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1 实验系统与方法
1.1 实验研究对象
以容量为100 Ah的软包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采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活性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电池规格参数如表1所示。本次实验采用Neware电池测试系统,将电池以0.3C恒流放电至2.5 V,再以0.3C分别充电至40%、60%、80%、100%SOC,随后恒压至0.05C以下。
表1 电池参数表
1.2 电池热失控实验
采用图1(a)所示方法对电池进行制样,在电池一侧的大面贴附加热膜(120 V,480 W,江西硕豪电热)模拟外部热源触发电池热失控的场景。在电池另一侧大面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分别布置了直径为1 mm的K型热电偶,分别命名为T1、T2、T3,用于精确测量电池表面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此外,在电池的极耳处布置了电压线,用于实时监测电池电压的变化。
在图1(b)所示的实验平台上开展实验。该平台集成了多路数据记录仪(LR8431CN,日置(上海)测量技术有限公司)、直流电源(SSN-15005DS,东莞市不凡电子有限公司)、摄像机、通风机以及计算机。将电池样品放置于实验平台上,将电压线和热电偶与多路数据记录仪连接,数据记录仪的采样间隔设定为1 s。实验过程中,数据实时传输至计算机。加热片与直流电源相连,整个过热过程由摄像机全程记录。实验中,通风机持续运行,用于排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烟气,确保实验安全。当电池触发热失控后,立即关闭直流电源,以避免进一步的热能量输入。实验结束后,分别用电子天平测量电池质量损失,用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METROTOM 1500,德国ZEISS公司)拍摄电池内部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U 8220,日本日立集团)观察正负极片材料形貌。
1.3 气体采集实验
本研究在自制的模组外壳中进行了电池热失控气体收集实验,如图2所示。实验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分别对40%、60%、80%、100%SOC的100 Ah LFP软包电池进行加热,电池触发热失控后关闭直流源。当电池热失控并产生大量气体时,迅速打开模组外壳上的排气口,使用抽气泵(AD1.5DC4,缘循智能科技)将产生的气体引导至预先准备的气体收集袋中,收集到的气体随后通过气相色谱仪(GC, 7820 A VL,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成分分析。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SOC电池的热失控特性
2.1.1 实验现象
图3展示了在不同SOC下电池过热引发热失控的典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各SOC下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现象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释放白烟而无明显火焰。热失控过程中的现象依次为:正常温升、产气膨胀、破裂冒烟、正极头部剧烈产气、负极头部剧烈产气、自然冷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SOC的电池在热失控时,破裂冒烟的位置均集中在电池的正极头部,这是因为在软包电池中,正极头部是集流体与电极材料的连接点,结构复杂,存在多个接口和连接点,这使得它成为潜在的失效点。此外,正极头部的包装材料需要进行热封和压接处理,这一过程中的高温和压力可能削弱了该区域的材料强度,加之这里是封装的接口,可能存在应力集中。当电池内部发生电解液分解等化学反应时,产生的气体倾向于在电池顶端聚集,而正极头部由于结构上的薄弱和密封问题,所以容易成为气体聚集并最终破裂的部位。在长时间缓慢冒烟后,电池表面温度达到热失控临界点,大量烟雾从正极顶封稳定释放,形成射流,随后电池的负极顶封也开始剧烈产气,形成稳定的喷射气流。与低SOC(40%)电池相比,高SOC电池在热失控时表现出更为剧烈的产气现象。此外可以发现,电池热失控后表面的铝塑膜因高温烟气作用而发生碳化变黑,这一现象在40%SOC电池中表现不明显,表明其生成的烟气温度较低且产气量较少,热失控剧烈程度较低。
2.1.2 过热机制
图4展示了不同SOC的LFP软包电池的温度电压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各SOC的电池表面温度与电压的演变趋势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表明无论SOC如何变化,电池在过热环境下面临的热失控机制是一致的。为了更精确地分析热失控过程,定义了三个关键时间点:ta,tb,tonset。其中,ta表示电池温升放缓的时间点;tb表示电池温度出现波动下降的时间点;tonset为热失控的触发时间。在时间点ta、tb以及tonset处,热电偶记录的电池最高表面温度分别命名为Ta、Tb、Tonset。Tmax为电池热失控时的最大温度,对应的时间点为tmax。根据式(1),当相邻两个记录点T(k)和T(k+1)的温度差异大于1 ℃/s时,T(k)被定义为Tonset,其中T(k)代表数据记录仪在第k秒记录的温度数据。
![]() ![]() | (1) |
基于上述分析,图4将整个电池过热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对应的内在机理如图5所示。
