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电力金融评论正文

评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迈向新阶段

2025-05-14 10:10来源:中国电力报作者:张硕 汪涛关键词: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绿色电力消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此我国稳步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加快构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涵盖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总量比重约40%。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单一,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导致市场活跃度低,市场机制作用未充分发挥。纳入更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的重点行业进行管控已迫在眉睫。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年排放二氧化碳约30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20%以上,是重点排放管控对象。为此,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分两阶段有序推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推动重点行业实现碳减排目标,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局面提供了保障机制,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要点分析

拓宽市场覆盖范围,构建多元互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格局。《方案》接轨国际碳市场管理体系,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约1500家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实现行业管控从发电行业向多行业市场融合发展,温室气体管控从二氧化碳向多种温室气体扩围治理,碳排放活动管控从能源活动向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全链条延伸。《方案》将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排放主体纳入市场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碳定价机制,激发了市场活力,促使相关企业更加重视碳排放管理,提升行业整体减排水平。《方案》明确了温室气体直接排放的管控范围,协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等温室气体间接排放政策机制,形成统筹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的多层次、差异化协同管控模式,构建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与绿电及绿证市场协同互补的绿色低碳发展市场机制。

提高碳排放核算水平,健全精准高效的碳排放数据治理体系。《方案》明确了各行业关键参数的分级分类管理要求,逐步推动企业开展对燃料、原辅材料等参数的高质量实测,并积极探索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严格把控碳排放核算精度及数据质量,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方案》着重强调重点排放单位对关键参数进行月度存证,推动企业健全内部碳排放数据管理制度,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通过实施“国家—省—市”三级数据质量审核,对化石能源消费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严格把关,强化碳排放数据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提升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为配额分配和清缴提供了可靠依据。

细化碳配额分配方案,确保配额政策分阶段平稳有序过渡。《方案》结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基于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阶段制定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的碳排放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将2024年度的配额量设置为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企业无需支付履约成本;基于碳排放强度确定2025年度和2026年度配额量,将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避免波及企业正常经营发展;2027年及以后,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优化配额分配方法,推动企业持续降低碳排放。通过分阶段制定配额分配方案,逐步适度收紧配额总量,有序推进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进入市场,助力其稳步化解过剩产能压力,主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充分发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减排传导及资源优化配置作用。

政策实施建议

健全碳排放核算方式,夯实排放数据质量基础。针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艺流程特点,推进各省市开展碳排放核算试点,应用物料平衡法、在线监测法(CEMS)等核算方式,研究制定机组设备多类型复杂生产运行工况的核算规范,形成覆盖全生产场景的统一核算标准。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对原始数据、核算过程文件、核查结论等全流程信息进行分布式存证,实现关键工序碳排放的动态追踪,增强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逐步收紧碳配额总量,激发企业减排内生动力。构建碳排放权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综合考虑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技术特征及减排潜力,结合具体减排目标和企业实际排放情况,逐步适度缩减年度配额总量规模,确保政策力度与行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健全基于碳排放强度的配额分配机制,结合我国碳达峰进度逐步过渡到基于绝对总量控制的分配方式,对积极采用低碳技术、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配额结转、交易手续费减免等激励;对减排不力的企业,实施配额扣减等约束措施。建立碳配额分配与配额储备、配额结转的联动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的有机结合,推动企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作为,逐步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减排新格局。

加强多政策有机融合,推进电碳市场协同建设。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主体,综合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等政策机制,形成政策组合合力,推动电碳市场协同建设。推动碳排放权、绿电、绿证、CCER等环境权益的市场联通与价格联动,拓展企业环境权益获取渠道,完善碳定价机制,实现碳、电、绿证价格联动传导,形成“生产过程低碳化+能源消费清洁化”的双轮驱动减排模式。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市场查看更多>碳排放权交易查看更多>绿色电力消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