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表 1 测试电池基本参数
1.2 测试系统
本实验中我们自主设计了电加热和火焰一体式热失控触发试验箱,试验箱尺寸为500 mm×500 mm×500 mm(图2)。箱体底部中央为加热区域,下部安装有燃烧孔,可接入液化气和助燃气点燃进行火焰灼烧。加热器件上方设计有电池承托装置,采用托网式设计,在托网中心设置限位器,用于固定18650型柱状电池,而方型软包电池直接放置于承托装置的中心位置(图3)。电池上表面分别设置3个热电偶测温点如图3a~c所示,并在电池正上方500 mm处设置CO和HF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控试验箱内对应气体的浓度。
1.3 测试方案
实验方法参照GB38031—2020和T/CIAPS 0018—2022等标准。通过火焰灼烧电池底部中心靠近极耳处(如图 3左侧所示红点处)引发热失控,考虑电池4种不同SOC的影响(0、30%、50%、100%),研究热失控过程中温度、气态产物以及电池结构变化。
2 热失控实验结果分析
2.1 热失控行为及质量损失
温度数据的采集是通过K型热电偶完成的,其测量范围是0~700 ℃,采集的数据通过控制仪表进行记录分析。不同SOC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如图4所示。
在火焰灼烧下,不同SOC电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热失控。它们的热失控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最初,在极耳连接处会冒出少量烟雾或产生火苗;随着灼烧的持续,电池极耳所在的边以及两个侧边的外包装相继破裂,进而转变成喷射状火焰或者烟雾;最后,在活性物质完全反应或者燃烧箱内氧气耗尽后,火焰逐渐熄灭。
然而,不同SOC电池的热失控特征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而言,0%SOC电池热失控较为缓和,产生的烟雾较少,且电池残骸保持相对完整;30%SOC电池在热失控初期温度上升较慢,在外包装破裂后,热失控气态产物以烟雾状喷射,此时电解液和电极活性材料与空气接触产生大量热量,引发气体爆燃;而50%和100%SOC的电池由于热失控反应剧烈,电池温度迅速上升,致使电池直接发生剧烈火焰喷射,其中100%SOC的电池由于热失控反应过于剧烈,导致喷射物中还包含大量伴随火星的固态物质。
以点燃测试箱为时间原点(图4),随着SOC的升高,各电池起火的时间从38 s缩短至28 s,从起火到爆燃之间的间隔也逐渐从26 s降低至2 s,而30%SOC以上的电池火焰喷射直至熄灭均能持续53~68 s,这说明一旦发生单体电池热失控,就极易导致整个电池系统中电池的连锁热失控反应,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在热失控后,分别收集电池残骸及喷射的固体残渣并进行称量,通过统计得到不同SOC电池热失控前后的质量损失关系图(图5)。结合热失控行为可以发现,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发生的质量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电池外包装或连接材料等的燃烧热解,这对于所有电池都是同样的;二是电极材料在热失控过程中发生反应,生成热失控气态产物,这个过程随着SOC的升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剧烈;三是电池材料在热失控过程中的固液泄漏,例如电解液泄漏、固体物质喷溅等。对于第一种损失过程,所有电池均有轻微损失,对于后两种损失过程则是互相约束的关系。对于不同SOC的软包NCM电池,在低SOC区间,由于热失控反应的激增,第二个过程占主导地位,导致热失控产物的种类和数量迅速上升,超过一定SOC后,第三个过程权重增加,导致产物的量的上升趋势减缓,甚至有可能下降。
2.2 热失控温度及小分子产物
通过热电偶和气体传感器实时监测试验箱内电池上表面以及灼烧点正上方的温度和CO、HF气体浓度(图6)。除了0%SOC电池以外,所有电池上表面均在灼烧后的100 s内达到最高温度,且随着SOC的升高,各电池起始升温的时间和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如图6(a)~(c)所示。受到火焰的影响,电池前端的温度比较统一,而受到热失控行为的影响,电池中部和末端的最高温度随着SOC的增加而下降如表2所示。原因是高SOC时,热失控反应过于剧烈,导致部分活性物质尚未发生完全热失控就被抛洒到电池外部,致使原本可以发生的热失控反应未能发生,部分能量未得到释放。
表 2 不同SOC电池火焰触发热失控实验数据
同时通过传感器对HF和CO释放量实时监测结果[图6(d)]可以发现,只有在低SOC的气态产物中检测到HF,原因是在高温下,电解质溶液发生的反应更加复杂,F较多地参与形成C—F化合物。同时虽然在电池热失控后数秒内就能在测试箱内检测到CO的存在,但此时依旧以火焰危害为主要危险源,由于火焰的存在,导致CO可能被氧化为CO2,而当火焰熄灭后的200~400 sCO浓度迅速提升至1000 ppm以上,这一浓度已可严重威胁人员安全,且在相对密闭空间内,CO的浓度可持续1500~1800 s。
