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一场“智”与“能”的双向奔赴
回顾历史,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始终与能源开发利用紧密相关。如今,能源发展进入资源、环境、气候三重约束期,急需沿着清洁低碳方向进行转型。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蓬勃兴起,加速赋智于千行百业,“‘人工智能+’行动”的字眼更是连续两年见诸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AI浪潮正翻涌而来。
当我们把视线转回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又将以怎样的方式与能源进行融合?人工智能又将如何促进能源转型发展、人工智能对于能源保供又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未来已来,“人工智能+能源”的时代篇章正在掀开序幕。
人工智能与新能源彼此成就难以分割
“人工智能+能源”,无论是人工智能为能源发展赋“智”,还是能源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二者已经很难进行分割,呈现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关系。
进入新能源大发展时代,与传统能源相比,以风电、光伏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单机容量小、数量多,布局分散,并且受地域、地形、天气、昼夜、季节以及一次能源形式等因素影响明显,出力十分不稳定,再结合需求侧叠加的不确定性,给能源规划、生产,以及电网运行管理、调度控制和供需平衡带来极大挑战。
伴随着新能源项目大量接入电网,生逢其时的人工智能+能源组合,以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多模态感知能力、动态响应能力、跨学科协同能力、智能预测分析能力,足以应对上述挑战。
一位专业人士介绍,鉴于可再生能源出力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所以只有对相关能源装机资源、出力等进行快速而精准地预测,才可以实现对能源的高效管理与利用。“人工智能可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精准预判新能源的出力水平与消耗趋势,从而为新能源的接入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早在几年前,国网新疆电力就上线了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该系统应用十余种算法深度挖掘天气运行数据和风光资源数据,可以随时掌握未来一段时间的新能源发电量情况,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超过93%,能够大大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不仅限于可再生能源消纳,处在行业发展最前沿的能源科技同样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帮衬。谈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核聚变研究产生的作用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晓钢曾指出,人工智能能够从海量的实验数据中挖掘规律,优化核聚变反应参数,从而缩短了研发周期。
即便在储能领域同样如此。据上述专业人士介绍,人工智能与储能进行深度融合,可以通过数据和算法实现能源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这样才能促进未来的“储能+”模式覆盖更多的用户侧场景。
综合各方数据显示,在能源生产端,通过人工智能优化运行参数可将风电机组利用率提升15个百分点,将油气钻井效率提升25个百分点。在电网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提升对新能源出力的预测精度,可以极大提高燃煤机组参与调峰调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最大化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尤其在消费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帮助用户调整高耗电设备使用时段,实现削峰填谷。
据报道,通过“数据+算法+控制”能够实现分钟级精细化控制,用人工智能系统全面替代人工参与,可以对用能强度进行更为及时的调整,从而有效降低能耗,避免浪费。
电力离不开算力支持,算力同样离不开电力支撑。
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而算力和数据基础设施的运行则具有突出的高耗能特性,在“双碳”目标下,如何实现绿色计算、形成绿色算力,面临巨大挑战。
来自专业机构的信息显示,目前全球运行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数百万个专用处理器,而这些处理器均需要配置强大的冷却系统。据介绍,算力中心机房需要保持24小时恒温,空调系统和机柜等一刻都不能停电。根据测算,算力系统散热用电占算力中心总用电量的30%—40%,服务器满载运行时冷却能耗占比则会更高。
来自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约占全球电力总消耗的1.5%,达到约4150亿千瓦时。过去5年内,全球数据中心占全球电力消耗量的比例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照此速度发展下去,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约9450亿千瓦时。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则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到3500亿千瓦时。而根据《绿色算力白皮书(2023)》预测,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达到5900亿千瓦时。
然而根据业界普遍共识,只有使用了绿色电力的算力,才称得上是绿色算力。因此,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并支撑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必须以可持续能源供应为支撑,否则必定难以为继。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算力的尽头是电力,是能源。人工智能对电力的需求非常大,绿色电力可以转化成绿色算力,助推人工智能的发展。
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约束,未来可再生能源有望凭借绿色低碳、成本优势以及成熟的供应体系,成为满足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主力。
国内对此早有考量,与能源资源禀赋深度契合的“东数西算”战略便据此而生。还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移动重庆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力推“疆算入渝”。“将新疆丰富的风光电资源与重庆的算力需求相结合。这不仅弥补了重庆的算力缺口,更能释放新疆的能源资源潜力,带动当地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东西互补、绿色协同的新格局。”该负责人说出了“疆电入渝”对于“疆算入渝”的关系之奥妙。
