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核电近零排放”相关结果149

      来源:新华网2021-04-19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4月16日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1)》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核能作为近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中国核电发展的“摇篮”和“红船”,30年来,秦山核电逐步掌握了多项核电关键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核电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成功实现了“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走出一条核电国产化的道路”、“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

      姜克隽: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的高安全度供应系统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04-14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我国能源转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相关研究表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到2050年左右实现能源系统的近零排放。...截至目前,各方研究对实现近零排放时能源供应的安全性,特别是高度安全性的讨论还不多,本文将就这一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能源供应高安全度前提下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进一步明确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系统再构建的方向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1-03-24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表示,下一步,要以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目标,推进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全面实现平价无补贴上网;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第一阶段是2030年前尽早达峰,2025年电力率先实现碳达峰,峰值45亿吨,2028年能源和全社会实现碳达峰,峰值分别为102亿吨、109亿吨;第二阶段是2030-2050年加速脱碳,2050年电力实现近零排放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0-12-16

      同时,减排技术的不断升级也使火电厂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近零排放”。随着技术进步,其它用能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9吨标准煤/万元。...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经超过40%,尤其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20%,发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0-12-16

      同时,减排技术的不断升级也使火电厂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近零排放”。随着技术进步,其它用能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9吨标准煤/万元。...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经超过40%,尤其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20%,发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20-12-10

      同时,减排技术的不断升级也使火电厂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近零排放”。随着技术进步,其它用能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9吨标准煤/万元。...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经超过40%,尤其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20%,发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20-12-10

      同时,减排技术的不断升级也使火电厂实现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近零排放”。随着技术进步,其它用能行业的能耗水平也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9吨标准煤/万元。...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经超过40%,尤其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占比已经超过20%,发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2020-09-14

      低碳化:指以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为目标,实现区域能源生产和消费清洁高效,达到近零排放。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调节机制,优先采用核电、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0-07-10

      中核集团田湾核电5号机组首次装料7月9日,作为我国核电建设领域今年首台迈入装料状态的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田湾核电5号机组首次装料作业正式开始,为后续按计划并网发电奠定基础。...该工程为准东-华东±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的配套电源点项目,二期工程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间接空冷机组,机组按照100%燃烧准东高钠煤、“近零排放”标准设计。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0-04-24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20年4月20日-2020年4月24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风电、输配电、水电、核电、储能的核准、开工、并网等。...伊犁电厂2×35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融合了“两机一塔、七塔合一”技术、无重大危险源、高背压循环水供热技术、锅炉烟气余热变能级利用技术等创新技术,烟气污染物达到“近零排放”。

      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2020-01-23

      据了解,核能供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核电热电联产,适用于较大人口规模的城市。...据了解,一座400mw的池式低温供热堆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灰渣10万吨、二氧化硫6000吨、烟尘3200吨、氮氧化物2000吨,实现近零排放。再绿色低碳的能源,想要规模推广也得经济可承受。

      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2020-01-17

      据了解,核能供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核电热电联产,适用于较大人口规模的城市。...据了解,一座400mw的池式低温供热堆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灰渣10万吨、二氧化硫6000吨、烟尘3200吨、氮氧化物2000吨,实现近零排放。再绿色低碳的能源,想要规模推广也得经济可承受。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19-12-19

      “水十条”的出台,促使脱硫废水深度处理成为电力行业面临的急迫问题,推动脱硫废水排放标准向“近零排放”方向发展。...以上三个处理单元常见的流程工艺有三种:(1)预处理→膜浓缩→蒸发结晶工艺:(2)预处理→膜浓缩→烟道蒸发工艺:(3)低温闪蒸→浓液干燥工艺:结语在风电、水电、核电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火力发电仍是我国主要的电力生产工艺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12-11

      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近零风险、近零排放和近零污染”设计理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选择之一,核能供热目前已经实现“零”的突破。...日前,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先后与国核吉林核电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黑龙江分公司签署《吉林白山核能供热项目总承包框架协议》和《国家电投佳木斯综合智慧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工程总承包框架协议》。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10-31

      11项课题包括:《大型核电站(余热回收)长距离清洁供暖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核电厂液态流出物近零排放关键技术研究》《核电消防安全评估及消防安全监管平台研发》《烟台核电项目舆情调查与公关策略研究》《大尺寸多曲率中厚板可重构成形模具研究及示范应用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08-22

      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近零风险、近零排放和近零污染’设计理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记者在会议期间了解到,包括包头在内的很多北方城市都曾考虑过核能供热,不过目前...而针对目前核电的发展规模和节奏,以及核电面临的经济性、核能多元化应用等行业关心的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国正处于由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的战略机遇期,从自主创新到产业应用,从提升竞争力到助力能源转型,核电产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05-29

      截至2018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7亿千瓦、核电在建装机1218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同时,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他表示,随着超低排放或近零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燃煤电厂常规大气污染物控制日趋完善,但重金属污染防治仍不乐观。“研发高效低成本的重金属控制技术迫在眉睫。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19-05-23

      数据水电、风电完成投资增长较快,火电、核电完成投资继续下降1-4月,全国电源工程完成投资610亿元,其中水电250亿元,火电110亿元,核电97亿元,风电133亿元。...项目选址在信丰县大塘埠镇樟塘村,项目估算总投资49.66亿元,主要建设2台66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安装先进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装置,大气污染物排放将实现“近零排放”。

      一周电力项目汇总(3.18-3.22)—核准、开工、并网等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19-03-22

      北极星电力网整理了2019年3月18日-2019年3月22日一周电力项目:涉及火电、风电、输配电、水电、核电、储能项目的核准、开工、并网等。...内蒙古盛鲁电厂位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内,项目规划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一期工程建设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间接空冷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和高效除尘设施,污染物按照“近零排放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19-03-15

      详情点击凌文:让煤电实现“近零排放” 比天然气发电更干净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表示:未来将着力打造煤电产业“升级版”,使燃煤发电达到“近零排放”的标准,领先于世界水平。...详情点击山东:将启动150万千瓦左右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力争今年清洁绿色能源发电量增长35%3月11日,记者从山东省能源局获悉,山东省今年将通过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天然气,实现电力生产和消费增量主要由绿色电力提供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