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配售电能源服务评论正文

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 深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实践

2024-08-27 08:27来源:国家电网报作者:袁兆祥 韩新阳 代贤忠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绿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聚焦近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提出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行动方案》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行动方案》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统筹推动源网荷储各环节全要素协同发力,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纵深推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一是坚持发展和安全、转型和保供“两个统筹”,兼顾兜底保障和多元化清洁供应。电力系统稳定保障、新一代煤电升级、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等专项行动,既要求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又要求发挥煤电的电力供应保障作用、夯实电力系统稳定物理基础,以充足的“有效容量”满足安全充裕要求,以多元化清洁供应体系满足清洁低碳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二是聚焦主网、配网“两大战场”,推进主网架与配电网协同融合发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行动,针对主网提出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补齐结构短板,加强送受端网架、优选一批送出通道、开展新型交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总体设计;针对配电网,提出创新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提升供电能力、抗灾能力和承载能力,健全配网全过程管理,针对性提升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接网能力等要求。这些要求既重视主网建设,又重视配电网发展,旨在实现主网架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配电网承载能力协同提升。

三是着力新能源、新一代煤电“两类电源”,实现电源侧“立”和“稳”的统一。电力系统稳定保障、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新一代煤电升级等专项行动,坚持“先立后破”原则,既要求提高新型主体对频率、电压扰动的耐受能力和主动支撑调节能力,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又要求推动煤电机组深度调峰、快速爬坡等高效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煤电技术路线,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兼顾新能源的“立”和传统电源的“稳”。

四是融合充电、算力“两种新型基础设施”,深化电力与产业布局的有效协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等专项行动,既要求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建立健全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又要求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开展算力、电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布局,探索算力“绿电聚合供应”模式,提升算力与电力协同运行水平,实现电力基础设施与充电、算力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发展。

五是调动源、荷、储“多元灵活性资源”,突出新业态、新模式的价值创造。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等专项行动,针对需求侧提出依托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开展典型地区高比例需求侧响应,充分利用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全面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支持开展车、桩、站、网融合互动探索;针对储能提出,建设一批共享储能电站,探索应用一批新型储能技术。此外,从源荷储资源集成的角度提出结合电力保供、新能源发展等需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虚拟电厂,常态化参与系统调节,实现源、荷、储等环节新业态、新模式参与系统调节的价值创造。

各环节全要素协同发力推进实践

《行动方案》提出的9项专项行动,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指导。新型电力系统是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系统工程,要统筹安全、绿色、经济、共享四大目标,加强科技驱动、市场带动、政策联动,各环节全要素协同发力,积极推进“源网荷储碳数智治链”一体化融合创新发展。

一是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滚动测算新能源电量消纳能力,因地制宜确立新能源合理利用率,积极服务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外送以及分布式新能源有序友好发展,扩大清洁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推动完善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推动健全绿电、绿证市场机制。严格新能源涉网性能管理,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提高新能源功率预测水平和有效容量。

二是提升电力安全供应能力。加快支撑保障电源建设,增加“战略备用”,确保“有效容量”充足。强化电源投产进度跟踪与系统平衡适应性预警,加强机组非停、出力受阻等管理,确保在运机组应发尽发、稳发满发。强化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故障防御体系,巩固和完善“三道防线”。强化电网安全风险管控,做好民生客户和重要客户保电。

三是强化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加快跨区输电能力建设,建设坚强主网架,既充分满足特高压直流汇集和疏散需要,又有效适应分布式电源出力波动和潮汐式潮流。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重点提高分布式承载力和供电可靠性。电力布局要高度重视“就近平衡”,并且与产业布局充分衔接,推动构建高质量智能微电网。

四是加强电力调控体系建设。建设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新型调度体系,加强电力电量全网统一平衡,推动涉控台区无线承载试点示范,将安全调控能力延伸至配电网。探索建立有源配电网调度管理体系,健全省地配微协同、源网荷储一体的调控机制,推进地区电网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强化有源配电网技术支撑。

五是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挖掘常规电源调节潜力,加快推进煤电“三改联动”,适度发展一批调峰气电项目,优化梯级水电流域调度,支持新建水电机组按需配置调相功能。积极有序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鼓励依托常规水电站增建混合式抽水蓄能。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深化研究商业模式,推动完善市场机制和电价政策。

六是加强负荷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等可调节负荷资源库,接入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常态化开展运行监测、能力检测及可调能力预测。创新需求侧资源参与市场的互动机制和运营模式,支撑各类主体参与电力交易。建设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开展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七是加强电力系统科技攻关。注重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新型电力系统,以系统思维一体化谋划电力发展与技术创新布局,聚焦大电网安全运行机理、源网荷储协同规划与运行控制等领域,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技术研究。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柔性直流输电、构网型储能、大功率高性能电力电子器件等技术创新。滚动优化新型电力系统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强化新能源主动支撑、先进输变电、大电网安全与保护等技术领域标准高质量供给。

八是加强配套政策机制建设。推动完善分时电价、容量电价等电力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调节成本合理疏导,确保足够的“有效容量”。持续推进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建立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协同运行机制。科学制定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准入规范,明晰市场主体权责。立足能源电力行业,服务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支撑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九是实现电力产业链共享发展。聚焦技术源头、产业升级和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精准衔接、有序互通、高效协同,加快构建循环畅通、自主可控、创新引领的新型电力系统现代产业链,推动新型电力系统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者单位: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型电力系统查看更多>电力市场查看更多>绿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