2.3 电池SOC对热失控产物的影响
通过集气袋采集电池热失控后气态产物,通入Hapsite进行分析,得到热失控后气态产物的组成与演变规律。不同SOC NCM电池热失控产物的气相色谱图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观察到各SOC电池的热失控产物的保留时间均较短,根据各电池的热失控行为分析,可能由于各SOC电池均发生剧烈燃烧,导致产物中大分子被反应生成小分子产物。
结合热失控气态产物数据库和改进去卷积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不同SOC NCM电池的热失控产物如表3和表4所示,表中IS#1和IS#2为Hapsite使用的两种内标气体,分别为1,3,5-三(三氟甲基)-苯和溴五氟苯。从表中可以发现随着SOC的增加,各电池热失控后产物种类随之增多,且高毒性毒物种类也逐渐增多。
表 3 不同SOC热失控产物中毒性物种统计
注:标记“×”表示该物质未在此SOC电池的热失控产物中检出。
表 4 不同SOC电池热失控产物明细
注:标记“—”表示该物质无毒性或毒性数据未知。
考虑不同SOC电池热失控的具体产物,如表 4所示。由于0%SOC电池未发生明显热失控,过程中没有产生明显火焰,因此气态产物中含有大量气化的电解质溶液碳酸甲乙酯以及较多的氟代苯。随着SOC的升高,热失控过程中均发生剧烈燃烧,产物中碳酸甲乙酯的浓度急剧下降,同时会产生较多的苯和二氧化碳。而且随着热失控反应剧烈程度的增大,产生的低碳数化合物种类增多,其中较易产生丙烯醛、丙烯腈等高毒性产物。
3 结构变化分析
3.1 正极
图8是电池热失控前后正极材料的SEM表征图,同时对各正极材料表面进行了EDS分析,其结果列于图9中。从图8(a)中可以看到正极材料结构完整,清晰,颗粒比较饱满,0%SOC[图(8b)]和30%SOC[图(8c)]电池因热失控过程比较缓和,正极材料的破坏不太严重,还能观察到较完整球状结构和表面颗粒,50%SOC[图(8d)]和100%SOC[图(8e)]电池在剧烈热失控后,表面结构已完全被熔融破坏,说明正极材料在热失控过程中参与到反应中。
图8 正极材料的SEM表征图(a) (f) 30%SOC热失控前;(b) (g) 0%SOC热失控后;(c) (h) 30%SOC热失控后;(d) (i)50%SOC热失控后;(e) (j)100%SOC热失控后
图9 不同SOC电池热失控前后正极材料EDS分析:(a) 新鲜电池30%SOC;(b) 0%SOC电池热失控后;(c) 30%SOC电池热失控后;(d) 50%SOC电池热失控后;(e) 100%SOC电池热失控后;(f) 表面元素含量
同时根据EDS的结果分析,在低荷电状态下正极表面的Ni、Co、Mn元素的比例在热失控前后变化不大,而在高荷电状态下,Ni的比例有明显降低,这是因为高Ni正极材料稳定性较差,随着SOC的升高,其更容易被氧化释放更多热量。而在热失控过程中,正极材料整体原子占比有所减少,其可能的反应路径有两条,一是参与到正极与其他电池材料发生反应,二是随着喷射物从正极材料中脱出。
进一步对正极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谱(XRD)表征,结果如图10所示。在新鲜的30%SOC正极材料中可以观察到三元材料一系列的特征峰,包括(003)(104)(101)等,0%SOC电池热失控后的正极材料的XRD谱图几乎没有变化,仅有部分峰位置发生了偏移,这可能是由于放电过程中Li+的脱出导致晶格尺寸发生一定变化,而在热失控过程中电池正极材料并没有发生剧烈改变。30%SOC电池热失控后正极材料发生了较大变化,XRD谱图中已观察不到三元材料的特征峰,在2θ=44.5°、51.8°和76.4°能观察到Ni金属的特征峰(111)(200)和(220)(PDF#87-0712),同时在2θ=37.2°、43.3°和62.9°处能观察到NiO等金属氧化物的特征峰(111)(200)和(220)(PDF#78-0429)。50%SOC电池热失控后依然能在正极材料中发现Ni金属和其氧化物的特征峰,不同的是NiO的空间结构由Fm-3m转变为R-3m(PDF#89-3080)。100%SOC电池热失控后正极材料的XRD谱图中,2θ=38.4°和78.0°处能观察到Al的特征峰(111)和(311)(PDF#89-2837),说明随着荷电状态的升高,热失控反应的温度也进一步上升。同时还能够观察到Co的特征峰(PDF#89-7093),在其影响下,使得Ni的晶格常数增大。在2θ=26.4°还能观察到石墨的特征峰(002)(PDF#41-1487),说明随着热失控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加,部分负极材料进入正极发生了反应。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不同SOC电池热失控前后的正极材料进行了组成成分分析,如图11所示。其中图11(a)为30%SOC的新鲜电池热失控前正极材料的C1s分峰结果,可知在热失控前正极表面的C存在C—C、C—O、C=O和—CO3及其他碳化物形态,其中C—C主要以导电炭黑、烷基基团构成,C—O和C=O主要由正极电解质界面(CEI)膜中的酯链或醚链等结构贡献。随着SOC的变化,CEI膜的成分也逐渐改变,同时在热失控的过程中,CEI在高温下分解,最终主要以—CO3的形式存在。同时随着电解质的分解,电极表面的含F物种逐渐增多。在高SOC状态下,由于热失控反应剧烈,出现金属碳化物的特征峰,同时正极表面的其他C元素也多以石墨化形式存在。