阶段Ⅰ (0 s~ta,温升阶段):电池温度从初始环境温度稳步上升至Ta ≈ 100 ℃,电池表面温度的一致性较好,表明在此过程中电池内部各部分的响应较为均匀。同时,电池电压略有上升,主要归因于电极材料在高温下的活化,高温条件下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变得活跃,内部电阻降低,导致开路电压略有升高。
阶段Ⅱ (ta~tb,温度平台阶段):电池的温升速率开始减缓,形成了一段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的平台,同时电池表面各部位的温度差异逐渐增大。此阶段锂离子电池内部开始发生副反应,SEI膜分解产生O2和C2H4,同时释放热量,促使电池内部温度持续攀升。同时,电解液吸收热量蒸发产生气体,加速电池膨胀,导致电池表面传热和散热不均匀。
阶段Ⅲ (tb~tonset,温度波动阶段):当电池内部产气压力达到阈值时,电池两端的铝塑膜发生破裂冒烟,带走部分热量,导致电池温度出现小幅度下降,随后电池持续吸收加热膜输入的能量,温度继续上升,电解液持续蒸发并与负极的嵌锂反应生成有机气体,内部隔膜收缩开始出现短路。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电池的电压在大部分时间保持稳定,只有在热失控即将发生之前出现轻微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在软包电池的前端内部发生了较为轻微的内部短路现象。
阶段Ⅳ(tonset~,热失控阶段):这一阶段标志着锂离子电池从热失控状态过渡到自然冷却的过程。持续的高温促使电池隔膜融化,进而使得正负极材料直接接触,触发电池内部的大规模内短路。在极短的时间内,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引发了负极锂与电解液反应、正极材料分解、电解液分解以及黏结剂反应等一系列连锁放热反应,导致温度急剧飙升,出现剧烈的产气和产热,最终促成了热失控的发生。在几十秒内,电池温度迅速攀升至峰值,电池表面不同位置之间的温差变大,电压迅速下降至0 V。
2.1.3 电压特性
通过对图6的实验图的分析,我们观察到在电池热失控发生前,电池电压开始出现下降,但并未完全降至0 V。这一现象表明,电池电压的轻微下降可以作为电池失效的早期预警信号。另外,不同SOC水平的电池在电压开始明显下降到热失控正式开始的时间间隔存在显著差异。对于100%、80%、60%、40%SOC的电池,这一时间间隔分别为22 s、28 s、61 s、104 s,而电压下降幅度则分别为3.05 V、2.07 V、0.44 V、0.05 V。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SOC越高,从电压开始下降到热失控发生的预警时间越短,电池内部大规模短路的发生也越迅速。这一发现对后续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提示我们应开发更为敏感和快速响应的热失控预警机制,以提高电池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
2.1.4 产热特性
如表2所示,不同SOC条件下,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温度Tonset稳定在160~175 ℃范围内。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电池材料与隔膜的熔点限制,进一步证明了过热触发电池热失控主要是因为隔膜熔化。在热失控过程中,电池的最高温度Tmax呈现随SOC提升而明显增高的趋势。在100%、80%、60%、40%SOC条件下,Tmax分别达到422.8、387.3、291.3、236.1 ℃。这一趋势表明,在高SOC条件下,电池中储存的能量更高,当发生内部短路时,这些能量以焦耳热的形式迅速释放,导致温度急剧升高。值得注意的是,热失控瞬间的温升速率也与SOC密切相关。在100%、80%SOC条件下,电池的最大温升速率分别高达78.9、64.9℃/s,而60%、40%SOC条件下,这一速率则显著降低至8.3、2.2 ℃/s。这表明,当电池SOC高于60%时,热失控瞬间的副反应剧烈程度将显著增加,温升速率呈倍数上升,对电池安全构成更大威胁。
表2 不同SOC的电池热失控特征参数
为了量化热失控过程中的内部产热,参考Feng等、宋来丰等的计算方法,按照公式(2)计算了电池热失控时的内部电热耦合产热率,结果如图7(a)所示。在热失控过程中,不同SOC水平的电池的产热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100%、80%、60%、40%SOC电池的峰值产热率分别达到140.34、115.44、14.76和3.91 kW。这一结果表明,高SOC电池的产热率远高于低SOC电池,其中100%SOC时的瞬时产热率比40%SOC时提升了35.89倍,突显了SOC对热失控产热率的显著影响。通过式(3)对产热率Pb进行积分处理,可以得到整个热失控阶段的总产热量。如图7(b)所示,当SOC分别为100%、80%、60%、40%时,电池释放的热量依次为464.24、373.35、229.81、121.31 kJ。从曲线可发现,SOC与热失控释放能量之间存在线性增长关系。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电池在热失控过程中释放能量的危害程度,本研究运用TNT当量法将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等效TNT量,并据此计算破坏半径,以此量化热失控事件的潜在危害程度,具体计算方法如式(4)与(5)所示。如图7(c)所示,100%、80%、60%、40%SOC电池释放的能量分别相当于104.63、84.14、51.79、27.33 g TNT的爆炸能量。这一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的危害与SOC呈正相关,即SOC越高,热失控的危害越大。值得注意的是,40%SOC时,电池能量破坏半径仅为3.59 m,而100%SOC时,这一数值增加至5.90 m,相比40%SOC时提升了近64.3%。因此,对于电池热失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应特别关注高SOC条件下的电池状态,以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