未来,电力加算力的跨省区协作将带来新的生态,而新疆的清洁电力,即将“直送”重庆。±800千伏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计划于年内投运。作为首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工程之一,该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重庆输电超360亿千瓦时,必将打造一段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相互成就的佳话。
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行业已经获得大量应用
1月15日,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上线了国产人工智能产品DeepSeek APP,并同步推出DeepSeek-R1聊天机器人,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争相应用的热潮。
据DeepSeek-R1介绍,全球已有超过200家头部企业接入DeepSeek技术接口,其中与能源业务相关企业占比很大。在我国,超过20家能源类央企完成DeepSeek的私有化部署或技术接口集成,业务覆盖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等多个细分领域,此外还包括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如,业界耳熟能详的电网企业、传统发电企业、油气企业、能源装备企业及技术服务商等,纷纷将DeepSeek纳入各自的生产经营管理。
在油气领域,中国石油的昆仑大模型新增“深度思考”模式,支持21个专业场景应用,推理效率提升40%;中国海油实现海上平台故障诊断响应时间缩短60%,供应链管理效率提升35%。
在电网领域,国家电网模型服务云(MSC)平台接入DeepSeek后,强化了智能电网分析与决策能力;南方电网“大瓦特”模型体系强化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在发电领域,中国华能部署本地化DeepSeek模型,推出“睿智小能”人工智能助手优化办公流程;中国华电构建火电机组数字孪生体,集成DeepSeek模型后实现锅炉燃烧优化控制,单台百万千瓦机组年节约标煤超5000吨;国家能源集团完成DeepSeek-R1系列模型在国能云平台的本地化部署,形成覆盖风光水火储全场景的智能管理平台。
另外还有上百家能源装备制造商、技术服务商等完成相关接口部署,形成了“大模型+垂直场景”的生态网络。
DeepSeek相关产品甫一问世,就推动能源行业企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专家指出,DeepSeek的算法突破与能源技术创新形成双重驱动力,推动能源系统向“智能化+可持续”方向演进。资料显示,DeepSeek的算法优化提升了气候模型精度,其高精度天气预报能力为新能源发电项目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间接推动了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
而在DeepSeek正式上线之前,国内能源企业就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集中在智能电网管理、设备预测性维护、清洁能源优化、储能与能源交易、生产流程数字化等方方面面。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天气、地理、工程等多维数据,可以缩短海上风电场建设周期并降低成本超支风险。
如今,随着算力和算法的不断进步与迭代,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迎来大爆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通用还是专业领域,多种生成式人工大模型相继诞生,并进一步与能源系统形成深度的、有机的嫁接,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整合、塑造储能系统管理模式、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驱动能源产业转型、加速碳中和进程等方面,促进了能源行业发展实现革命性突破。
在复杂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如何进一步实现化石能源领域的节能降耗,并提升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呢?答案就是对源网荷储各环节进行全链路优化,而优化的关键就在于对数据的准确把握。
众所周知,进入新能源时代,最难把握的环节从用户侧又进一步扩展到供应端,比如用户侧生产、消费的双重身份,储能侧电源、负荷的双重属性,再累加发电侧出力的不确定性。
鉴于此,需要引入人工智能体,通过机器学习不仅可以分析历史数据,而且还能精准预测新能源出力情况,从而为实时优化发输配用储环节的运行参数与调度策略提供有力支撑,可以有效减少能源浪费与损耗,提升全链条效率。
根据报道,阿里巴巴达摩院通过可精准预测风电场风速及发电功率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够预报平原、山地、海岸等不同地形的风速,并预测该区域内风电场的发电量。目前该算法已服务国内多个风电场。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应用于行业企业的精细化运营。记者了解到,在油气领域,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钻机“自动驾驶”,从而提升钻机效率和单井产量;在光伏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减少10%以上的发电损耗。
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助力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通过融入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生产、传输、分配的智能监控与调度,助力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发展。
华为推出分布式能源智能管控网络解决方案,采用云管边端架构,通过5G专用切片网络,接入10千伏园区分布式光伏场站、地方小火电、储能电站,实现直采直控;基于台区融合终端+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HPLC),能够实现400伏户用分布式光伏智能管控,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采用5G融合智能网关,实现电力大用户秒级的精准负荷管理,保障企业核心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此外,智慧能源大脑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实现电力市场预测与需求响应,且成效十分显著。
2023年12月22日,山西省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这是我国首个正式运行的电力现货市场。初期,市场运行受多种因素影响,电价高频出清且大幅波动。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报价策略、跟踪交易进度、评估交易结果、做出最佳交易决策、以最优方案参与市场取得最大收益,成为发售用电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技术,国内已经涌现出许多关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及决策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方案,可以大大提升新能源功率、负荷以及电价预测的准确性。如,目前心知科技推出的相关人工智能产品,针对省级电力市场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达到95%,负荷预测准确率达98%,单用户预测准确率达90%,电力价格预测准确率达90%,电力现货交易最佳策略可让售电公司获利0.05元/千瓦时。
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安全保供方面大有可为