3.2 负极
图12是电池热失控前后负极材料的SEM表征图,同时对各负极材料表面进行了EDS分析,其结果如图13所示。从图12(a)中可以看到热失控前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层状结构,表面SEI膜完整清晰,0%SOC[图12(b)]和30%SOC[图12(c)]电池热失控过程比较缓和,负极材料还能保持较好的层状结构,同时表面附着有部分隔膜熔融物,SEI膜有少量分解,50%SOC[图12(d)]和100%SOC[图12(e)]电池在剧烈热失控后,层状结构被完全破坏,说明负极材料在热失控过程中发生剧烈反应。
图12 负极材料的SEM表征图:(a) (f) 30%SOC热失控前;(b) (g) 0%SOC热失控后;(c) (h) 30%SOC热失控后;(d) (i) 50%SOC热失控后;(e) (j) 100%SOC热失控后
图13 不同SOC电池热失控前后负极材料EDS分析:(a) 新鲜电池30%SOC;(b) 0%SOC电池热失控后;(c) 30%SOC电池热失控后;(d) 50%SOC电池热失控后;(e) 100%SOC电池热失控后;(f) 表面元素含量
同时根据EDS的结果分析,热失控前的样品、0%SOC和30%SOC热失控后的样品,表面元素变化不大,50%SOC和100%SOC电池表面能够观察到少量的Ni、Co、Mn元素,说明在热失控过程中随着热失控程度的增强,部分正极材料也进入负极,与负极负表面发生剧烈反应,同时在负极表面还能观察到Al元素的存在,说明反应的高温已使隔膜融化、正极铝箔熔融进入到负极。
进一步对负极材料进行XRD表征,结果如图 14所示。新鲜的30%SOC电池负极材料的XRD谱图中可以观察到Cu(PDF#99-0034)和石墨(PDF#75-2078)的特征峰,与正极材料一样,由于0%SOC电池热失控轻微,其后的XRD谱图基本没有变化。30%SOC电池热失控后负极材料的XRD谱图除了Cu和石墨的特征峰外,在2θ=36.5°处可观察到CoO的特征峰(111)(PDF#75-0393)、在38.8°处可观察到MnO2的特征峰(040)。50%SOC电池热失控后Cu和石墨的晶格常数都有所减小,这可能是随着热失控反应剧烈程度的增大,热失控温度升高所导致的。100%SOC电池热失控后的XRD谱图,在2θ=43.5°、50.8°和74.4°还可以观察到金属碳化物的特征峰(111)(200)和(220),在2θ=38.5°、44.5°、44.9°和45.1°附近可以观察到Al、Co、Mn、Ni等金属的特征峰,在2θ=32.0°处可以观察到铝氧化物的特征峰(220),这些特征峰的存在均说明在热失控反应的过程中正极材料也通过破损的隔膜进入电池负极,发生剧烈热失控反应。
通过XPS对热失控前后负极材料表面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5所示。根据分峰结果表明负极材料表面C元素主要以C—C、C=O、—CO3和石墨化结果存在,其中主要集中在固体电解质膜(SEI)和负极石墨材料中。随着SOC的升高,SEI中的烷基碳酸锂逐渐转变为碳氧基锂,使得C—O的含量逐渐升高,同时随热失控的剧烈程度上升,SEI分解加剧,最终负极表面的C元素也多以—CO3和石墨化结构存在。与正极材料一样,50%SOC和100%SOC电池热失控后的负极表面,由于高温与剧烈燃烧,残留有部分金属碳化物。
3.3 隔膜
图16所示为热失控前后隔膜的SEM表征图片。图16(a)为30%SOC电池热失控前的隔膜,图中可以观察到隔膜的结构完整,边缘清晰,孔隙致密。图16(c)为0%SOC电池热失控后的隔膜,其上的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孔隙消失,内部发生部分熔融,同时从图16(d)中可以发现隔膜的宏观结构也有所变化,因受热发生膨胀而产生纵向挤压。图16(e)和图16(g)可以发现,随着荷电状态的进一步上升,电池热失控愈发剧烈,隔膜表面颗粒也开始溶解,其中以50%SOC的情况更为显著,其中部分表面颗粒已经融为一体。100%SOC的电池在热失控的过程中燃烧更为猛烈,已无法找到完整的隔膜碎片,只能从正负极材料表面附着物中进行寻找,同时图16(i)中也可以发现,隔膜已完全溶解,表面颗粒及结构已遭到彻底的破坏。
图16 不同隔膜的SEM表征图:(a) (f) 热失控前;(b) (g) 0%SOC热失控后;(c) (h) 30%SOC热失控后;(d) (i) 50%SOC热失控后;(e) (j) 100%SOC热失控后
