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碳认证”相关结果39
      光伏供应链在净零转型下应做的提前部署

      来源:PVInfoLink2022-12-14

      而在韩国,政府也推出碳认证制度,将组件的碳排放分为三等级,低碳组件可获得优先补贴,且在招标的评分也会较高,相信之后亚洲市场也将有相关需求爬升。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2-11-22

      数字电网以电力和碳排放数据为纽带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紧密耦合,开展多环节碳监测、碳追踪、碳计量、碳认证,建立完整准确的全口径电—碳模型,并据此进行碳排放趋势分析,挖掘电力系统和相关方的减碳潜力,对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发挥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10-18

      欧盟提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制造产品贸易的碳关税障碍,我国产品碳足迹测算及碳认证尚缺乏国家统一标准,与国际碳认证体系缺乏对接,危及电池等重点...助力地方碳减排监管构建产品碳认证体系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将在电碳监测等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新华网2022-09-08

      同时,网关还可将核查数据发给具有核查资质的全球权威认证机构进行数字化碳认证,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2-07-21

      “除了提供施政辅助,平台还可为域内企业提供一站式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能碳管理服务,包括碳盘查、碳减排、碳抵消、碳认证等功能。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2-07-21

      “除了提供施政辅助,平台还可为域内企业提供一站式经济高效、绿色低碳的能碳管理服务,包括碳盘查、碳减排、碳抵消、碳认证等功能。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2-06-10

      今年2月,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碳认证制度研究,研究团队制定了《零碳负碳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评价技术规范》和《零碳负碳农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并于5月在市场监管总局取得认证资格备案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2-01-10

      业务体系总体覆盖政策咨询、规划设计、标准编制、评估评价、检测认证、平台运营、技术转化服务等,碳减排行业覆盖工业、农业、能源、信息通信业以及其它服务业,碳相关研究覆盖碳核查、碳交易、碳认证、绿色金融等,中心将面向政府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1-12-06

      国网英大表示本次划转有利于拓展电网产业链上下游碳中和业务,统筹支持全国碳市场履约建设,有利于英大碳资产拓展碳管理、碳认证等 新兴碳服务业务。

      远景能源谢德奎:江苏海上风电平价大有可为 打造射阳零碳母港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2021-11-16

      其次,远景有一个碳管理平台叫方舟,这个平台经过法国bv公司认证,凡是经过软件平台认证产品,可以贴上碳认证这个牌子,在全球各地自由出口。

      来源:中国石油石化2021-08-26

      因此,当前所谈及的碳中和无论在涵盖范围,还是在碳排放计量等多方面还没有科学一致的认证标准、方法和程序,当碳认证越来越普遍之后,关于各机构认证的权威性可能会在业内引发争论。

      来源:中国环博会2021-07-08

      减污降碳协同、生态修复建设等七个方向,组织了十家会员单位以ppt“路演”的方式,为参展嘉宾轮流宣讲:可降解塑料技术方案;果蔬垃圾原位减量资源化系统方案;矿山低碳生态修复技术方案;低碳智慧水务系统方案;碳核查、碳认证

      来源:新华网2021-06-11

      牛曙斌在看好碳交易的同时,也对碳交易提出了建议:掌握碳交易和碳认证的国际话语权,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在世界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碳资产方面的金融属性。

      SNEC晶澳声音:紧抓机遇 立足长远 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晶澳科技2021-06-03

      此外,孙广彬先生呼吁企业更注重碳足迹、碳认证等工作,为光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助推全球碳中和提供助力。

      来源:pv-magazine2019-03-12

      碳认证体系、最低效率体系和加强ks认证将对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它同时表示,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在全球扩张,韩国不应错过进行自身产业发展和确保可持续竞争力的机会。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18-04-12

      鼓励第三方机构在川设立分支机构,拓展碳资产咨询管理、监测计划审核、排放数据核查、碳核证、碳认证等业务。14.探索推动银行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14-08-07

      试点省市初步探索了碳目标逐级分解考核评估、投资项目碳评估、产品碳认证、企业碳排放报告制度及碳排放管理平台等体制机制创新,较好地实现了控制排放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4-08-05

      最后则是统一的碳核查、碳认证、碳监测体系的建立为中国企业、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提高其碳排放管理能力提供了最佳的实验场和学习地。

      来源:产业和信息化2012-08-20

      经过欧盟委员会的详细评估,日前有七个生物燃料可持续性认证计划获得了批准:一、国际可持续性和碳认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