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过去一年,包括硅氧、传统研磨硅碳、新型多孔硅碳等在内的硅基负极,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消费电子端渗透率有所提升,动力电池端示范项目相继落地,产业链上下游也积极扩产。然而,在需求释放、性能突破与产能爬坡的多重推动下,行业仍面临着诸多掣肘与现实考验,有待进一步厘清其背后的驱动逻辑。
与连续数年的市场预期相比,硅基负极规模化应用始终未能实现突破。这也值得业界对其发展路径提出更深层次追问:究竟是下游需求的释放推动上游产能的全面放量,还是必须依赖技术突破与成本下探,才能真正撬动下游更大规模的应用?
追问一:需求终端真的准备好了吗?
表面上看,硅基负极的市场需求已全面铺开。
在消费电子领域,华为、小米、vivo、OPPO、荣耀等主流手机品牌均宣布在部分新机型中搭载硅基负极,且呈现出从旗舰向中低端(2000元以下)渗透的趋势。
叠加AI手机驱动的新一轮换机需求,市场预计至2027年底内置AI功能的智能手机出货规模将超过5亿。内置大模型对电池续航提出更高要求,有望进一步带动硅基负极出货增长。
其他小电池市场同样存在刚性需求。以电动工具为例,其对硅基负极的需求随电池容量升高而递增,2500-2600mAh的高倍率小圆柱电池已开始应用硅基负极,而3000-3500mAh的产品则更为依赖。
亿纬锂能、比克电池等企业在掺硅高比能小圆柱电池应用方面表现活跃。亿纬锂能将硅基负极应用于其21700高容量产品,已实现287Wh/kg能量密度。
比克动力则采取双线策略:一是高性能路线,采用高镍正极搭配高首效硅负极,以实现280-330Wh/kg能量密度;二是低成本路线,以磷酸铁锂或钠离子电池等多元化体系为主。
大动力领域则呈现出更复杂的图景。
在大圆柱电池方面,国轩高科于2024年新发布的星晨大圆柱采用自研第二代硅碳材料,已能够实现1800mAh/g克容量、92%首效。
在固态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从麒麟超充电池到凝聚态电池均采用硅基负极;孚能科技则明确,在全固态未完全实现时,提升能量密度的有效方式便是采用负极掺硅。公司已规划六代硅碳负极迭代,当前第五代可将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50-380Wh/kg。
同时,多家车企已与硅基负极企业建立紧密联系。2024年,兰溪致德在D轮融资中引入上汽旗下金石资本的投资。海外市场,Group 14则已与保时捷等车企建立股权及供货关系,进一步印证了新能源汽车终端对于硅碳负极的应用需求。
不过,需求的真实状态与表象存在差异:
一是掺硅比例受限。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消费电子产品中硅基负极的实际掺硅比例仍然较低,通常在5%以下,即使是较为成熟的应用也仅达到8%左右,导致硅基负极在整体负极市场的渗透率仍处于个位数。动力电池的掺混比例可能达到10%,但对应技术仍未成熟。
二是需求错位。动力电池市场对硅基负极的需求拐点尚未真正到来。虽然上汽智己、广汽埃安等车企相继发布搭载硅基负极动力电池的示范车型,但大规模订单和实际出货量方面的信息披露仍然有限。
此外,硅基负极的核心优势在于提升能量密度,而当前车企的关注重点更多集中在快充技术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应用场景的错位。
三是供给能力不足。调研显示,头部电池厂2024年的硅基负极需求量可达500吨级,而市场实际供给量不足100吨,主要原因是量产能力建设滞后。
那么,究竟哪个领域能驱动硅基负极突破“小而美”的瓶颈?
