、中洲特材等封20%涨停板,中国核建、中国核电等纷纷红盘。消息面上,我国多个核聚变试验装置取得进展。近期,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首块顶板顺利浇筑,标志着这一世界级科研设施
新一代“人造太阳”预计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聚变领域首席专家段旭如在科幻作品中,核聚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回到现实,被誉为“人造太阳”的可控核聚变,作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是能够最终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截至目前,我国新一代
近年来,我国核聚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然而,当前我国核聚变研究总体水平在全球处于何种地位?未来核聚变能源将与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形成怎样的能源架构?在核聚变能研发过程中,中国如何统筹“国家队”与市场力量……今年“两会”前夕,记者带着这些疑问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聚变领域首席科
中国核电2月28日公告,公司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金额为10亿元。该事项已通过公司董事会审议,尚需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根据测算,本次对外投资事项构成关联交易,但不会达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条件,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国际能源研报(2025年1月)(来源: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作者:杨永明)本期核心观点❖近期,泰国、波兰等国相继进入核电领域。其中,泰国计划将核电纳入2037年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目标,波兰政府则批准了高达147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该国的首座核电站。老牌核电大国也不甘落后,1999年以来法国首
2030年代初的某一天,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附近的一座新建发电厂,工程师将按下启动按钮,引发与太阳核心相同的反应。(来源:能源新媒作者:能源杂志)在一个名为“托卡马克”的环形机器中,氢同位素将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碰撞并聚变成氦。这一过程将产生400兆瓦(MW)的清洁稳定电力,足以满足一座小
Euractiv网站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是否在核聚变领域超越欧洲、美国和日本?核聚变,即结合原子核以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长期以来一直被誉为最终的清洁且几乎无限的能源。欧洲在这项研究中取得了早期的领先,并凭借在法国的宏伟ITER项目保持了这一势头。近年来,美国也在核聚变研究方面加大了力度,这
11月29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包层屏蔽模块全球首发仪式在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重机举行,首批48件包层屏蔽模块以水陆联运方式发往法国,兑现国际承诺。ITER计划被称为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实施,位于法国卡达拉舍,将模拟太阳内部
据Euractiv网站报道,全球范围内,对核聚变这一承诺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视为能源生产的“圣杯”,有潜力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在欧洲,法国的ITER项目以及其他项目一直在获得大量的投资。然而,前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Draghi)在其关于欧洲竞争力的最新报告中写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