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中国科学家”相关结果128

      来源:新华社2024-12-2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公布联合国最高级别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得主名单,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所作贡献榜上有名。...中国最大沙漠实现3046公里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增添6个来自中国的“新成员”,中国科学家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多个生态领域国际会议的中国馆或中国角迎来络绎不绝的“取经者”……2024

      来源:新华网2024-04-09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忠伟带领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比能氢混动力电源适配工业级无人机近期试飞成功,这项科研成果将有效解决工业级无人机续航时间短的瓶颈问题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9-25

      受自然界中沙塔蠕虫构筑巢穴启发,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材料与界面科学重点实验室王树涛研究员团队研制出一种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可为建筑领域降低碳排放量提供新思路,也有望助力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

      来源:新华社2023-08-17

      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15日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人工合成糖是近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的方向,在此之前,全球已有多位科学家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此次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历时两年多攻关完成。

      一道宋登元:没有终极技术,只有创新迭代,一道TOPCon 4.0即将突破26%!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2023-03-31

      technology for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st (高效低成本n型硅太阳电池与组件技术进展)”的大会特约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全球权威光伏大会上报告n型双面电池大规模产业化情进展

      来源:中新网2022-10-09

      这个在普通民众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的事情,已被科学家变成现实。中国科学家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在国际上率先实现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30日宣布,由该所提供技术的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当天傍晚在河北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

      来源:央视科教2022-07-04

      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里做到了在一种符合的金属材料里面,把氢吸进去,而且吸的比例也很高,超过8%,另外请不但能吸进去,还能放出来。希望这种新型的进展能够迅速的倍证实、产业化,这是个技术的突破。...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做客央视科教《透视新科技》节目,针对目前氢能存在的一些列问题,做出了解答。

      来源:中国新闻社2022-06-15

      其中,渔业碳汇和微生物碳泵等概念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目前在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中国今年在福建连江完成了首笔渔业碳汇交易。...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负责人邢巧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相对绿碳而言,蓝碳近两年才走进公众视野。什么是蓝碳?

      来源:新华网2022-05-19

      白天可比环境温度高170摄氏度,夜晚可比环境温度低20摄氏度,无需外部能源消耗……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裴刚、研究员邹崇文等人研制出一种分别以太阳、太空为热源、冷源的“冷热双吸”材料,可24小时捕获利用能量...日前,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这项成果。“我们主要的技术突破,是解决了光热转换和辐射制冷存在的红外光谱冲突,并分别强化其性能,在同一个材料上实现‘冷热同体’,优化空间和成本。”裴刚说。

      来源:三峡集团2021-12-16

      2020年,中国科学家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创双季稻亩产1530.76千克的新纪录。杂交水稻的研发成功和大规模推广,是世界作物科学与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开发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科学家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21-10-26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梁海伟教授与林岳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水江澜教授等合作,发明了一种高温“硫固体胶”合成法,研制出一系列高性能铂合金催化剂,有望大幅降低氢燃料电池成本推进其产业化。...《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展示的金属间化合物纳米颗粒对催化应用至关重要,“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系列二元和多元铂基金属间化合物的尺寸控制合成,令人印象深刻。”

      综合能源服务助力工商业企业双碳目标的路径解析

      来源:北极星售电网2021-07-01

      在有中国科学家参与编写的《气候与人类未来》一书中指出,“在碳排放持续增加的情景(rcp8.5)下,到2070年,全世界人类生活环境的平均气温将较距今300年的前工业化时期上升7.5℃”①。...从上面的数据我们还可以的看到,实现双碳目标的艰难和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惧怕挑战。

      来源:中国网2021-04-27

      如今这一梦想正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慢慢变为现实。4月底,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即将完成改造升级。...早在1955年,钱三强等科学家便提议开展中国的“可控热核反应”研究,这与当时国际核物理学界对核聚变的关注几乎是同步的。

      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有何进展?(下)

      来源:脱盐中心2021-04-07

      由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制备出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这种特殊的材料能够模仿生物细胞膜的过滤功能,高效地过滤海水中的盐以及分离海水中金属离子。...part 02国内海水淡化概况 2.1 2020年国内海水淡化工程状况 据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国内已建成日产淡化水百吨以上海水淡化项目176个,产能达到180.34万立方米

      来源:中国核网2020-12-09

      关于锕系核燃料的制作,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亦有成效。...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和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lnbta{镧系双(四唑)胺}化合物可以通过燃烧合成的独特技术,燃烧生成高纯度的镧系氮化物泡沫。

      来源:电网头条2020-10-22

      中国科学家在高温超导领域收获颇丰,赵忠贤院士就曾因在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也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铜氧化合物超导体重要意义的少数科学家之一。...自1911年超导体首次被发现以来,寻找室温超导材料一直是科学家们竞相追求的目标。

      来源:南京大学2020-08-05

      中国科学家领先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什么是有机光伏材料?...受益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开发,单节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已超过18%,效率甚至可以跟硅基薄膜技术相比拟,"可以说,在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国科学家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0-06-15

      ,这是首位中国科学家加入该团队。...详情点击 首位中国科学家加入国际核聚变组织物理模拟团队大连理工大学8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校物理学院副教授王丰通过层层筛选,正式加入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项目核心物理模拟研究团队,参与承担该项目的集成模拟平台关键建设任务

      来源:催化产研圈2020-04-24

      在这种蓬勃发展的光伏环境中,上海交大韩礼元教授认为,在中国科学家和工业界的不懈努力之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商业化将首先在中国实现。...中国是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国,拥有最多的光伏企业和研究人员。在这种蓬勃发展的光伏环境中,作者相信,在中国科学家和工业界的不懈努力之后,psc的商业化将首先在中国实现。

      来源:返朴2020-03-02

      中国科学家对雾霾的研究早在此前十多年就开始了。尤其是在近十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关于雾霾成因方面的研究频频发表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上。...2014年初,中国科学院大气研究物理所研究员张仁健关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地区pm2.5的“贡献”率不足4%的结论引发了机动车对雾霾贡献率之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