业内预期,海外4680大圆柱电池的量产将持续催化市场;国内近期主要依靠消费电子领域掺硅比例的提升,远期则需关注eVTOL、机器人等新兴市场,以及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发展的带动。
与此同时,新一代负极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硅基负极构成了潜在挑战。
近期纯硅负极的市场声量不断提高。如豪鹏科技在新年伊始便宣布了与欧洲某硅负极材料公司的合作,计划共同开发100%硅负极锂离子电池,并将其应用于北美一家头部智能穿戴企业的项目。
锂金属负极以其高达3860mAh/g的理论比容量,同样被视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关键技术方向之一。宁德时代、太蓝新能源、欣界能源等企业均发布了基于锂金属负极的全固态电池产品方案,SES、盟维科技等企业则专注于高性能锂金属电池的研发和应用,这些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超过400Wh/kg,远高于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
追问二: 硅基负极产能布局,跑步进场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需求端确定性存疑,也直接影响了硅基负极的产能建设。当前硅基负极相关产能规划宏大,但实际落地情况不尽如人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业内多个已公开的万吨级项目尚未落地。例如,贝特瑞的4万吨硅基负极项目虽已完成主体建设,但截至2024年中报仍在进行设备安装。
研发型初创企业中,兰溪致德一期500吨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已于2021年7月投产,但二期3000吨项目暂无公开信息更新。天目先导在许昌规划了6万吨产能,而其在建的常州6条产线项目原计划于2024年11月导入设备,目前投产情况不明。
不过,2024年下半年以来,两个千吨级项目的投产为行业带来了一线转机。9月,Group 14位于韩国的工厂实现了2000吨多孔硅碳产能的批量供货,可满足10GWh动力电池的生产需求。12月,四川长虹新材料年产1000吨的硅碳负极材料项目也正式投产。这两个项目的落地,或打破了国内实际产能停留在百吨级的局面。
传统负极龙头企业璞泰来也在加速布局。其子公司安徽紫宸规划投资22亿元,建设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产能,首批千吨级产能预计将于2025年初投产。这将是头部负极企业在硅基负极量产上的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下游正在形成一体化布局。杉杉科技已规划宁波4万吨硅基负极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覆盖原料加工、反应合成、中间品加工、表面改性到成品加工等完整工序。
中宁硅业新建的2500吨/年硅烷、多孔碳配套项目,将直接服务于公司新型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道氏技术、安徽邦德锐等企业则选择导电剂与硅基负极单体协同发展的路线。硅宝科技1000吨/年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则已配套专用粘合剂产能并完成基建工作。
辅材产能的配套也在加速进行。天奈科技计划于2025年实现百吨级单壁碳纳米管产能,并于2026年提升至500吨级。茵地乐在现有6万吨级锂电池专用粘结剂PAA产能的基础上,启动了20万吨的扩产计划。
新型导电剂、粘结剂能够有效改善硅材料的膨胀问题,配合专用电解液添加剂的开发,将共同支撑硅基负极走向更大规模的应用。
在下篇,高工锂电将继续追问,硅基负极技术路线之争还存在什么变数?新型硅碳成本难题如何突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作者:张文杰1任东生2吴宇1芮新宇2刘翔3冯旭宁2卢兰光2单位:1.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引用本文:张文杰,任东生,吴宇,等.基于Li10GeP12S2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6):2193-2199.DOI:10.19799/j.cnki.2095-
作者:刘佳辉卞伟翔李大伟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引用本文:刘佳辉,卞伟翔,李大伟.锂电池石墨复合电极力-电耦合性能原位测量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6):2240-2247.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1149本文亮点:1.使用石墨电极来进行原位测量实验设计与分析,开发原位测量手段对复合石墨电极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7日,德尔股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2017年董事长李毅先生在日本接触到固态电池项目,前瞻性的预判到了固态电池技术的巨大市场价值,并于2018年成立了日本德尔进行固态电池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公司固态电池的布局也是在顺应和拥抱汽车行业电动化的发展趋势,是公司
“反内卷”行动下,硅料价格应声上涨,自2025年6月底迎来反弹后,截至目前已连续上涨3周,本周均价更是重回4字头。其中,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4.0-4.9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周环比上涨12.4%。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4.0-4.5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10万元/吨,周环比上涨15.2%。数据来源
围堵升级。美国针对全球贸易的“大网”正在逐渐收拢。上周,特朗普政府向包括日、韩及东盟在内的14国发出信函,宣布自8月1日起大幅提升关税,并明确警告将打击“为逃避高额关税而转运的货物”。这一行动,让曾被视为规避关税“安全港”的东南亚,瞬间成为风暴眼。从华盛顿的视角来看,其行动的理据清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7日消息,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发布。原文如下: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发布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
