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核电信息网2013-07-22
目前具备核岛成套设备制造能力的主要是中国一重、二重重装、上海电气重型厂等;而常规岛设备制造则主要集中在上海电气、东方 电气和哈动力。
来源:长江证券2013-01-08
这次签订协议之后浙富凭借外方的项目经验和技术去投标国内大水电市场,从而直接和国内巨头东方 电气和哈动力等竞争。
来源:齐鲁证券研究所2012-02-17
一旦进入到新型先进核电站设备制造,我们认为上海电气、哈动力(1133.hk)将是最受益的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商;同时,具备中大型加工能力的海陆重工、浙富股份同样将获得分包机加工任务。
来源:中证网2011-08-18
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燃气轮机的制造商主要有中航重机、哈动力、杭汽轮b和上海电气等。
来源:金融界网站2011-03-22
摩根士丹利昨天调升哈动今明两年盈利预测12%及11%,目标价调高至10.46 港元,维持「增持」评级。哈尔滨动力昨天收报9.02 港元,升近4%。...哈尔滨动力2010 年实现纯利10 亿元,按年增近七成,营业收入288 亿元,其中火电设备占62%,水电设备占8%。
来源:中信证券2011-03-18
(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动力),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核电订单的推迟或下滑,与火电、水电项目的增加,是左口袋与右口袋的关系,并无增量,因此,我们判断最受益于中国核电叫停的发电设备企业应主要以水电设备为主业的浙富股份
来源: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2011-01-11
常规岛设备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动力3家垄断。其中,东方电气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辅助设备市场主要为具备较强技术实力的机械制造企业占据。...核岛设备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动力和一重4家大型国有企业占据。其中,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共同占据约90%的市场份额。2010年上半年,东方电气核岛设备毛利率达17%,上海电气达16%。
来源:国都证券2010-12-22
国内市场大中型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厂商主要包括东方电气(35.65,0.27,0.76%)、哈动力等六家企业。整个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高,呈现出垄断竞争的态势。
来源:全球阀门网2010-12-14
中国的核岛设备主要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动力集团和一重集团四家企业分享。常规岛设备方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动力垄断了国内市场,其中东方电气占到50%的市场份额。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2010-10-28
我国的核岛设备主要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动力集团和一重集团4家企业分享。常规岛设备方面,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动力垄断了国内市场,其中东方电气占到50%的市场份额。
来源:金融界网站2010-10-08
据港媒报道,哈尔滨动力(1133)与美国通用电气合作,发展风电设备业务,是哈动首次涉足风电设备的投资。 上月底,哈动与通用电气协议合作发展风电设备业务。...尽管哈动参与风电发展较迟,但能与通用合作,希望可以追落后,较哈动自行发展为佳。 哈动年来的发展较集中于核电开发,现不但已完成开发,亦获得不少订单。
来源:解放日报2010-10-08
双方的股权比例为哈动力51%,ge49%。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合作紧密性,哈电机公司将购买ge沈阳风机厂49%的股份,使得双方在风电业务上成为全方位的合作伙伴。
来源:申银万国2010-09-02
我们和哈动力的管理层就 2010 年上半年强劲的业绩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交流。我们认为哈动力业绩的催化剂将来在于核电,水电和海外市场。
来源:中国证券网2010-08-27
相关代表企业主要有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动力。
来源:齐鲁证券2010-08-10
国内电站锅炉细分产品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以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属下哈尔滨锅炉厂(哈动力,1133.hk)、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600875.sh、1072.hk)、上海锅炉厂(上海电气
来源:互联网2010-03-09
孔令桦告诉记者,三家企业分别是哈动力、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
来源:互联网2010-02-23
同时,以提高生产集中度为重点,提高能源装备水平,河北省今年将加快国电(联合)动力500兆瓦风电整机、秦皇岛哈动力百万千万级核岛主设备、保定英利800兆瓦晶硅等项目建设。
来源:互联网2010-02-03
这将为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动力、中核科技等国内的核电设备生产商带来巨大的机会。
来源:互联网2010-01-21
我们对核电关键设备提供商的排序为:东方电气(600875)、哈动力(hk.1133)、上海电气(10.04,0.06,0.60%)(601727)。
来源:互联网2009-08-11
哈尔滨动力公司秘书马遂在业绩会上表示,由於未来新能源发展速度将会很快,公司亦会加快核电设备的发展步伐和比重,预计至2010年,公司的核电设备订单将占总订单的10%,但收入占比要达到10%则相对较难。...哈动上半年整体毛利率跌3.36个百分点,至12.07%,马遂解释,主要因为期内销售的产品所采用的原材料,是在07年第四季度及08年上半年价格较高时所采购的,因此期内产品成本大幅上升,拖低了毛利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