保障能源安全,既是能源行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所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江苏油田物探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使用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对高邮凹陷连片开展三维速度谱分析,仅用8.3秒便完成拾取,预测精度高达90%以上,相比常规方式效率提升600倍以上,以往需要5个人组团耗时40多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不到10秒就能完成。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天然气进口与消费国,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面临保供能力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卡脖子”等诸多问题。然而,为了落实“双碳”目标,国内天然气需求却在快速增长,对石油、天然气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能源饭碗端得牢不牢,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表现尤为关键。为切实增强安全保供能力,国内油气行业较早接入了人工智能这一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并以其来增强全行业的监测预警和流程管理等功能,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国外情况同样如此。4月10日,国际能源署发布的《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显示,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早期采用领域,上述行业习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确保勘探、生产、维护和安全等环节的正常运行。
据悉,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石油天然气供应链安全的保障,主要表现在提升找矿效率、识别产业链风险点、优化产业链全流程管理等几个方面。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在找矿勘查、矿山生产和数据图像处理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初步应用。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推动油气行业在风险监测和研判方面进行“数智化”变革。另外,人工智能技术还主要应用于油气生产环节的效率增强和资源优化配置,贮存环节的峰谷调节和成本优化,运输环节的安全、高效及环保,销售环节的需求预测、定价策略与客户服务精准等方面。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终端电气化率稳步提升,电力系统安全因而尤为关键。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像老电力人吕清森那样背着工具包,带上干粮和水壶,早出晚归的电力巡线工将会越来越少。
“无人机采集图像,再通过人工智能体进行图像分析,完全可以实现输配电线路的无人智能巡检。”一位长期在基层从事电力线路运维的人士告诉记者,在智能巡检模式下,电网缺陷识别准确率超过98%,同时还能显著降低传统巡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人身安全风险。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利用知识图谱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有效提升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发生电网故障时,人工智能体还能快速定位故障点并指导抢修。据上述基层人士介绍,此举可以普遍缩减60%以上的抢修用时。
另外,新型电力系统的“双高”特征日趋显著,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够通过智能调度与储能技术的协同应用,以及统筹源网荷储多维资源,并辅以天气变化等因素,动态调整电网运行方式,从而既能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又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在煤矿智能化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只需盯着屏幕,就可以掌握井下的实时运转状况。推进智能化建设,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实现井下工作智能化、无人化,是提高煤矿生产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实现精细化开采的有效举措。据了解,人工智能在我国煤矿领域的应用已形成多层次技术架构,覆盖安全监控、生产优化、资源管理等核心场景。
在煤矿安全监控和风险预警方面,通过部署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网络,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监测井下人员行为、设备状态和环境指标,能够实现甲烷浓度超限、设备异常等风险的主动预警;通过集成多维度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可以提前识别顶板压力异常、透水征兆等隐患,事故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3%以上。
在煤矿生产过程控制方面,通风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模型,根据开采进度和瓦斯浓度自动优化风门开度与风机转速,可使通风效率提升30%;通过构建井下巡检机器人网络,配备多光谱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可自主完成巷道变形检测、设备故障定位等任务;通过人员定位系统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井下精准定位并优化逃生路线,从而大大减少人员逃生时间。
不过,有业内专家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能耗过大,以及可能被滥用等问题表达了担忧,并建议推动数据标准化与共建共享、完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法律法规、保障数据安全和伦理规范等。
当可持续供应的清洁能源邂逅无限算力的人工智能,几千年的能源发展史又将迎来范式变革的新拐点。
人工智能与能源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注入变革性动能。当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未来能源系统的制度设计、技术攻关与场景落地,必将以智慧能源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实现,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海辰储能厦门总部基地工厂与重庆基地工厂双双入选2025年度先进级智能工厂榜单。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两座工厂在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果的权威认可,更标志着海辰储能以“智造”为引擎,持续夯实储能新质生产力根基,助力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厂入选,海辰储能以数智化重构制造竞