![]() | (2) |
![]() | (3) |
![]() | (4) |
![]() | (5) |
式中,Pb为电池热失控期间的产热功率,kW;cb为电池的比热容,本实验电池为0.98 kJ/(kg·K);mb为电池的质量,kg;QTR为电池热失控时释放的能量,kJ;tmax为电池达到最大温度时的时间,s;tonset为电池热失控的触发时间,s;WTNT表示TNT当量,g;η表示爆炸效率,本文取1;HTNT表示单位TNT的爆炸能量,其变化范围是4437~4765 J/g,本文取4437 J/g;HR表示单位TNT的破坏半径,取13.6 m;R表示破坏半径,m。
2.1.5 残骸分析
如图8(a)所示,电池的质量损失率随SOC的变化规律与其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在100%、80%、60%、40%SOC条件下,质量损失率分别为22.74%、19.62%、17.62%、16.89%,呈现出随着SOC增加而递增的趋势。这一现象可归因于两个主要因素:首先,SOC越大,内部短路导致更多的电量转化为焦耳热,触发更多的链式副反应,从而导致产气量的增加;其次,高温条件下,电池的铝塑膜可能熔化并黏附在加热膜上,进一步加剧了质量损失。为了深入观察电池热失控后的内部结构变化,本工作采用了CT表征热失控后的残骸形貌。如图8(b)所示,电池内部的极片卷绕结构在热失控后发生了显著的弯曲变形,极片之间出现了大量间隙。值得注意的是,SOC越大,电池的变形程度和极片间隙也越大。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热失控过程中剧烈的产气导致内部压力急剧增加,从而引发电池内部结构的膨胀和变形。
如图9所示,为了深入理解电池热失控的特征及其内部反应机制,本工作对热失控后的电池极片进行了SEM表征形貌。在低SOC条件下(40%、60%),正极材料颗粒呈现出类似粘连的方块状结构。然而,在高SOC条件下(80%、100%),LiFePO4正极材料在热失控后的形貌转变为团聚的不规则球状。这一变化表明,在高SOC条件下,电池热失控过程更为剧烈,LiFePO4正极材料参与的副反应更为严重。同时,高温和延长的退火时间导致材料晶相发生显著变化,引发热失控过程中材料结构的深度演变。对于负极电极,SEM分析揭示了SOC对石墨层状结构的影响。在40%SOC时,石墨负极的层状结构得以保持,但从60% SOC开始,石墨阳极原有的层状结构消失,其形貌转变为许多团聚的球形颗粒。这些立体颗粒的形成与热失控时阳极侧的放热反应密切相关。高温下SEI组分发生分解以及负极插层锂与电解质反应生成Li2CO3,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两个关键因素。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负极Li与氟化黏结剂反应生成LiF ,进一步加剧了石墨负极的结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SOC的增加,石墨负极的团聚现象更加严重,这表明在高SOC条件下,参与反应的物质增多,热失控反应的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
2.2 不同SOC下电池的排气行为
2.2.1 产气成分分析
由图10所示,电池热失控过程中的主要产气成分包括CO2、H2、CO、C2H4,并伴随少量CH4、C2H6、C3H6、C3H8等烃类气体的产生。随着SOC的增加,电池产H2量呈现上升趋势,分别为26.38%、39.54%、51.39%、57.92%,而CO2产量则相应下降,分别为60.36%、43.49%、26.57%、19.69%。CO含量在40%~80%SOC时基本一致,但在SOC达到100%时,CO含量显著上升,分析机理如下。
H2生成机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阳极在高温下释放出一定量的锂,锂与水反应生成H2 [(式(6)],同时产生大量热量。此外,在温度高于260 ℃时,PVDF黏结剂与锂反应并释放H2 [式(7)]。因此,当SOC增大时,电池负极的活性物质利用率增加,导致热失控过程中更多的活性锂参与反应,从而产H2量上升,同时,由前面的产热特性对比可知,SOC越高,热失控反应越剧烈,Tmax越大,更有利于黏结剂与Li反应生成H2。所以H2含量随着SOC的上升而增加。
![]() | (6) |
![]() ![]() | (7) |
CO2生成机理:CO2主要来源于SEI层受热分解[式(8)],SEI层与水[式(9)]、HF [式(10)]反应以及200~280 ℃高温条件下电解液分解反应[式(11)~(13)、Li2CO3与HF在高温下反应[式(14)],电解液与O2的反应[式(15)~(18)]。
![]() | (8) |
![]() | (9) |
![]()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CO生成机理:CO主要来源于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式(19)~(22)],一部分来源于CO2在负极与锂的反应[式(23)],电解液溶剂与锂离子反应[式(24)]。而高SOC在负极有更多活性锂,所以100%SOC条件下CO含量最多。
![]() | (19) |
![]() | (20) |
![]() | (21) |
![]() | (22) |
![]() | (23) |
![]() | (24) |
有机碳氢化合物气体生成机理:C2H4、CH4、C2H6等有机气体是在电解液还原为碳酸锂、电解液分解反应(200~225 ℃)和正极与电解液放热反应(150~330 ℃)过程中产生的[式(25)~(30)]。
![]() | (25) |
![]() | (26) |
![]() | (27) |
![]() | (28) |
![]() | (29) |
![]() | (30) |
2.2.2 气体爆炸极限