进一步对隔膜的表面情况进行了XRD表征,结果如图17所示。在新鲜电池热失控前的XRD谱图中,2θ=21.6°和24.1°处能观察到隔膜材料聚乙烯的特征峰(110)和(200),同时在2θ=25.6°、35.2°、43.3°、52.6°和57.6°处可以观察到成膜添加剂Al2O3的特征峰(110)(211)(210)(220)和(321),说明此时隔膜的结构完整。0%SOC电池热失控后,隔膜表面聚乙烯的特征峰减弱,30%SOC电池热失控后已观察不到聚乙烯的特征峰,而当超过50%SOC后,左侧的大包峰彻底消失,说明随着SOC的增加,热失控过程中隔膜结构破损愈加严重直至彻底解体,在50%SOC和100%SOC电池热失控后残骸中已无法有效分辨出隔膜残渣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时随着SOC的升高,热失控过程中Al2O3从隔膜中脱落的程度也愈大,其峰强度也愈小,在50%SOC电池热失控后的隔膜中还可以观察到石墨的特征峰(002),Ni/Co/Mn等金属的特征峰(210)(111)(200)(220)以及NiO等金属氧化物的特征峰(101)(110),说明此时热失控过程中,正负极已充分接触,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热量。当SOC超过100%,热失控后仅能观察到少量的石墨以及Ni/Co/Mn等金属的特征峰,说明此时电池结构已被完全破坏。
4 结论
本工作通过自主搭建的火焰触发热失控测试平台,对NCM锂离子电池火焰触发热失控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收集温度、气态产物等相关参数,研究其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中发挥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
(1)随着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的增加,存在一个荷电状态的安全临界点,荷电状态低于30%的电池不易发生热失控,或在极端条件下发生的热失控反应非常轻微,难以对周围环境或人员造成伤害。荷电状态高于30%的电池,随着荷电状态的升高,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现象愈来愈显著,包括但不限于烟气喷发、剧烈燃烧等现象,热失控起始温度和最高温度也明显上升,因此在储运过程中对荷电状态的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过程中,无论荷电状态的高低,均会有大量挥发性气体产物生成,低荷电状态下因热失控反应不明显,产物气体以挥发的电解液为主要成分,随着荷电状态的升高,电池内部热失控反应加剧,导致产物的种类明显增加,标志着电池内部各重要部分之间的反应非常复杂,同时生成的气态产物中具有毒性的物种数目和浓度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CO的浓度在热失控后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升高到数千ppm,并可维持1800 s左右,若处于密闭或小型空间内,且无法及时进行通风换气,有可能对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
(3)通过热失控前后锂离子电池的结构衰变分析,低SOC的电池热失控程度轻微,热失控前后结构保持相对完好。随着SOC的升高,电池结构逐渐发生破损,尤其是在隔膜处,导致正负极相互接触引发更加严重的热失控反应,加重电池热失控的剧烈程度。
第一作者:周添(1988—),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防护、电化学、新能源与能源安全
通讯作者:孙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能源、先进材料、能源安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时间回到2022年初,280Ah打破了储能电池市场的沉寂,一度供不应求。在这种背景下,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将目光转向储能行业;同时,储能电池赛道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仅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已达26个,投资额合计超过3000亿元。现如今潮水退去,储能行业加速迭代、从同质化竞争转向价值竞争的关
7月的浙江热浪袭人,电网负荷曲线持续攀升。7月4日,浙江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2173万千瓦,冲破1.2亿千瓦大关的时间较去年提前了整整15天,杭州、绍兴等地电网负荷更是刷新历史纪录。据浙江省能源局预测,今夏浙江午峰和晚峰最高负荷将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1.17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力保供面临“用
美国《大而美法案》(简称OBBBA)已于当地时间7月4日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国能源政策发生重大转向,这或将引发一场新能源行业的“地震”。据了解,该法案的核心内容在于,提前终止此前拜登政府《通胀削减法案》(IRA)下的部分关键清洁能源补贴,并大幅收紧对“受关注外国实体”(简称FEOC)的限制。业内