近期,国家连续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文)(以下简称136号文)、《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发改能源规〔2025〕411号)、《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以下简称394号文)等系列政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梁心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新进展新成效,并答记者问。其中提到,
7月14日,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政府印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企业改造提升,对技改项目按新设备投资额给予不同比例的一次性补助,最高限额1000万元。坚持绿色安全发展,首次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
500多家展商800个展位30,000平米展出面积35,000名专业观众一、展会概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旱灾害防御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力推动解决农业小型水利设施老化、塘坝淤塞严重、水渠不畅等问题,提高农业抵御与自然灾害和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水利强省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其中提到,面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能源生产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储能系统及相关装备研究及产业化等方向计
日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发挥辽宁城市群和产业集群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地市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鞍山、本溪、辽阳、盘锦、葫芦岛等市围绕智慧钢铁、智慧矿山、数智油田、智慧化工等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阜新、铁岭
7月16日,河北省工信厅发布关于《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告。文件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推行工业节能节水,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废旧动力电池等新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5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强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提升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功能,支持建立多方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探索个人企业碳
6月28日,许继电气9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的鉴定,其中8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次鉴定会邀请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润电力、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行业专家学者组成鉴定委员会,共同对电网运行控制、智能量测与计量、人工智能与电力系统融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7日消息,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征求《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的意见。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制定《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方案》,构建全域覆盖、技术多元、标准统一、服务可靠的路侧基础设施体系。
受近期高温天气影响,7月15日12时43分,河南全网用电负荷达到8976万千瓦,年内第四次创历史新高,较去年最大负荷8124万千瓦增加852万千瓦,增幅10.5%。对此,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全力应对高温大负荷,保障全省人民清凉度夏。7月3日以来,河南省持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尤其是7月14、15日,全省多地最高
6月28日,许继电气9项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的鉴定,其中8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本次鉴定会邀请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润电力、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行业专家学者组成鉴定委员会,共同对电网运行控制、智能量测与计量、人工智能与电力系统融
7月16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公布海南省2025年第二季度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可开放容量的通知(琼发改便函〔2025〕2065号)。原文如下: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公布海南省2025年第二季度分布式光伏配电网可开放容量的通知琼发改便函〔2025〕2065号各
记者7月16日从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获悉,受持续高温晴热天气影响,四川电网用电负荷快速攀升。7月16日21时25分,四川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7224万千瓦,首次突破7000万千瓦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入夏以来,四川多地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居民制冷负荷显著增加,带动全省用电负荷不断攀升。为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近日,国网青海超高压公司用带电作业方式补装了330千伏拓冉Ⅰ线两基铁塔绝缘子导线侧缺失的M销。近期,该公司对海西地区3条330千伏线路5处缺陷集中开展带电作业,全力保障青海主网安全稳定运行。青海主电网覆盖地域广、线路路径长,部分线路途经大风区、易覆冰区、雷暴区,易出现铁塔开口销失效、缺失
近日,陕西全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用电负荷攀升。继7月14日陕西电网用电负荷达4245万千瓦后,7月15日17时25分,陕西电网用电负荷达4371万千瓦,再创新高。为积极应对夏季负荷高峰,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滚动校核并科学调整电网运行方式,密切监测重要断面潮流、中枢点电压等运行指标,加强对新
