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一条银线,跨越东西,千里送电。
7月29日,甘肃至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线路全长2370公里,每年可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一半以上为新能源。
这是一条两省互利双赢的电力“高速路”:对甘肃而言,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有了更多出路——目前甘肃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超过5700万千瓦,工程投运后将汇集新能源电源1120万千瓦;对浙江而言,大电网稳定运行有了更强保障——浙江约1/3的用电为外来电,工程投运后将使全省外来电接纳能力提升约20%。
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推进煤电绿色低碳化升级
澜沧江中下游,江水奔腾,穿谷而过,景洪、糯扎渡、小湾等10余座水电站将蓄积的巨大水能转化为电能。在华能澜沧江水风光多能互补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两岸“光伏海”绵延、“大风车”矗立,携手保障迎峰度夏电力供应。
在这个基地,“我们借助跨流域梯级电站调度控制系统,确保50多台水电机组多发满发,同时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项目。6月1日至8月12日,发电量超300亿千瓦时,相当于约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中国华能水电领域首席专家李红刚介绍。
新型电力系统中,非化石能源发电将逐步转变为主体,核、水、风、光等多种清洁能源协同互补发展,构建多元绿色低碳电源供应结构。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度超过40%。
保供“稳”的基础夯实。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2013年的约500千瓦时,增长到2023年的接近1000千瓦时。
发展“绿”的成色更足。2013年至2023年,我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近5倍,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增长30多倍。截至今年上半年,风电、光伏发电合计装机已超过煤电装机。
“能源供给既要安全可靠,也要清洁低碳,还要成本合理,破解这个难题,根本上要靠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新能源发电已实现平价上网。部分资源条件较好地区,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已降至0.3元以下,未来还将继续下降。
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因此需要与煤电等常规电源打好配合。2023年,煤电装机比重虽然不足四成,但发电量占比接近六成,还是电力安全保障的“压舱石”。
陕西榆林市,国家能源集团锦界电厂65米高的平台上,汽轮发电机组有序运行。“这是我国首台高位布置发电机组,可有效缩短高温高压管道长度,提升热效率。”国能锦界公司总经理陈兵介绍,电厂还应用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化工厂制备小苏打等,高峰期每天可外运二氧化碳375吨。
近年来,我国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2023年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供电标准煤耗302克/千瓦时,10年来累计下降近20克/千瓦时;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4年下降均超九成。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排放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认为,应全力攻克这项技术面临的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难题,同时加快布局一些未来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低能耗捕集,让煤电绿色低碳化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推进输电通道和储能建设,提升电网运行效率
电网,连接电力生产与消费的“桥梁”。长期以来,我国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传统电力,新能源占比较低。但随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有序建设,新能源外送消纳需求持续增加。如何让电力发得出、供得稳?
——打通主网“大动脉”,助力新能源消纳。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二郎山上,一座座“8条腿”的门型输电铁塔延向远处。这里是川渝特高压输电工程施工现场,近90米高的铁塔上,工作人员缓缓挪动到横担两端,准备完成最后的铁塔组立工序。
工程建成后,可将西南地区电网主网架的电压等级从500千伏提升到1000千伏,预计每年输送清洁电能超350亿千瓦时,既满足川西地区清洁能源高效送出需求,也提高成渝地区供电保障能力。
眼下,张北—胜利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进入加速期,每年可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河北张家口能源基地向京津冀鲁苏等地输送超过700亿千瓦时的电能;昆柳龙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稳定运行,将乌东德水电站的源源绿电送往粤港澳大湾区……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建成39项特高压输电工程,西电东送能力超过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
——建强配网“毛细血管”,提升供电可靠性。
配网是连接电网主网和用户的“毛细血管”,关系到“最后一公里”用电问题。
广东茂名市根子镇,采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厂房内,经过预冷的龙眼陆续出库,发往全国各地。今年4月,为解决配网过载、低电压等问题,南方电网根子供电所完成全镇配电网改造,户均供电容量是原来的2倍。“过去只能开一台冷库,电网升级后又添置了一台,能将更多新鲜水果送到客人手中。”社长林常珍说。
安徽黄山市深渡镇,新安江水清岸绿,民宿、农家乐等悄然兴起。依托自主开发的微电网协同管理平台,国网黄山供电公司能够实时监测电网运行,一旦发生故障,自动切换为分布式光伏和储能供电,整个过程仅需3至5毫秒。
这些年,我国加快推动一批配电网建设改造任务,智能配用电、微电网、分布式供能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2023年全国供电系统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11%。
——发展电网“稳定器”,增强系统调节能力。
针对发电不稳定的新能源,需要储能等来担当“稳定器”,平衡电网供需。
“现在风电大发、消纳紧张,请立即开启2台机组抽水运行。”8月12日6时55分,接到华北网调调度电话指令,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中控室随即展开操作:7时02分,6号机组抽水并网,8分钟后2号机组抽水并网;7时15分至8时45分,逐步开启另外4台机组抽水,助力新能源消纳。
