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钢铁核电”相关结果1384
      汤芳:“十四五”时期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

      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3-05-10

      多方测算表明,对于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节能提效贡献度在70%以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贡献接近30%,面向公共建筑、工业企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提效市场潜力将得到深度挖掘。...用户为了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将逐步实施电能替代或氢能替代,“新能源+电能替代/氢能替代”模式正逐步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推广,钢铁、有色、造纸、纺织等重点控排企业也将注重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建筑供暖、道路运输等领域也将加快推进电气化

      来源:辽宁省政府2023-05-10

      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做好核电厂址规划和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徐大堡核电二期顺利建设,努力争取徐大堡核电一期等项目尽快核准并开工建设,谋划研究徐大堡核电三期等项目。...推动钢铁、建材等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因地制宜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充分释放发电机组、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

      山东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工作方案

      来源: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05-06

      开展清洁能源材料和器件性能参数准确测量方法研究和标准物质研制,推进光伏、风电、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储能及并网控制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流量仪表、电能表等仪器仪表在线计量技术研究。...聚焦我省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计量、标准等质量基础设施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支撑作用,做好与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计量测试与标准研制需求的有效衔接,完善量传溯源体系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3-04-24

      工信部等8部门:加快“ipv6+”技术在矿业、电力等工业生产领域应用推广4月23日,工信部等8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快“ipv6+”技术在汽车、电子、钢铁...国家能源局:持续推动我国自主核电标准的应用实施国家能源局4月23日消息,4月17日,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召开2022年度委员全体会议(年会)。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04-23

      重点推进国家综合能源安全保障区建设和南宁六景工业园、钦州石化产业园、防城港钢铁基地、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等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建设沿海清洁能源基地,加强核电、抽水蓄能、清洁煤电、天然气发电等保供能力较强的清洁电源布局。科学合理配置各类电源和储能设施,推动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示范利用。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3-03-09

      完善相关政策,有序地分批将重点碳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数据基础较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行业,“十五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稳步推进非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工作...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前途:应从能源供给、消费、配置三方面出发推动转型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前途认为,应从能源供给、消费、配置三方面出发推动转型:加快煤炭“转定位”、风光“上规模”、核电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3-03-09

      完善相关政策,有序地分批将重点碳排放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建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纳入数据基础较好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行业,“十五五”期间纳入所有重点排放行业,同时稳步推进非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的工作...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前途:应从能源供给、消费、配置三方面出发推动转型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前途认为,应从能源供给、消费、配置三方面出发推动转型:加快煤炭“转定位”、风光“上规模”、核电

      来源:能见2023-03-08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来源:中国核工业2023-03-06

      ,以核电作为基荷电源,支撑可再生能源基...从“单一型选手”到“全能型辅助”从大学毕业加入秦山核电厂的迷茫,到方家山核电核准时的兴奋,从自主研发核电堆型落地的艰难,到“华龙一号”并网发电时的自豪,在核工业奋斗37年的徐鹏飞亲历了中国核工业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光

      来源:中核集团2023-03-06

      一方面推动高温气冷堆与该区域的石化、钢铁等高耗能企业耦合发展,加快推动高耗能产业脱碳;另一方面针对高比例发展风光新能源的省份,以核电作为基荷电源,支撑可再生能源基地的电力输出与消纳。...“在全球碳约束的大背景下,核电正在成为全球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发展核电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或总体紧平衡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2-13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指出,在政策利好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逐步修复将推动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电量回升。...其中,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核电584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将在2023年首超水电装机规模。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2-13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指出,在政策利好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逐步修复将推动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电量回升。...其中,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核电584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将在2023年首超水电装机规模。

      2023年电力消费将呈现哪些特点?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02-08

      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副主任蒋德斌指出,在政策利好影响下,房地产市场逐步修复将推动钢铁、建材等行业用电量回升。...其中,水电4.2亿千瓦、并网风电4.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4.9亿千瓦、核电584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太阳能发电及风电装机规模将在2023年首超水电装机规模。

      来源: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2023-02-06

      做好全省粗钢产量总量调控工作,继续严控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坚决打击“地条钢”等违法行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力争徐大堡核电一期工程尽快核准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庄河核电前期工作。加快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建设。推进清洁取暖工作。深入推进煤电“三改联动”,开展散煤治理、管道保护等工作督导检查。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3-01-30

      碳中和转型产业主要是指传统能源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如传统能源(煤炭、电力、油气等)、工业(钢铁、水泥、化工、汽车制造等)、交通(汽车、地铁、船运、航空等)、城市建筑(建筑节能、电气化)等。...碳中和牵引产业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等,如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风电、光伏发电、水电、核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绿氢制备与多元应用、新型电力系统、负碳产业(碳捕获封存及利用、

      来源:江苏省工信厅2023-01-19

      积极消纳区外清洁电力,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努力提高绿电供给能力。...聚焦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技术创新、数字赋能。

      来源:四川省发改委2023-01-11

      加快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建设,探索在钢铁、化工、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氢能技术攻关。研究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合成氨工艺技术。...重点推进化石能源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储能、高效光伏、大容量风电、先进核电、可控核聚变、生物质燃料替代、零碳供能等基础前沿技术攻关。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2023-01-04

      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立足我省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绿色能源替代行动,抓好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好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工作,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固碳增效,集中力量培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来源:湖南省工信厅2022-12-23

      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推进智能电网、风电、太阳能、储能、氢能、核电、地热能等领域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发展,打造支撑能源清洁生产和能源绿色消费的低碳装备供给体系。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2022-12-19

      新建、改建、扩建钢铁、火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造纸、印染、化纤等建设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三)推动能源绿色低碳供应。...深入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发展核电,合理开发水能,完善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全力争取清洁电力入浙,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