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负碳排放”相关结果228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3-06-19

      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重庆市经信委发布重庆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名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试点有何内容?入选试点名单的园区有何特点?...向霆告诉记者,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的建设,主要在五方面进行先试。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06-06

      将近一半的城市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且主要以高耗能高碳排放的建材、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为主。同时,制造业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面向能源、工业、交通、建筑以及生态碳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需要,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高效电能转换及能效提升技术等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强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的工程示范和成果转化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3-05-22

      油气田生产储运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生产消费带来的间接排放,目前国内油气田电力生产消费来源是以煤电为主的火电。降低碳排放的首要任务是推进新能源电力对油气田火电的替代。...若再考虑油气田自身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的碳汇资源开发以及ccs工程实施因素的减碳效果,未来油气田贴上“负碳”标签也不是没有可能。

      龙吉生:城市受益型的固废管理“中国模式”探讨

      来源:康恒环境2023-05-06

      数据证明,垃圾经过科学的焚烧处理,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甚至是达到零碳或者负碳。经过约20年的努力,我们后来居上。...如果垃圾处理,我们不再把思维局限在减少“损害”、减少排放这个概念上,会怎么样?我们除了做城市这个球场的清洁工,能不能当球队的经纪人,把城市经济进一步盘活呢?丹麦有个城市叫卡伦堡,人口只有5万人。

      从沙尘暴到“碳中和”  要走多远?

      来源:隆基2023-05-05

      论其原因,背后的始作俑者直指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跨越国界的全球性挑战,传承后世之所,世界各国纷纷加快了脱碳进程。目前常见的办法是启用可再生能源,并扩大它们的应用范围。...当地球70%荒漠变成绿洲时,就会吸收人类活动以来造成的所有碳排放,实现真正的负碳发展。“solar for solar”折射的是在“双碳”目标下,光伏企业将企业价值观和人类及地球命运相连的决心。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2023-04-25

      论及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对双碳目标的助力作用,刘勇说,2022年我国的二氧化碳当年排放量为115亿吨(增速下降0.2%),仍占全球总排放量368亿吨(增速0.9%)的31.25%,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碳排放国...他举例说明,20万吨废弃秸秆,通过生物技术可生产零碳天然气2000万立方米(可再生、碳中和燃料,用于航运、内燃机汽车、绿氢等高端产品)、9.3万吨高质量有机肥、2.25万吨食用级二氧化碳(干冰)、负碳35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4-07

      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黄晶也认为,“碳中和背景下,ccus不仅是实现化石能源净零排放的重要技术选择,以及电力、工业部门深度脱碳和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保障,而且与生物质能、直接空气捕集等结合可实现大规模负碳效应...以co2捕集为例,目前从煤化工、化肥等装置排放的高浓度co2(大于90%)捕集成本较低,低于200元/吨;从煤电、水泥、钢铁等工业装置排放的中低浓度co2捕集成本较高,约为300—700元/吨,而这部分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3-31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 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 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 2025 年,规模 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6.5%以上,单位工 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 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3-03-31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 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 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 2025 年,规模 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6.5%以上,单位工 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 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来源:新华网2023-03-21

      面对国际和国内对碳排放治理的新局势,我们应当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通过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等科技研发、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国内环节碳税征收等手段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全产业链应对碳税的能力。...,这项囊括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行业,涵盖氢气、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特定条件下的上下游产品延展措施的协议按照规程将通过4月份的欧洲议会全体会议,最后将于本年10月1日生效。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3-10

      目前,中国石化正按照国家有关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主动拥抱绿色变革,以碳的“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坚持存量降碳、增量低碳、走向零碳、发展负碳,稳步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打造绿色竞争力,持续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

      来源:新华网2023-02-28

      中国石油扩大ccus在低渗透油藏、非常规油气开发方面的利用规模,创新探索ccus与光伏发电相融合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ccus-eor项目的负碳开发。...不同行业,特别是高碳排放企业应从长远角度考虑ccus产业发展,尽早布局,不断加强与碳埋存端企业的合作,探索建立符合能源低碳转型趋势和企业发展实际的ccus协同发展新模式。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2-24

      《实施方案》还提到,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充分发挥“揭榜挂帅”机制作用,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来源: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2023-02-20

      2、氢源及氢排放量化相关基础科学该技术主题将推进来自地质氢等氢源的氢排放量化或建模研究,以评估地质氢作为氢源的可行性。...三、负碳技术“负碳攻关计划”旨在解决碳去除、分离和封存等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基础科学挑战,此次资助的技术主题包括:1、co2生物封存该技术主题关注co2生物矿化和土壤封存技术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包括:①更好地理解控制通过微生物生成和利用胞外有机物的遗传机制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2023-02-16

      在全国电力行业整体碳预算约束下,考虑经济发展、能源电力需求、资源环境、各区域比较优势等关键边界条件,按照“生产侧原则”,即基于地域责任的排放者负责原则,优化测算各区域内电力生产产生的碳排放。...西部区域达峰的重点在于大型风光电基地中支撑性低碳或负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近期需要加快相关技术示范。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2023-02-10

      在全国电力行业整体碳预算约束下,考虑经济发展、能源电力需求、资源环境、各区域比较优势等关键边界条件,按照“生产侧原则”,即基于地域责任的排放者负责原则,优化测算各区域内电力生产产生的碳排放。...西部区域达峰的重点在于大型风光电基地中支撑性低碳或负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近期需要加快相关技术示范。

      成本最低的碳捕获系统出现了 只需39美元每吨!

      来源:环球零碳2023-01-30

      专家表示,如果我们能够用二氧化碳衍生的甲醇取代化石生产的甲醇,这可以成为制造燃料和化学品的负碳化学方法之一。目前,...在概述的排放限制措施中,碳捕获和储存被列为实现净零排放的必要途径,特别是在钢铁和化工生产等难以脱碳的行业。

      江苏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新增绿色低碳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来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2023-01-18

      《实施方案》中提到,面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和国际碳减排科技前沿,从碳减排与碳增汇两个层面出发,聚焦可再生能源、零碳/负碳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气候与环境协同效应、生态系统增汇等重点领域,超前部署实施前沿基础研究项目

      来源:新华网2023-01-12

      第二种是增效型减碳,通过提高碳生产率,用同样多的碳排放实现更多的产出,或者同样的产出使用了较少的碳排放;第三种是创新型减碳,通过创新形成新的技术、工艺、方法等,在达到相同产出的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天津: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厂房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等开发运行

      来源: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3-01-09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高于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实现下降。...(三)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与用能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工艺装备产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