电池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易燃易爆气体成分,与空气混合时极易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一旦遭遇电火花,将引发爆炸,对储能系统构成重大安全威胁。鉴于电池热失控产生的气体具有高度危险性,本研究采用Le-Chatelier公式计算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产气的爆炸上限(upper explosive limit,UEL)与爆炸下限(lower explosive limit,LEL),如式(31)所示。考虑到实验测量的气体成分中包含多种可燃气体和一种惰性气体(CO2),我们采取了Xu等的一种特别的计算方法:将CO2与一种可燃气体(本实验中为H2)视为一组,重组为一种新的可燃气体。重组气体在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惰性气体与可燃气体的体积分数之和。
不同SOC条件下电池产气的爆炸极限计算结果如图11(a)所示。具体而言,40%、60%、80%、100%SOC条件下,爆炸范围分别位于10.60%~60.03%、7.12%~59.34%、5.41%~50.44%、5.40%~57.71%,均显著大于普通烃类气体的爆炸范围,这表明电池产气的燃爆风险远高于烃类气体,因此在存在氧化剂和点火条件下,LIB电池产生的气体极易发生燃烧甚至爆炸,造成极大危险。值得注意的是,随着SOC的上升,电池的爆炸上限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与Zhang等研究的电池气体爆炸上限趋势一致。另外,由图11(b)可以发现,爆炸上限与电池生成的碳氢化合物含量趋势相反,这表明虽然电池产生的烃类气体含量低,但依然对爆炸上限影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烃类气体的爆炸上限远远低于H2和CO导致。
![]() | (31) |
式中,Lmix为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Vn为可燃气体的体积分数,Ln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
2.3 误差分析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对每个实验都进行了重复实验。各试验组这些关键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如图12(a)~(c)所示,可以看出,所测参数热失控最高温度Tmax标准差均小于10%,热失控释放的能量QTR的标准差均小于15%,计算得到的破坏半径R的标准差均小于5%,证明了实验的可靠性。此外,如图12(d)所示,各气体成分含量标准差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电池热失控产生的气体也得到了很好的重复。
3 结论
本研究针对100 Ah大容量LFP软包电池在不同SOC下的热失控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综合分析电池的过热机制、电压特征、产热特性、残骸特征、气体成分和爆炸极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热失控过程与预警机制:电池热失控过程可细分为四个阶段:过热温度上升、副反应膨胀产气、隔膜收缩与破裂冒烟、热失控剧烈产热产气。电池电压的轻微下降是电池失效的早期预警信号,SOC越高,从电压下降到热失控的预警时间越短。
(2)SOC与热失控能量关系:SOC越大,电池热失控时的最大温度Tmax呈现线性上升趋势,且热失控瞬间的温升速率和产热率显著增加,100%、80%、60%、40%SOC电池的峰值产热率分别达到140.34 kW、115.44 kW、14.76 kW和3.91 kW。计算结果显示,100%SOC条件下,电池可释放能量高达464.24 kJ,相当于104.63 g TNT的能量,破坏半径达到5.90 m,相比40%SOC条件下的破坏半径提升了近64.3%。
(3)质量损失与内部结构变化:SOC越大,电池的质量损失率越高,电池的变形程度和内部极片间隙也越大,这归因于热失控过程中剧烈产气导致的内部膨胀。随着SOC的增加,内部副反应加剧,正极LFP材料从方块状转变为团聚的不规则球状,负极石墨结构则从层状转变为团聚的球形颗粒。
(4)产气成分与爆炸风险:电池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气体包括H2、CO、CO2以及少量碳氢化合物。随着SOC的增加,电池产H2量增加,CO2量下降。不同SOC条件下,电池产气的爆炸风险均高于普通烷烃气体,且随着SOC的上升,气体爆炸上限先下降后增加。
第一作者:叶锦昊(200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池热失控。
通讯作者:侯军辉,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池热失控。
通讯作者:方晓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等。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2025年4月23日,2025第二届绿氢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氢能网联合北京碳中和学会举办,吸引了400+业内专家、发改委、能源局等相关政府部门、能源电力企业、燃料电池企业、车企、设计院、研究院、投融资企业代表参会。协氢新能源受邀参会,凭借在氢能无人机和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22日,关于国天能源内蒙古二连浩特市200MW/400MWh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公示发布,项目位于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境内,总投资400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8000万元、拟申请银行贷款32000万元,折合单价1元/Wh。项目建设一座200MW/400MWh电化学储能电站,属于电网侧独立储能,并配套建
