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碳捕集能力”相关结果1171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3-11-15

      九、两国争取到2030年各自推进至少5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规模合作项目。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十、两国将落实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并计划视情细化进一步措施。...面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等现有最佳科学发现的警示,两国致力于有效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体现公平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考虑不同国情,根据巴黎协定第二条所述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低于

      来源:生态环境部2023-11-15

      面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等现有最佳科学发现的警示,两国致力于有效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体现公平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考虑不同国情,根据巴黎协定第二条所述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低于

      来源:中国环境2023-11-14

      累计修复海岸线93.1千米,滨海湿地220公顷,推进生态系统不断改善,提升碳“储”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碳汇渔业。利用生态养殖优势,推进坛紫菜、海带、牡蛎等碳汇渔业发展。...海洋碳汇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海水富营养化,解决海水养殖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碳捕集作用,经初步估算,以坛紫菜、海带为主的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约2.17万吨/年,以牡蛎为主的贝类养殖碳汇量约3.22

      来源:江苏省政府2023-11-10

      全面提高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运行服务能力,加快实现重大价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发展高速全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算力网络、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构建空天地一体、通感算一体、设施与应用深度融合的未来网络体系。...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

      来源:中国环境2023-11-09

      试点园区则需加快提升能源清洁化利用效率,推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大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减污降碳协同能力。...特别是产业结构偏重的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着力提高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推动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电气化改造、工业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节能降碳改造。

      来源:学习时报2023-11-09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重大突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并网发电,在世界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实现了“中国引领”,牵头组建5个创新联合体,海上风电、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原创技术...文章阐述了华能以“领跑中国电力、争创世界一流”战略愿景,着力锻造一流的能源保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企业治理能力、品牌引领能力“五个能力”,充分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

      来源:中国能源报2023-11-06

      对此,徐继林指出:“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炼油企业有着绿色低碳发展的强烈意愿,行业内也已开展许多有益探索,包括加强能效管理,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绿氢示范应用等。...对此,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所长王利宁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多年来,国家都在加强对炼油能力的总量控制,行业也积极贯彻落实该政策,《指导意见》继续坚持这一思路。

      百年装备制造基因如何突破风电“不可能三角”?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2023-11-02

      由上海电气提供碳捕集成套装置的河南安阳绿色甲醇工厂,为第19届亚运会主火炬供给“零碳甲醇”对于风电从传统应用场景拓展至海风制氢、海风制氢+绿色化工等新场景,上海电气3大产业的布局将为此提供进一步优势。...海上风电代表的是风电技术水平的制高点,海上风电的高可靠性要求对风电制造企业的大部件研发应用能力、传动系统控制提出了超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核心部件的自研自制能力是保障设备高稳定可靠的内在基因。

      城镇污水处理厂节能减碳实现路径与技术探讨

      来源:净水万事屋2023-11-02

      通过碳捕集技术,结合厌氧消化-热电联产、光伏发电、污水源热泵等技术,实现...在我国广西桂林市,陈俊江对城市排水生产运营管理系统进行评价分析,该系统可以进一步提升污废水的综合处理能力,减少故障停机的次数,同时减少人力、材料、药剂等费用。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10-31

      四川省梯级水电联合优化调度、水风光一体化科学运行、新能源主动支撑、高海拔远距离送出、火电清洁化转型等现实需求,亟需数字化智能化、可变功率电解水制氢、构网型储能、柔性直流输电、高原输电、碳捕集等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加持...省外需要争取陇电入川、疆电入川、藏电入川等工程纳入国家规划,打造省间清洁能源枢纽输送平台,进一步强化电力供应保障和清洁能源接续外送能力

      同兴牵头 跨国合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来源:同兴环保2023-10-26

      作为此次项目中方主要负责单位,同兴环保在ccus领域不断投入研发,整合国内一流研发资源,先后取得多项相关资质,目前已具备研发、设计、制造、建设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此次跨国项目由中韩双方联合承担,基于双方前期坚实的合作基础,旨在应对全球范围内对工业污染物控制和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紧迫需求。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10-26

      到2030年,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化工原材料和特种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效和环保绩效达到标杆水平的炼油产能比例大幅提升,技术装备实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氢炼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完成工业化、规模化示范验证,建设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支撑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

      来源:国家能源局2023-10-25

      到2030年,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化工原材料和特种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效和环保绩效达到标杆水平的炼油产能比例大幅提升,技术装备实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氢炼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完成工业化、规模化示范验证,建设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支撑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

      来源:国家发改委2023-10-25

      绿氢炼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完成工业化、规模化示范验证,建设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支撑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绿氢炼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完成工业化、规模化示范验证,建设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支撑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10-25

      绿氢炼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完成工业化、规模化示范验证,建设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支撑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推进自主化工业控制等软件应用,提升工业软件自主保障能力。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促进工业数据集成共享。

      来源:八师发展改革委2023-10-18

      对在师市辖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日加氢能力不低于500千克的35mpa固定式加氢站,按建设实际投资(不含土地费用)的5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开发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开展低成本、安全可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清洁低碳氢气制取,每公斤氢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15公斤。

      来源:北京市科委2023-10-11

      发展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并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积极探索负碳与碳转化前沿技术,重点培育可能突破的技术点。二是加速升级迭代,推动低碳和零碳技术装备攻关。...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系统、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绿氢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氢的规模化储运技术及装备、车用燃料电池、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中深层地热技术与装备,打造能源技术装备迭代验证平台,增强能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23-10-11

      发展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并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积极探索负碳与碳转化前沿技术,重点培育可能突破的技术点。二是加速升级迭代,推动低碳和零碳技术装备攻关。...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系统、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绿氢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氢的规模化储运技术及装备、车用燃料电池、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中深层地热技术与装备,打造能源技术装备迭代验证平台,增强能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10-09

      新能源大规模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碳捕集与利用等降碳措施将推动电力供应成本上升,如何疏导成本并拓展价值提升空间至关重要。...《办法》提出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实施节约用电、电能替代、绿色用电、智能用电、有序用电,发挥需求侧资源调节能力,精准化规范化开展需求响应,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3-10-09

      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推进,高效光伏发电、大容量风电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型储能、氢能等示范应用有序推进,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建成投产,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持续推进。...一方面,能源生产供应保持合理裕度,能源产供储销用各环节高效衔接,区域自主平衡和跨区协同互济并重,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另一方面,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应急响应能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