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2025-03-20
活动推荐 第五届智能配电网建设研讨会在能源革命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智能配电网不仅是能源互联网的“神经末梢”,更是实现“双碳”战略、保障能源安全的核心基础,其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新型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与稳定性
来源:高工储能2025-03-19
融和元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高工储能采访时表示,作为一种灵活的电力调节手段,台区储能对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故事到2024年下半年开始发生转折。...台区储能出现的背后是高比例新能源发电和电力电子设备(如充电桩等高功率设备)持续接入电网,电力系统面临系统性的电能质量风险,配电网亟须提升承载力。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储能技术已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国家电投的储能招标动向历来是行业技术演变的“风向标”。...如何进一步提升其性能,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方面,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等,仍是组串式储能未来发展的关键。标准完善是行业进步的重要方向之一。
来源:亮报2025-03-19
电站枢纽由上下水库、输水系统、地面开关站等组成。该电站建成后,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9.59亿元,将显著增强陕西及西北地区的电力供应稳定性和调节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来源:储能网2025-03-19
这一创新的能源管理方案,不仅提升了微电网的经济效能与环境友好度,更为我国探索智能交通与清洁能源深度融合的电力系统革新之路奠定了基石。...通过v2v技术,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在电网需要时提供电力支持,还能在车辆之间实现能源的灵活调配。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提升了电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更为新能源汽车用户带来了额外的收益来源。
来源:EnergyKnowledge2025-03-18
涉网性能涉网性能是储能电站并网运行的基础,尤其是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电站,必须满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因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提升储能电站可用率的关键。4. 可充放电电量可充放电电量是衡量储能电站实际运行能力的重要指标,除了与充放电效率相关外,还与储能电池的健康状态(soh)密切相关。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5-03-18
一是需要对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度管理,确保业务数据质量、数据血缘关系以及数据传输链路的稳定性;二是数据资源管理需更加精细化,以降低“冷数据”对存储与算力资源的占用,提高数据运营效率;三是需要建立统一的运营工具管理入口
来源:国家能源集团2025-03-18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重点骨干企业,中煤集团此次集采对技术体系稳定性、智能化水平及工程实施能力设定了行业最高标准。...国能智深锚定“加快建设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世界一流智能工控领军企业”目标,以本项目为示范样板,加速推进智能控制、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覆盖能源全产业链的智慧生态体系,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来源:中车能源2025-03-18
整合多种数据源,实时更新预测模型,调整预测算法和参数,以维持预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风电场的运营和电力系统的调度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及自学习机制,有效地融合了来自不同来源的气象预报数据,进一步增强预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5-03-18
鉴于海上光伏项目的初始投资远高于陆地同类项目,且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对结构安全性和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成本构成中,光伏支架及安装部...计划到2030年,实现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系列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规模化示范工程。在业内人士看来,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海上光伏产业迈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新阶段。
来源:明阳集团2025-03-18
燃气轮机是全球公认的调峰机组,具有启停迅速、负荷响应速度快、调峰调频性能突出等特点,纯氢燃气轮机除具有燃机特点外还具有零碳排放的优势,在满足电力系统调节需求、提供转动惯量和无功补偿等方面作用显著,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集邦储能2025-03-18
当前,全球储能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核心驱动力来自能源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及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提升。...此外,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也在上升,尤其是光伏,但可能面临电网稳定性问题,这也将驱动储能快速发展。
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2025-03-17
项目采用先进储能技术,集成电网侧调峰调频功能,提升区域电力系统稳定性。项目建成后,预计可为当地新增清洁能源消纳能力,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储能网2025-03-17
对于接受电网调度控制的储能电站,主要为电源侧和电网侧储能,储能电站并网性能需满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要求。...以锂电池储能电站为例,部分项目可基本实现“免维护”运行,储能设备具有高运行稳定性,而部分项目运行中频频面临着各类设备故障,诸如储能单元通信异常、电池充放电电压频繁报警、 igbt模块发热、液冷管路漏液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5-03-17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实施,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电力系统向源网荷储多元互动发展。...虚拟电厂统筹内部资源协同互补,通过储能灵活充放电、用户调整用能时空习性等,形成稳定性更高、鲁棒性更强的调节能力。
来源:售电星星2025-03-17
二、当前面临的挑战1.新能源消纳与系统稳定性矛盾凸显尽管2024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3%,但其发电波动性导致消纳压力加剧。...未来需以全国统一市场为枢纽,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来源:国家能源之声2025-03-17
储能项目成功实施后,每年将消纳新能源约1.28亿度,折算每年减少3.2万吨标煤使用量、减少碳排放约8.5万吨,同时可提升供热能力220万吨/年,可以满足当地40多家工商业企业用热需求,对我国能源结构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来源:中核集团2025-03-14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构建新型储能技术体系,推动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本站共布置有60个储能单元,可为电网运行提供调峰、调频、黑启动、需求响应等多种服务,极大地改善山西电网状况,优化能源结构,支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25-03-14
高纪凡洞察到,在市场化过程中,光储协同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是根本,储能是构建能源稳定供给体系压舱石;通过全面解决方案战略,加速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和绿色能源构建。...除了收益价值,高纪凡认为,储能更是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的能源供给体系的压舱石,“没有储能,能源的稳定性是不可能解决的,光储一体化协同,再加上智慧能源管理,形成一个稳定的能源共建系统”。
来源:中国能源观察2025-03-13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在保障安全运行的情况下,不断提升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尽管如此,电力行业坚决扛起保供首要责任,源网荷储全环节协同发力,动态优化系统运行,不断深挖调节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