作为极具前景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具备令人惊叹的能量密度和优异的高安全性能,未来市场应用潜力巨大,已成为全球新能源企业技术竞逐的焦点。截至目前,包括比亚迪、长安、东风、吉利、蔚来、上汽、广汽、丰田、现代等车企,以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LG新能源、国轩高科、欣旺达、正力新能、孚能
4月22日,巴彦淖尔市能源集团旗下巴能(乌拉特中旗)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发布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500千伏变电站电网侧储能项目PC总承包招标公告。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附近,建设规模为100MW/400MWh,储能系统采用全户外预制舱式布置,户外放置80个储能电池预制舱和
2025年4月15-19日,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盛大开幕,本届广交会以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亮点,展现中国发展新动能。作为光伏逆变器ODM智造领域的领军者,盛能杰再次重磅出击,推出新一代单相并网逆变器SE2-10.5KTL系列,离网逆变器SE6KFG-S1/LV,以及覆盖多元应用场景的低压储能系统与高压储能系统解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4月22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工业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工作的通知。详情如下: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开展2025年度工业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工作的通知各节能服务机构,各有关企业: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工业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工作的通
作为推进能源向清洁化转型的关键产品之一,锂电池本身需要做到低碳、零碳,既有政策的迫切性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动力、储能电池主流企业,都已经在积极推进零碳产品、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构建或规划。与此同时,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碳中
LG新能源周一宣布,已正式退出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价值142万亿印尼盾(617亿人民币)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项目,该项目旨在建立一条完整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LG新能源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考虑到市场条件和投资环境等多种因素,我们同意正式退出印尼GrandPackage项目。不过,我们将继续以印尼电池合资企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德赛电池4月22日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3.69亿元,同比增长6.69%;归母净利润4866.18万元,同比增长10.96%;扣非净利润3179.91万元,同比下降3.6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92亿元,同比下降21.72%;报告期内,德赛电池基本每股收益为0.1265元,加权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宁德时代举行“超级科技日”活动并在现场发布了公司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超长续航和峰值12C充电能力的磷酸铁锂电池,峰值充电功率达1.3兆瓦,可实现1秒2.5公里的补能速度,充电5分钟,续航超过520公里。与目前市场上量产的主流4C快充相比,该款产品效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15日晚上8点23分,英国伊尔克斯顿的CromptonRoad回收中心发生火灾,据外媒4月21日报道,该回收中心发生火灾的原因最有可能为回收废物中留下的废弃锂离子电池在回收废物中被不当处理所引起,敲响了安全回收电池的警钟!据了解,4月15日晚8点23分,该回收中心发生大量废物火灾后,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22日,关于国天能源内蒙古二连浩特市200MW/400MWh电网侧独立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公示发布,项目位于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境内,总投资400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8000万元、拟申请银行贷款32000万元,折合单价1元/Wh。