抽水蓄能之外,具有布局灵活、建设周期短等优势的新型储能也在迅速发展。在湖北,利用废弃盐穴作为储气库,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单次储存电量,可供一座中小城市连续用电5小时;在广西,百兆瓦时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一期项目投运……截至6月底,全国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40%。
——升级运维“黑科技”,提升电网运行效率。
调度是电力系统运行的“指挥中枢”。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大屏上,风机风速、光伏板实际功率等信息实时变动,人工智能“大脑”高效运转,预测上万个风光发电单元在未来数小时的发电量,并向千里之外的电站发出一项项指令,保障电网供需实时平衡。目前,南方电网风电、光伏短期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85%、91%。
为了提升电网运维效率,还有不少巡检机器人“入职”电网,大显身手。
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地下电力隧道内,一只搭载视频、红外成像等设备的四足“机器狗”正对电缆进行巡检监测。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设备部输电处处长谭磊告诉记者,这只“机器狗”配备了可360度旋转的机械臂,每30分钟就能全方位巡检约1公里的电缆设备。预计今年年内,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等5处区域都将实现电缆隧道数字化无人巡检。
深入实施电能替代,挖掘需求侧响应活力和节能潜力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终端能源消费的转型升级。当前,我国终端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逐步提升,电力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
——深入实施电能替代,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川成都市成佳镇,嘉竹绿茶加工厂的工人们正对烘焙好的成品茶进行分级分拣。前两年,当地供电公司帮助工厂完成了生产“天然气改电”,75%的生产流程实现电气化。
“天然气生产线需要提前半小时启动,焙茶温度在10至20摄氏度浮动;电气化生产线启动仅需一两分钟,温控能精确到1至2摄氏度,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工厂经理李艳给记者算了笔账,改造后,每公斤茶叶能耗成本下降1至2元,一年可降本80万至100万元。
聚焦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我国深入推动用能电气化。2023年,我国完成替代电量约1900亿千瓦时,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约28%,已处于国际前列。
——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保障电力供需协同。
“计划今天12时至13时开展负荷调整,请提前做好准备。”8月6日11时50分,一天的用电负荷高峰即将到来,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欧鸣宇向全市24家虚拟电厂发出指令。短短10分钟,电网降低负荷20万千瓦,相当于20万多户居民家庭的用电负荷。
“接收指令后,我们降低了部分充电桩的运行功率,充电时长不会受太大影响,而且充电服务费每度电会减少一两毛钱,引导车主错峰充电。”小桔能源电力交易高级专家朱翊说,通过参与辅助调峰服务,企业和充电场站也可获得一定补贴。
截至6月底,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接入充电桩、空调、分布式光伏等负荷资源容量275万千瓦,接入资源设备总数5.5万个。今年上半年,已开展电力调峰响应31次,助力缓解全市负荷高峰压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建议,接下来还需按照“谁承担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资金渠道,形成合理的需求响应市场化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电价体系,激发用户错峰用电的积极性。
——推广能源托管等服务,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
根据办公室人数,空调自动输出相应冷气量;长时间无人,空调则调高温度,保持恒温恒湿。来到广东珠海横琴华策国际大厦,房门上方的白色小盒子引起记者注意。
“这是红外人体感应装置,可自动感应人数,房间内还布置了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感应设备。”国电投琴澳智慧能源(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博智介绍,公司运用智能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大厦进行节能改造,每年可减少电量使用超23万千瓦时,节能率达到30%。
在迎峰度夏用电负荷紧张时段,还有一些地方倡议通过夜间电子显示装置广告保持熄灭、城市路灯减半开启、家庭“设置温度27摄氏度空调+小功率电扇加快循环”等方式,挖掘节约用电潜力。“在苏州,中心城区功能照明路灯超过10万盏,假设在个别车流量较少时段减半开启,预计每小时节约的电量可满足超1600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主任吕斌介绍。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时间跨度长、涵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需统筹推进实施。”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研究完善配套支持措施,鼓励多元主体参与项目投资建设,激发全社会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参与意识和支持力度。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自2024年7月组建以来,国网电力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牵头获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山区基础施工和舞动研究“任务制”项目、抗冰防舞框架项目,锻造重大工程建设和电网安全运行核心技术;在特高压工程建设环保水保管理中全面推广电力遥感技术
7月的浙江热浪袭人,电网负荷曲线持续攀升。7月4日,浙江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173万千瓦,冲破1.2亿千瓦大关的时间较去年提前了整整15天,杭州、绍兴等地电网负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据浙江省能源局预测,今夏浙江午峰和晚峰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1.17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力保供面临“用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国家能源局关于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水平进一步加强全国电网主网架规划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将赣江—赣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正式纳入国家电力发展规划,对江西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工程计划新建赣南1000千伏变电站,安装2台3