7月15日,涡阳县政府领导深入国网涡阳县供电公司看望慰问迎峰度夏一线员工,并送去慰问品。涡阳县工会相关负责人以及国网涡阳县供电公司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慰问。慰问期间,县政府领导向迎峰度夏一线员工送上慰问品,对广大电力职工战高温、冒酷暑,尽心尽力做好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工作表示崇高敬意和衷
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了解到,7月16日中午12时40分许,浙江全社会用电负荷达到1.26亿千瓦,创历史新高。目前,全省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出梅后,高温无缝衔接。在经济企稳向好等因素共同影响下,浙江全省用电需求迎来快速、大幅增长。截至7月16日,今夏浙江已经28天用电负荷超过1亿千瓦,浙江电网正
对光伏人来说,2025年又是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5·31。2018年的5·31,因为累计20年待支付光伏发电补贴费用超过1万亿元,中央政府对光伏新建项目急刹车。在政策的影响下,光伏装机容量装机大跌、产业链大量企业倒逼,投资商资金链断裂。这段光伏项目业主和光伏产业链上生产企业遭受灭顶之灾的历史,让广
7月8日,国网辽宁丹东供电公司孔家沟22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工程顺利投运,进一步优化了辽宁丹东地区电网网架结构,满足远期经济社会发展供电需求。孔家沟220千伏变电站是丹东主城区重要变电站之一,于1987年投入运行。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用电需求激增,以现有用电增速预估将于2028年达
2021年1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国能发监管规〔2021〕61号),首次提出增设爬坡和转动惯量辅助服务新品种。2024年3月,《山东电力爬坡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试行)》开始执行,标志着国内首个爬坡辅助服务市场在山东电网启动运行,爬坡辅助服务的价值开始得到量化补偿,这对于
2025年7月14日,甘肃省发布《关于建立发电侧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成为全国首个推出“全容量+四大补偿”电价政策的省份。为何甘肃在稀缺定价、容量市场、容量补偿三种主流机制中独选后者?这需要从机制本质差异出发,结合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展开系统性分析。(来源:电联新媒作者:闫鑫)
7月14日,湖南郴州桂阳团结风电场110千伏送出工程核准获批。一、核准依据依据《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二条、《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第三条、《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6年本)的通知》(国发〔2016〕72号)第八条、《湖南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7年本)》(湘政发〔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提出,各类经营主体数量稳步增加,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2024年全国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81.6万家,同比增长8.9%。其中,发电企业3.5万家,电力用户77.7万家,售电公司4409家。发电侧燃煤机组全部进入市场,超过半数的新
近期,国家连续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文)(以下简称136号文)、《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发改能源规〔2025〕411号)、《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以下简称394号文)等系列政
7月11日,内蒙古苏尼特~察右中第3回500千伏线路工程核准获批。一、为进一步加强内蒙古电网500千伏主网纵向通道,完善地区500千伏主网架结构,提升网间互通互济能力,满足锡林郭勒地区大规模新能源送出需求,同意建设苏尼特~察右中第3回500千伏线路工程,项目代码2505-150927-60-01-868266。内蒙古电
7月11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项目配套送出工程(蒙东锡盟泰富140万千瓦500千伏送出工程)核准获批。一、为满足锡林郭勒盟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泰富14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送出需求,同意建设锡林郭勒盟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项目配套送出工程(蒙东锡盟泰富140万千瓦500千伏送出工程),
7月15日,宁夏宁国运中宁330kV输变电工程核准获批。一、为满足宁国运中宁徐套100万千瓦风光同场复合项目送出需求,现同意建设宁国运中宁330kV输变电工程(项目代码:2506-640500-04-01-870043)。宁国运新能源(中宁)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投资、建设、经营。二、项目建设内容:1.新建330kV升压站1座,主变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5日,龙蟠科技公告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亏,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43.02万元至-9,830.03万元,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032.25万元至-16,128.31万元。本期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有主营业务影响当前新能源
7月14日,浙江省常山县人民政府印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支持企业改造提升,对技改项目按新设备投资额给予不同比例的一次性补助,最高限额1000万元。坚持绿色安全发展,首次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设计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17日,德尔股份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2017年董事长李毅先生在日本接触到固态电池项目,前瞻性的预判到了固态电池技术的巨大市场价值,并于2018年成立了日本德尔进行固态电池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公司固态电池的布局也是在顺应和拥抱汽车行业电动化的发展趋势,是公司
根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信息,江苏福克斯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申请江苏福克斯太阳能光伏有限公司破产,公开时间为2025年7月16日,案号为(2025)苏0685破97号,经办法院为海安市人民法院。公开资料显示,江苏福克斯太阳能光伏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2月,注册资本为21650万元,其经营范围涵盖光伏设备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