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可控核聚变”相关结果260

      来源:《求是》2023-02-01

      未来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有望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提供终极方案。推进核能科技创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中国实验快堆建成,示范快堆工程建设安全高效推进,“一体化闭式循环先进快堆核能系统”启动实施,新一代“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创造运行新纪录,“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扎实推进。

      来源:新华网2023-01-12

      比如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现在可控核聚变能够成功并商业化,人类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写可再生能源的认识版图。三是大幅度降低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典型案例是光伏发电。

      来源:四川省发改委2023-01-11

      重点推进化石能源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储能、高效光伏、大容量风电、先进核电、可控核聚变、生物质燃料替代、零碳供能等基础前沿技术攻关。

      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发布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3-01-09

      增强型干热岩发电等颠覆性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热堆—快堆匹配发展局面,核聚变有望进入商业化应用并提供长期稳定安全的清洁能源输出,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详情如下:...积极培育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负荷聚合服务、综合能源服务、虚拟电厂等贴近终端用户的新业态新模式,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打造具备实时可观、可测、可控能力的需求响应系统平台与控制终端参与电网调度运行,提升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

      来源:国资小新2022-12-30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创造运行新纪录2022年10月19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设计、建造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托卡马克装置(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1兆安),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mark>核聚变</mark>取得突破,“人造太阳”却很遥远

      来源:能源新媒2022-12-14

      如果想要有效利用核聚变的能量,人类还必须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但长期以来聚变反应总是无法实现净能量增加,即消耗能量总是超过反应产生的能量。...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核聚变技术就是太阳,因此可控核聚变技术也被称为“人造太阳”。1940年代,随着曼哈顿计划的开展,核聚变研究也开始逐步推进。目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

      来源:安徽省科技厅2022-12-02

      到2025年,重点在可控核聚变、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新型绿氢、前沿储能、直接捕集空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利用技术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到2030年,驱动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变革。

      来源:安徽省科学技术厅2022-12-02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我省创新优势,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控核聚变、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流程再造、生态碳汇、碳排放监测等领域取得30项左右重大科技成果。...到2025年,重点在可控核聚变、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新型绿氢、前沿储能、直接捕集空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值化转化利用技术等基础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到2030年,驱动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变革。(

      来源:安徽省科技厅2022-12-02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我省创新优势,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控核聚变、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流程再造、生态碳汇、碳排放监测等领域取得30项左右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核聚变、氢能、储能等领域的研究优势,联合科技领军企业

      来源:北极星碳管家网2022-12-01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我省创新优势,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控核聚变、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流程再造、生态碳汇、碳排放监测等领域取得30项左右重大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核聚变、氢能、储能等领域的研究优势,联合科技领军企业,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来源:深圳市发改委2022-10-31

      支持开发第四代核反应堆、可控核聚变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开展安全防护及监测、通信系统、核级线缆、电源系统等核电配套零部件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2-10-21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科研再获突破10月19日,中核集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2-10-21

      新一代“人造太阳”等离子体电流能力可以达到2.5兆安以上,目前运行已超过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10月19日下午,中核集团科研团队再传佳绩,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10-13

      攻关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模块化智能装备,研发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展新型核聚变能源系统技术预研,推进核能小型化技术验证,开展多能融合示范应用。2.新型储能。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10-12

      攻关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模块化智能装备,研发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展新型核聚变能源系统技术预研,推进核能小型化技术验证,开展多能融合示范应用。

      来源:清华大学2022-08-30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加快已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例如智能电网、电化学储能、光热发电、氢的制储输用等,也要积极开发低碳、零碳的新材料,高效太阳能电池、固体电池,可控核聚变等尚处实验室阶段的前沿技术。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2-08-30

      加快可控核聚变等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加速服务型制造转型。加快电力装备网络化服务化发展,在核电领域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低压电器、高效电机制造领域建设共享制造工厂。

      来源:中国电力2022-08-10

      整体定位,保守观点“核能仍然是填平补缺的电源品种”,前瞻性观点,核能有望从“战略性的补充能源品种向颠覆性的能源品种转变”,取决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及用途的不断拓展。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2022-07-26

      大力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谋划布局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超材料、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07-26

      加快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的前沿科技项目,聚焦深远海风电、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可控核聚变发电、绿氢制储、零碳炼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低碳零碳负碳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