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国能发监管规〔2021〕61号),首次提出增设爬坡和转动惯量辅助服务新品种。2024年3月,《山东电力爬坡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试行)》开始执行,标志着国内首个爬坡辅助服务市场在山东电网启动运行,爬坡辅助服务的价值开始得到量化补偿,这对于
7月10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积极稳妥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布局海洋新能源,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海域集中开发海上风电,加快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即墨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谋划储备远海漂浮式光伏项目,力争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
7月14日,甘肃发改委员发布甘肃省关于建立发电侧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指出,本机制适用于不同类型机组,考虑到风电、光伏在用电高峰时段提供可靠电力供应的能力有限,抽水蓄能电站尚处于建设初期,实施范围暂包括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电网侧新型储能,均不含直流配套电源。容量
迎峰度夏以来,江苏用电负荷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为区域能源供给提供重要电力保障。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大幅提升,火电的托底保障和
7月1日,由国神公司主导制定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停(备)用维护保养导则》,顺利通过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该导则为国内首个针对火电设备停(备)用维护保养的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标准化体系,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标准制定过程中,该公司深入调研国内外300M
7月14日,甘肃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甘肃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文件规定了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的电量规模、机制电价和执行期限以及竞价实施细则。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以前投产)(1)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为154亿千瓦时。(2)
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革命老区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也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经济社
7月8日,浙江开展首次新型主体市场化电力响应,共有19家虚拟电厂聚合265家二级用户参与,最大调节负荷29万千瓦,标志着浙江省内虚拟电厂进入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负荷调节新阶段。电力领域新型主体是具备电力、电量调节能力且具有新技术特征、新运营模式的配电环节各类资源。虚拟电厂可有效聚合分布式电
新一代火电厂,“新”在哪里?——探访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七月的常州暑气灼人,“苏超”赛事带火了商圈消费,也让全市文旅商业用电量激增5%,电网最高负荷更是冲破1199.1万千瓦,四创新高。恰逢“苏超”赛事与迎峰度夏关键期,中能传媒记者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电厂(以下简称“
在河北省怀来县,一座大数据产业基地已然成型。科技感十足的园区内,密集部署的服务器为京津冀的互联网、金融、医疗等企业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保障。“园区供电设备已验收合格,具备送电条件,服务器随时可以启动。”5月23日,在位于怀来县的阿里云计算数据中心110千伏用户变电站内,张
一、山东现货价差表现山东电力现货市场中日前与实时价格的正负价差天数占比未呈现规律性偏向,日前与实时价差方向具有随机性特征(正价差天数47%,负价差天数占比53%)。同时,山东现货日前和实时价差较大,从整天的平均价差来看,价差绝对值大于30的天数占比49.4%,价差绝对值大于50的天数占比30.5%;
7月的浙江热浪袭人,电网负荷曲线持续攀升。7月4日,浙江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173万千瓦,冲破1.2亿千瓦大关的时间较去年提前了整整15天,杭州、绍兴等地电网负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据浙江省能源局预测,今夏浙江午峰和晚峰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1.17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力保供面临“用
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凭证,用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核算、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认证等,1个绿证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明确,绿证是我国可再生
7月15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印发《江苏省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文件提出,2025年全省PM2.5浓度不高于3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左右,重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2%以内;完成国家下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目标。文件还提及,聚焦重点行业,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高质