SKOn将以北美储能系统市场为目标,加速其磷酸铁锂电池业务,努力建立一个可靠的供应链来支持其最新的合资企业。7约15日,SKOn宣布,公司近日与L&F就向北美市场供应LFP阴极材料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SKOn看来,与总部位于韩国的主要电池材料制造商L&F合作,积极应对美国对LFP电池不断增长的需求,旨在加
7月14日,“焕新启航、科创引领,打造央企一流电池产业平台”行动大会在天津市中汽新能公司召开。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天津市副市长翟立新,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肖宗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中国一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7月14日,灵丘县晔晟储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发布灵丘县200MW/400MWh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EPC总承包(1标段)招标公告。项目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落水河乡大涧村区域,项目占地68亩。建设220kV升压站、综合控制楼、35kV配电室、电缆沟、厂区道路、220kV送出线路工程,储能电池、变压器、变流器、配电柜、G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4日,广东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展2026年省级制造业当家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方向项目入库,提到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领域具备较大竞争优势的储能电池及相关材料、设备、系统,具体包括:一是储能型锂离子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讯:7月14日,扬中市新坝镇西南片区用户侧储能建设项目招标公告发布。项目资金来源为国有资金28686.55万元,折合单价约1.02元/Wh,招标人为江苏绿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扬中市微电网资产管理中心全资持股。项目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在企业闲置场地建设140MW/280MWh交流侧储能电站,
埃克森10GWh储能电池项目由深圳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化学储能业务,为全球厂商提供集中式储能和分布式储能两大储能解决方案,已实现大方形、大圆柱磷酸铁锂电芯和钠离子电芯三大产品线的全面突破,拥有各项授权专利47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46项、外观专利1项,先后被认定
7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情况。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2个百分点。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增长12.7%。随着“两重”“两新”等政策持续发力,二季度
7月13日,湖北能源齐岳山风电场一期改造项目24MW/48MWh配套电化学储能系统设备采购招标公告发布,项目业主为湖北能源集团齐岳山风电有限公司,招标人为三峡物资招标管理有限公司。本项目厂址位于位于湖北省利川市南坪乡齐岳山风电场升压站,本项目不划分标段,招标范围为湖北能源齐岳山风电场一期改造
7月14日,甘肃发改委员发布甘肃省关于建立发电侧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指出,本机制适用于不同类型机组,考虑到风电、光伏在用电高峰时段提供可靠电力供应的能力有限,抽水蓄能电站尚处于建设初期,实施范围暂包括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电网侧新型储能,均不含直流配套电源。容量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4日,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于2023年7月13日同意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意向书》,计划投资人民币约50亿元,在武汉市青山区建设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鉴于《投
