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配售电增量配电评论正文

智能微电网如何“四两拨千斤”?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6大功能

2025-05-15 16:44来源:配售电研究中心作者:吴俊宏关键词:智能微电网增量配电网虚拟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智能微电网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在新能源消纳方面,它实现了新能源的就近消纳,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用电成本,还方便了绿电追溯。在减轻公共电网负担方面,减少了公共电网的投资,简化了交易和调度管理流程,提高了效率。同时,它在技术上能像虚拟电厂一样提供有功无功支撑,优化电力系统平衡。对于转供电问题,提供了管理和技术的双重解决方案,使其合法化和更优化。此外,智能微电网可具备孤网运行能力,能在电力系统故障时保障特定场景下用户的持续可靠供电。并且,与增量配电网错位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不同用户和场景的需求,推动电力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来源:配售电研究中心 作者:吴俊宏)

总的来说,智能微电网通过这些功能定位,为电力系统的稳定、高效、灵活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适应了不同场景下的电力需求,在未来的电力领域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功能定位1:创新新能源就近消纳与利用模式

智能微电网的新能源消纳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先接入公共电网再送至用户的方式。传统模式中,新能源接入公共电网后需经过长距离传输和复杂调配,可能存在能源损耗和效率降低等问题。而通过构建智能微电网,新能源能够更近距离地与用户实现消纳,极大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用电成本。同时,利用微电网内的绿电专线直供模式,能更方便地实现绿电追溯,保障绿色能源的精准供应和有效管理。

2

功能定位2:利用智能微电网模式减少公共点位的投资与调度管理压力

   具体而言,通过就近实现新能源与用户的连接,能够显著减少公共电网在新能源接入线路、传输容量以及为用户送电相关线路设施设备方面的投资。智能微电网内部对新能源接入和用户的能量进行优化管理,降低了整体对电网容量和接入线路的需求,从而达成减少公共电网投资的目标。

   在传统模式下,电网调度系统需针对微电网内的所有主体,包括新能源和用户分别进行调度管理,各主体均参与交易中心的工作,交易出清和调度管理繁杂。而借助智能微电网,其以新型经营主体的身份参与整个交易和调度管理,不仅简化了交易流程,还提高了电力系统调度的效率,使得电力资源的调配更加灵活高效。

3

功能定位3:通过智能微电网功率调节能力有效支持电力系统的有功无功平衡

智能微电网具备通过对内部用户、储能及新能源的能量管理优化这一技术特点,能够实现类似于虚拟电厂的有功无功出力控制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智能微电网能够作为一个虚拟电厂或聚合主体,为电力系统提供功率可控的有功无功支撑。具体而言,可以把智能微电网与公共电网的公共连接点(PCC点)认为是虚拟形态的电厂接入公共电网连接点,使其在相适应的市场机制下能够发挥其功率控制的特点支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总而言之,在智能微电网聚合之前,各个用户或新能源往往会给电力系统平衡或调峰带来压力和消耗。而智能微电网通过有效的能量管理优化,将内部资源整合并协调控制,从而改变了以往分散式资源对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转而成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优化调控的有力支持,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4

功能定位4:利用智能微电网模式高效解决配电网末端的转供电管理及技术问题

在电力系统或电网中,转供电方式长期存在且是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然而,智能微电网为解决转供电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一是管理体制模式上的创新,使转供电模式以智能微电网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的形式合法化,消除了以往在法律层面的不确定性和障碍。

二是技术层面的优化升级。以往的转供电仅仅是一种供电方式,缺乏对负荷的能量管理考量,也未将储能或新能源纳入整体系统的优化管理范畴。但当把简单的转供电形态转变为智能微电网后,能够实现更高效的负荷管理、储能管理以及新能源管理。

通过这种转变,智能微电网不仅解决了转供电在管理模式上的合法性问题,还能凭借其优化的管理能力,更好地支撑电力系统,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5

功能定位5:对于有特殊可靠性要求的场景,智能微电网可在电力系统断电后以孤网运行方式保障内部重要用户一段时间内的可靠用电

智能微电网在技术上具备孤网运行的能力,这在电力系统面临诸如自然灾害或战争等不可控因素导致故障,乃至局部电网停电故障的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些对供电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的场景,智能微电网的孤网运行技术模式能够保障内部用户持续、安全、可靠供电。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要求所有智能微电网都必须具备孤网运行能力,而是应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来确定。在对供电可靠性有重要要求的特定场景中,智能微电网的设计可以满足孤网运行的技术能力;而对于其他场景,孤网运行的技术能力不作为强制性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

6

功能定位6:作为放开配电业务改革中增量配电改革的补充工具,与增量配电网错位发展

增量配电网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智能微电网的发展模式,因为它拥有自身的配电系统,能够接入新能源,也具备调度管理系统,所以拥有发展智能微电网的所有基础。

然而,智能微电网不应按照增量配电网的模式去发展,原因如下:

首先,增量配电网在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如配电区域划分需与电网公司协商,程序严格且复杂,还需进行规划及纳归评审等环节,这使得增量配电网的落地受到较大制约。若智能微电网沿袭增量配电网的发展模式,同样需要进行配电区域划分和规划等困难环节,这会导致智能微电网项目落地困难重重。

其次,从规模和服务对象来看,增量配电网通常覆盖较大范围和众多用户,而智能微电网规模相对较小,更侧重于特定区域或特定用户。二者在功能定位上也有所不同,增量配电网主要侧重于大规模的电力分配和传输,智能微电网则更注重能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管理。

再者,在技术要求和运营模式方面,增量配电网依赖大规模的输电和变电设施,运营管理复杂,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智能微电网则更依赖先进的控制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运营模式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增量配电网的发展主要受城市化进程、工业发展等宏观因素推动。而智能微电网更多地受到特定用户对高可靠性供电、能源成本控制、绿色能源利用等个性化需求的驱动。

综上所述,由于在发展困难、规模与服务对象、功能定位、技术运营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智能微电网与增量配电网错位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智能微电网陷入增量配电网面临的困境,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和场景的需求,推动电力行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能微电网查看更多>增量配电网查看更多>虚拟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