项目建设一座200MW/400MWh电化学储能电站,属于电网侧独立储能,并配套建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2日,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黄埔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征求《广州开发区广州市黄埔区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与节能环保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文件指出,大力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对建成并投入使用,且日加氢能力(按照压缩机每日工作12小时的加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5年4月19日,由中国化工学会指导,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长三角(绍兴)氢能+储能产业技术交流与发展大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隆重举行。大会上,一批高质量的氢能与储能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
近日,海辰储能在ESG领域接连传来捷报,首次参评CDP即获管理级别最高(B)评级,并成功通过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批核,成为国内率先获此目标批准的储能企业之一。这两项国际权威认可,不仅是对海辰储能长期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肯定,更彰显了其在行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引领作用。01气候治理和碳
4月22日,巴彦淖尔市能源集团旗下巴能(乌拉特中旗)能源管理有限公司发布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500千伏变电站电网侧储能项目PC总承包招标公告。项目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附近,建设规模为100MW/400MWh,储能系统采用全户外预制舱式布置,户外放置80个储能电池预制舱和
2025年4月15-19日,第137届广交会在广州盛大开幕,本届广交会以绿色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亮点,展现中国发展新动能。作为光伏逆变器ODM智造领域的领军者,盛能杰再次重磅出击,推出新一代单相并网逆变器SE2-10.5KTL系列,离网逆变器SE6KFG-S1/LV,以及覆盖多元应用场景的低压储能系统与高压储能系统解
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绿电+先进制造”的优质赛道,是云南省近3年来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省新能源电池产业今年1至2月持续走高,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5.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2%,发展势头强劲,彰显了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的
作为推进能源向清洁化转型的关键产品之一,锂电池本身需要做到低碳、零碳,既有政策的迫切性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动力、储能电池主流企业,都已经在积极推进零碳产品、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的构建或规划。与此同时,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碳中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21日,江苏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5年无锡市储能产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本细则适用于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储能产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其中规定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单体)产品检验项目包括25℃初始充放电性能试验、过充电性能试验、过放电性能试验、
北极星储能获悉,4月21日,云南公司曲靖国电电力新能源宣威电厂储能电站EPC总承包公开招标中标结果公告,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标该项目。据此前发布的中标候选人公示显示,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为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投标报价6979.019327万元,折合单价0.997元/Wh;第二中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碳酸锂主力合约一度跌超2%,跌破70000元/吨重要关口,创阶段性新低。截至当日收盘,碳酸锂主力合约报69000元/吨,跌1.54%。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21日,华东能源监管局对《关于实施电力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关于实施电化学储能电站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以下为政策原文:《关于实施电力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关于实施电化学储能电站本质安全提升工程的工作方案》中规定,2025年底前完成淘