近日,澳大利亚两项大型电池储能项目正式提交至《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审批,总储能规模达5.2GWh。两个项目分别由X-Elio与BIDEnergy主导开发,均位于新南威尔士州,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当地可再生能源电网的稳定性。300兆瓦/1200兆瓦时Canyonleigh电池储能项目该项目由西班牙可持续能源开发商X-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4日,广东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展2026年省级制造业当家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方向项目入库,提到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领域具备较大竞争优势的储能电池及相关材料、设备、系统,具体包括:一是储能型锂离子电池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4日,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甘肃省关于建立发电侧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文件明确,本机制适用于不同类型机组,考虑到风电、光伏在用电高峰时段提供可靠电力供应的能力有限,抽水蓄能电站尚处于建设初期,实施范围暂包括合规在运的
7月13日,湖北能源齐岳山风电场一期改造项目24MW/48MWh配套电化学储能系统设备采购招标公告发布,项目业主为湖北能源集团齐岳山风电有限公司,招标人为三峡物资招标管理有限公司。本项目厂址位于位于湖北省利川市南坪乡齐岳山风电场升压站,本项目不划分标段,招标范围为湖北能源齐岳山风电场一期改造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包括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纺织产品、房间空调器、计算机、小功率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17种产品。该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从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包括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纺织产品、房间空调器、计算机、小功率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17种产品。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工业和信
近年来,越南凭借其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目标和快速增长的经济,正迅速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根据最新的《第八版国家电力发展规划》(PDP8),越南设定了极具雄心的目标。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28%。为此,越南工贸部于2025年4月10日发布了关键的第
北极星储能网讯: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四川省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清单(2025年度)》,包括27个项目,规模合计3022.5MW/8240MWh。其中,从储能技术上看,清单涵盖压缩空气、固态电池、超级电容、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从申报单位上看,共有16家国有控股公司,包括华能、大唐、
北极星储能网讯:连云港海事局印发《散杂货船舶载运锂电池储能系统操作指南》,本指南适用于连云港海事局辖区散杂货船舶载运锂电池储能系统。电气性能测试中要求检测电池组的电量,建议剩余电量在20%-50%。锂电池储能系统应具备条件包括,锂电池储能系统要求产品中的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应符合联合国《