作者:樊慧敏1彭浩鸿1孟辉1唐梦宏1易昊昊1丁静1刘金成1徐成善2冯旭宁2单位:1.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2.清华大学引用本文:樊慧敏,彭浩鸿,孟辉,等.储能电池模组膨胀力特性研究及仿真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6):2488-2497.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1210本文亮点:1.对模组全SOC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5日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开展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申报工作,启动第九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申报工作,申报企业的范围包括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生产企业,锂离子电池包括单体电池(电芯)和电池组(含电池模组和系统)。原文如下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5日,杉杉股份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表示,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00万元至24,0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4,242.55万元至22,242.55万元,同比增加810.41%至1265.61%;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4日,广东汕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开展2026年省级制造业当家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方向项目入库,提到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支持新型储能产业领域具备较大竞争优势的储能电池及相关材料、设备、系统,具体包括:一是储能型锂离子电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4日,深圳坪山区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坪山区落实“双碳”战略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企业建设新型电池及储能、充电设施、光伏、氢能、智能电网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中试生产线,对项目总投资额(不含土建)在500万元以上的,按设备投资额的1
7月18日,四川省射洪市人民政府与蓝固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年产1万吨电子专用材料及核心关键材料项目合作协议书。据悉,此次项目的成功签约,标志着射洪在未来固态电池产业涉及的三大关键材料(三元正极、金属锂负极、固态电解质)已全部完成布局,为下一步培育引进固态电池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弯道超车蓄
作者:张文杰1任东生2吴宇1芮新宇2刘翔3冯旭宁2卢兰光2单位:1.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引用本文:张文杰,任东生,吴宇,等.基于Li10GeP12S2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6):2193-2199.DOI:10.19799/j.cnki.2095-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6日消息,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清陶能源固态电池专用材料项目,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总投资70亿元,计划建设年产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GWh固态电池及储能系统,以及配套的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项目一期占地面积315亩,2026年一期将全部建成投产,建成
7月16-20日,以“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为主题,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盛大召开。75个国家和地区651家企业和机构参展,集中展示各链条上中下游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亨通携电力、通信、新材料领域全链路产品矩阵精彩亮相本次展会。在电力领域,亨通此次
作者:刘佳辉卞伟翔李大伟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引用本文:刘佳辉,卞伟翔,李大伟.锂电池石墨复合电极力-电耦合性能原位测量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6):2240-2247.DOI:10.19799/j.cnki.2095-4239.2024.1149本文亮点:1.使用石墨电极来进行原位测量实验设计与分析,开发原位测量手段对复合石墨电极
磷酸铁锂材料“大化工”特点凸显。近期,钛白粉行业因房地产等终端需求疲软导致开工率持续下滑,其副产品硫酸亚铁供应同步紧缩,推动价格快速上行。这一看似来自化工领域的边际变化,却正传导至电池材料领域,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带来原料成本结构的冲击。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6月钛白粉行业开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7日消息,近日,通用汽车与电池回收企业RedwoodMaterials达成合作,将为其提供新旧动力电池,后者则将这些电池重新用于储能系统。此前,通用汽车的动力电池已成功应用于Redwood位于内华达州斯帕克斯总部的12MW/63MWh微电网项目中,为附近拥有2000个GPU的数据中心供电。今年6月,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5日,龙蟠科技公告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亏,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43.02万元至-9,830.03万元,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032.25万元至-16,128.31万元。本期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有主营业务影响当前新能源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6日晚间,天赐材料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江天赐”)于7月15日与楚能新能源旗下三家公司——武汉楚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孝感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及宜昌楚能新能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统称“楚能新能源”)签署《生产材料采购合作协议