北极星储能网讯:4月21日,江苏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5年无锡市储能产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细则》。本细则适用于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的储能产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其中规定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单体)产品检验项目包括25℃初始充放电性能试验、过充电性能试验、过放电性能试验、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2日,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专家库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应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历和管理经验,专业造诣较深,熟知其所在专业或者行业的国内外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
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储能事故频发,储能安全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储能政策调整,储能正在逐步从“建而不用”困境、步入规模化调度应用,其运营效果愈加受到重视。组串式储能的卓越安全性,契合了市场对高品质储能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尤其凭借其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2025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堪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该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国标首次明确电池在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后不得起火爆炸,这一严苛要求不仅将成为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将对兼具动力电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21日,国安达发布公告称,“锂电池储能柜火灾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统扩产项目”延期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外部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公司前期“锂电池储能柜火灾防控和惰化抑爆系统生产项目”效益未达预期的影响,公司放缓了锂电池储能柜火灾防控和惰化
4月17日,全球安全科学领域权威机构ULSolutions向江苏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洋储能”)正式颁发全球首张UL9540A:2025认证报告,标志着林洋储能在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ULSolutions全球副总裁、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总经理吴大伟、能源与工业自动化事业部业务发展总监肖
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于4月12日在北京首都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作为储能主动安全的领创者,北京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携多维度创新成果亮相展会,以技术实力与行业洞察,为储能安全与行业发展注入新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频发,给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保障储能产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年12月28日下达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发〔2021〕37号),计划代号(20214450-Q-339)正式
2025年4月10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ESIE2025)上,宁德时代发布智慧储能管理平台——“天恒·智储”,为储能站客户带来含安全预警、效能优化及智能运维在内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当前,储能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宁德时代天恒·智储平台通过“大数据+AI大模
“快看,这块满电的电池都扭成麻花了,还没有冒烟着火……”4月10日,在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储能展上,因湃电池展台人头攒动。原因是这里正在展示业界首个「满电电芯扭转试验」:一块处于满电状态的电芯,被暴力扭转成麻花状后依然没有冒烟没有起火,电压、电流、温度全程处于稳定状态。试验在引起了现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