SKOn将以北美储能系统市场为目标,加速其磷酸铁锂电池业务,努力建立一个可靠的供应链来支持其最新的合资企业。7约15日,SKOn宣布,公司近日与L&F就向北美市场供应LFP阴极材料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SKOn看来,与总部位于韩国的主要电池材料制造商L&F合作,积极应对美国对LFP电池不断增长的需求,旨在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0日,科力远披露,公司目前已取得储能项目建设所需批准备案、即将投建的有河北省合计400MW/1000MWh规模、山东省合计400MW/800MW规模、内蒙古合300MW/1200MWh规模、广东100MW/200MWh规模的8个独立储能及共享储能项目。预计将于今年3-4季度逐步释放。另有各类型储能应用场景储备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0日,恩捷股份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265.00万元-10,735.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320.00万元-10,790.00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9元/股-0.11元/股,整体业绩预计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8日,璞泰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业务布局情况。在半固态电解质膜方面,半固态电池生产仍需要采用湿法+涂覆的工艺,但工艺参数要求和技术难度更高,公司已有相应的技术和产能储备。公司产品在340Wh/kg高硅碳体系、400Wh/kg锂金属体系中,Ah级别电芯1C充电倍率循环已达到约500周
我国固态电池再获里程碑式进展。近日,由奇瑞参股的安徽安瓦新能源宣布,其自主研发的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至此,我国目前的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有望增至7条,并且超过30条固态电池中试线几乎齐头并进。这些项目的推进,一方面标志着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已预
作者:刘德帅1朱慧琴1孙睿浩1李蒙2巩文豪2李晓辉2钱伟伟2,3单位:1.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储能材料与过程重点实验室2.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氢能储能中心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本文:刘德帅,朱慧琴,孙睿浩,等.双添加剂协同提升钠离子电池循环稳
2025年6月30日,蜂巢能源与泰国万浦集团合资建设的泰国春武里SVOLT泰国工厂迎来第10000套EV电池包下线。蜂巢能源泰国基地总经理陈磊、副总经理张建欣,万浦集团子公司BanpuNEXTCEOSmittiponSrethapramote、高级副总裁Suwit作为合资方代表,长城东盟副总裁李光宇作为客户方代表,莅临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里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30日,据恩捷股份消息,为加速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规模化量产进程,完善固态电池核心材料战略布局,恩捷股份旗下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玉溪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玉溪恩捷前沿”)日前在云南玉溪正式成立。恩捷股份表示,玉溪恩捷前沿将
6月30日,硅宝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硅碳负极材料主要用于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制备,可以应用于液态、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公司将积极拓展市场,加大销售,满足客户及市场需求。
近日,蓬溪生态环境局对四川省盈达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年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技改项目进行环评公示。项目位于四川蓬溪经济开发区,投资3000万元在现有厂区内进行技术改造,最终形成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前驱体的生产能力。资料显示,四川省盈达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
2025年6月19日,欧洲议会在法国斯特拉斯堡通过《清洁工业协议决议》及《电网自主倡议报告》,旨在推动欧盟工业脱碳进程并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清洁工业协议决议》核心内容该决议聚焦工业部门的绿色转型,提出以下措施:能源成本降低:通过《可负担能源行动计划》推广清洁能源,目标到2030年将欧盟能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