磷酸铁锂赛道,韩系电池三巨头“攻势渐起”!起点锂电注意到,继LG新能源、三星SDI后,SKOn也公布了其在磷酸铁锂电池端的最新布局,剑指北美储能系统市场。01、下订磷酸铁锂,是蹭热度还是布局提速?眼看LG新能源、三星SDI频频发力磷酸铁锂,SKOn终于按耐不住,一纸合作下定磷酸铁锂材料。7月15日消息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7日消息,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发布。原文如下:我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发布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
7月18日,四川省射洪市人民政府与蓝固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年产1万吨电子专用材料及核心关键材料项目合作协议书。据悉,此次项目的成功签约,标志着射洪在未来固态电池产业涉及的三大关键材料(三元正极、金属锂负极、固态电解质)已全部完成布局,为下一步培育引进固态电池产业项目,实现产业弯道超车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藏格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藏格钾肥”)于2025年7月16日收到海西州自然资源局、海西州盐湖管理局下发的《关于责令立即停止锂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履行企业主体责任,立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5日,杉杉股份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表示,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00万元至24,000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增加14,242.55万元至22,242.55万元,同比增加810.41%至1265.61%;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
SKOn将以北美储能系统市场为目标,加速其磷酸铁锂电池业务,努力建立一个可靠的供应链来支持其最新的合资企业。7月15日,SKOn宣布,公司近日与LF就向北美市场供应LFP阴极材料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SKOn看来,与总部位于韩国的主要电池材料制造商LF合作,积极应对美国对LFP电池不断增长的需求,旨在加强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0日,科力远披露,公司目前已取得储能项目建设所需批准备案、即将投建的有河北省合计400MW/1000MWh规模、山东省合计400MW/800MW规模、内蒙古合300MW/1200MWh规模、广东100MW/200MWh规模的8个独立储能及共享储能项目。预计将于今年3-4季度逐步释放。另有各类型储能应用场景储备项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0日,恩捷股份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表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265.00万元-10,735.00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320.00万元-10,790.00万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0.09元/股-0.11元/股,整体业绩预计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8日,璞泰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业务布局情况。在半固态电解质膜方面,半固态电池生产仍需要采用湿法+涂覆的工艺,但工艺参数要求和技术难度更高,公司已有相应的技术和产能储备。公司产品在340Wh/kg高硅碳体系、400Wh/kg锂金属体系中,Ah级别电芯1C充电倍率循环已达到约500周
我国固态电池再获里程碑式进展。近日,由奇瑞参股的安徽安瓦新能源宣布,其自主研发的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至此,我国目前的GWh级固态电池生产线有望增至7条,并且超过30条固态电池中试线几乎齐头并进。这些项目的推进,一方面标志着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已预
作者:刘德帅1朱慧琴1孙睿浩1李蒙2巩文豪2李晓辉2钱伟伟2,3单位:1.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南省储能材料与过程重点实验室2.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氢能储能中心3.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离子液体清洁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本文:刘德帅,朱慧琴,孙睿浩,等.双添加剂协同提升钠离子电池循环稳
2025年6月30日,蜂巢能源与泰国万浦集团合资建设的泰国春武里SVOLT泰国工厂迎来第10000套EV电池包下线。蜂巢能源泰国基地总经理陈磊、副总经理张建欣,万浦集团子公司BanpuNEXTCEOSmittiponSrethapramote、高级副总裁Suwit作为合资方代表,长城东盟副总裁李光宇作为客户方代表,莅临现场共同见证这一里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6月30日,据恩捷股份消息,为加速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规模化量产进程,完善固态电池核心材料战略布局,恩捷股份旗下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玉溪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玉溪恩捷前沿”)日前在云南玉溪正式成立。恩捷股份表示,玉溪恩捷前沿将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