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评论正文

国网工研院:以科技创新提升线路抗冰防舞能力

2025-02-11 08:12来源:国家电网杂志作者:李军辉 姬昆鹏 赵彬 刘畅关键词:输电线路覆冰国网工研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输电线路覆冰舞动是国内外电网面临的共同难题。截至2023年年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运营的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里程已超过122万千米,线路走廊南北跨度大,沿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变,覆冰区域广阔、覆冰类型多样。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频繁发生,覆冰区域不断迁移扩大,发生大范围冰灾和线路舞动的可能性不断增加。2023年冬季至今年春季,我国连续遭受5轮雨雪冰冻灾害,引起的大范围覆冰舞动故障严重影响我国电网安全。利用创新性科技手段预测、监测、研判、处置输电线路覆冰舞动灾害,是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基础理论突破提升防除冰动态仿真能力

脱冰跳跃是指当环境温度升高或风载变化时,导线或地线上的覆冰突然脱落,导致输电塔线耦联体系产生冲击载荷,进而引起线路大幅振动和跳跃的现象。脱冰跳跃是导致覆冰线路事故的一种重要诱因,也是线路设计和建设时必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开展输电塔线系统的脱冰动力响应研究,对保障输电线路的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网工研院在国际上首次定义并提出了“诱发脱冰机理”及其数值模拟方法,获国际大气结构物覆冰会议(IWAIS)特别报道。相关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等持续资助,攻克了真实条件下输电线路脱冰和除冰过程模拟难题,显著提高了以往输电线路脱冰跳跃动力响应的计算精度,为除冰装置设计和除冰策略优化提供了高效便捷工具。

超/特高压等电网骨干输电线路普遍采用多分裂导线。与单导线相比,多分裂导线更易受诱发脱冰效应影响,且由于受其特有的垂向脱冰与扭转脱冰的耦合、子导线不均匀覆冰、间隔棒布置方案等因素的联合影响,使其诱发脱冰效应,且脱冰后的动力响应也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独特的非线性时变特性。国网工研院提出了多分裂导线大尺寸脱冰跳跃试验和测试方法,搭建了单档150米八分裂特高压导线不均匀覆冰和脱冰全尺寸试验平台,试验研究了多分裂导线脱冰跳跃特性。同时,该院利用某500千伏连续3档真型线路,开展了连续档多分裂导线的脱冰试验,获取了塔线耦合动态响应特性,有效支撑基础理论研究。冰害监测处置技术破解自动除冰难题

在输电线路冰害监测方面,针对地理气象环境恶劣地区监测装置信号传输困难、供电可靠性不足的问题,国网工研院研发了分立式分布式高效融合的多参量、高精度、点线共测光纤传感系统。该系统利用线路自身的地线复合光缆(OPGW)中的光纤实现对整条线路的状态监测,建立了光纤传感监测参量与线路本体状态及环境参量的映射关系,为输电线路覆冰广域高精度监测提供了技术保障。其中,安装于500千伏强明/强州线的输电线路光纤监测系统成功监测到了今年2月雨雪冰冻过程和强明线OPGW覆冰过载断线故障,为线路运维和故障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输电线路除冰技术方面,虽然以往已经尝试过人工敲击除冰、空包弹振动除冰、无人机携带绝缘棒冲击除冰和机器人除冰等技术方案,但是以上除冰方法均需要人员到达现场。当遇到严重覆冰难以抵达除冰塔位,或者对于新疆、青海、西藏等冬季存在大面积封山区域,人员无法进入的情况时,上述除冰方法均难以发挥作用。此外,目前的除冰装置对于雨凇、雾凇、混合凇等不同类型覆冰的物理特性和除冰机理的研究尚比较匮乏,除冰装置参数设计的理论依据不足。针对上述问题,国网工研院通过研究不同类型覆冰的力学特性和断裂准则,基于提出的诱发脱冰模拟方法,研发了新型机械除冰技术。该技术无需人员干预,能够在大范围、长时间的雨雪冰冻恶劣环境下长期驻线,自行俘获能量,并对输电线路覆冰增长情况进行监控,实现对输电线覆冰全自动、高效、安全去除,保障极端条件下的线路运行安全。新型防舞装置提升舞动灾害应对技术水平

国网工研院研制的零频防舞器区别于双摆防舞器、相间间隔棒、线夹回转式间隔棒等传统防舞器,属于具有较好刚度、阻尼特性的动力谐振设备。该设备依靠立方刚度和阻尼特性,可以最大程度消耗覆冰导线自激振动的能量。

该设备采用了“刚柔并济”结构设计思路,防舞效果更有保障。该设备充分借鉴和吸纳现有防舞设计案例和运维经验,在传统防舞装置基础上,进一步升级创新。设备既具有相间间隔棒的柔性结构特点,可大幅度增强导线的阻尼特性,又保留了双摆防舞器机械强度高、可靠性好的优势,保证线路本体结构在剧烈舞动或长期微风振动过程中,不出现结构性损伤。同时,该设备有效降低导线舞动时扭转和垂向振动的耦合度,提升起舞风速阈值,最大程度消耗舞动能量,提升线路防舞、抗舞能力。

该设备线性刚度接近零,谐振频率范围大,复杂工况适应性较强。受大风、偏心覆冰多重组合工况的影响,导线舞动频率可在0.1~5赫兹区间内来回变化,但传统减振装置仅具有1~2个谐振频率点,难以应对复杂舞动工况。该设备则凭借“非线性能量槽”技术优势,使自身线性刚度和频率无限接近于零,在各种复杂工况下的舞动频率点均可产生较好的谐振耗能效果。

该设备重量较轻,防电晕特性较好。相比同型号导线的双摆防舞器,该设备零频防舞器重量可降低约10%,有效降低导线运行荷载。由于采用大半径球壳体结构形式,该设备在提升起舞风速阈值、降低相间闪络风险和避免多自由度频率耦合基础上,进一步有效避免部分传统防舞器出现的电晕异常、噪声超标以及连接金具易损伤等故障现象,尤其适合于现阶段特高压线路部分区段的迫切防舞需求。


原标题:以科技创新提升线路抗冰防舞能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输电线路查看更多>覆冰查看更多>国网工研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