7月14日,甘肃发改委员发布甘肃省关于建立发电侧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指出,本机制适用于不同类型机组,考虑到风电、光伏在用电高峰时段提供可靠电力供应的能力有限,抽水蓄能电站尚处于建设初期,实施范围暂包括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电网侧新型储能,均不含直流配套电源。容量
迎峰度夏以来,江苏用电负荷不断刷新历史最高纪录。7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常州公司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较计划时间提前了44天,为区域能源供给提供重要电力保障。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比例大幅提升,火电的托底保障和
7月以来,华中区域持续晴热高温天气,用电负荷快速攀升,电力供需平衡紧张,华中电网最大用电负荷在7月7日达2.19亿千瓦,同比增长2.9%,今年首次创历史新高。截至10日,全网及四省用电负荷已累计7次创历史新高,河南、湖北、江西三省均两次创新高,分别达到8607、5612、3756万千瓦。华中省间电力互济交
7月14日,甘肃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甘肃省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文件规定了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的电量规模、机制电价和执行期限以及竞价实施细则。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以前投产)(1)纳入机制的电量规模为154亿千瓦时。(2)
我国自2022年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以来,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下,电力行业加速市场化转型,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电力资源正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跨电网经营区
连日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近日达到14.67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进入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充足的电力供应?火电绿电齐发力煤炭在能源保供中扮演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角色。安徽淮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在数百米深井下,采煤机正从
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7月12日14时50分,廊坊电网负荷攀升至796.6万千瓦,创历史新高,较去年最大负荷增长5.2%。面对严峻考验,国网廊坊供电公司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目前,廊坊电网整体运行平稳,电力供应有序,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用
连日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近日达到14.67亿千瓦,创历史新高。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进入关键阶段,如何保障充足的电力供应?火电绿电齐发力煤炭在能源保供中扮演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角色。安徽淮南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在数百米深井下,采煤机正从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电力系统正经历从传统集中式大电网向大电网、配电网、微电网多层级协同(以下简称主配微协同)的转型。主配微协同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主配微协同可以打破传统电网中大电网、配电网和微电网之间的壁垒,实现能源在各级电网
云南奔腾的江河之水、广西的好“风光”化身为电能,穿越山河,点亮上海外滩的夜色、驱动浙江轰鸣的生产线、保障安徽实验室的精密仪器用电;广东富余的电能送入福建,变为寻常人家的空调凉风。这场千里奔赴,源于一场电力“全国购”。近日,我国规模最大跨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落地。在北京电力交易中心
新能源主导地位凸显——中电联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解读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2024年电力行业发展中,新能源主导地位持续凸显,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万亿千瓦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制定的《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这一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电力资源跨省跨区流动的“任督二脉”正式打通。想象一下,你住在A省,但你用的电可能来自B省甚至更远的地方。这就是跨电网经营区电力交易的魅力所在#x2014;#x2014;
电力工业关系国计民生,电力行业统计分析是监测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其中,电力生产消费统计数据不仅反映电力需求和供应情况本身,也反映电力供需平衡的基本状态,结合历史统计数据还能反映电力供需波动变化的总体趋势。同时,分行业的用电需求及其变化情况,在反映各行业用电需求的同时也反映行业
6月25日,在第十三个“全国低碳日”到来之际,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2025年度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评选结果。经过组织推荐、专家评审和公示公告等严格程序,全国共有60家单位获此殊荣。其中,鄂尔多斯机场以创新推进“零碳机场”建设的实践成果,成功入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典型案例,成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绿色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并网风电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其中陆上风电4.8亿千瓦,海上风电412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1日,黑龙江电力交易中心发布2025年7月份第2周黑龙江电网发电偏差情况及未来一周影响发电相关情况的说明。根据新能源、水电、火电发电能力及电力平衡预测,2025年7月11日-7月18日(周五至下周五),省内电力供需总体平衡。7月14日-15日,部分时段阶段性存在电力紧张情况,预计需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