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北极星为您找到“储能热管理”相关结果522

      来源:美通社2019-01-31

      热管理是整个行业的难点和痛点。该储能电站地处青海,多年极端低温-33.6度,多年极端高温35.5度,温差高达69度。...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示范工程集风电、光伏、光热、储能于一体,是至今世界首个、中国最大、百兆瓦级储能(100mwh)配套风电(400mw)、光伏(200mw)、聚光太阳能(50mw)的多能互补项目。

      美国定向能武器供能与储能技术发展方向

      来源:高端装备发展研究中心2019-01-11

      本文讨论了美国军方新型电力、能源和热管理系统等技术的研发,以及目前在储能技术领域正在进行研究的领域。...因此dew在平台上应用需要增加新型电力、能源和热管理系统等技术的研发。

      来源:BigBit资讯2019-01-10

      包含了bms分时均衡的电池个数、均衡电流大小、集装箱内部热管理系统、pcs工作模式、pcs底端控制逻辑及上层ems控制策略的制定等。...当新能源+储能的度电成本低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时,微电网群和集中式新能源+储能的这种模式将会爆发式增长。

      来源: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2019-01-04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作内容:按照发包人提供的技术规范书要求,完成工程所需的所有乙供设备采购及安装:储能集装箱产品(含箱体、储能电池组、变流器、隔离变压器等)、配套设备(消防、热管理、监控系统等)、

      北大国际医院储能电站的应用 年节约电费16万元

      来源:睿医界2019-01-02

      应用cfd仿真技术,对储能电池组的热管理设计分析匹配,确定单套储能柜的热管理加热或冷却功率,将系统电池温差控制在4℃以内。3.3安防系统:安防系统包含视频监控系统及安全报警系统。

      一家大型业主眼中的储能技术路线优劣势

      来源:能见Eknower2018-10-25

      二电池储能技术分类及性能比较从储能技术的经济性来看,锂离子电池有较强的竞争力,钠硫电池和钒液流电池未形成产业化,供应渠道受限,成本昂贵。...实验室测试环境下短路磷酸铁锂电池单体,基本不发出现着火的情况,三元锂电池则不然,在使用三元锂电池时尤其要对热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旦出现过温、过充、过流等异常情况基友可能造成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因而在安全性方面磷酸铁锂电池较三元电池而言有着绝对的优势

      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氢燃料电池、锂硫电池、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等均可申报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18-10-24

      高比能锂硫电池关键技术及示范、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生产技术、纯电动乘用车用高比能量电芯及电池系统研发与产业化,新能源汽车项目包含中重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整车集成技术,以及材料项目包含石墨烯在电子、热管理...、储能等领域的应用项目,详情如下:关于发布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指南的通知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2018-09-21

      重视顶层设计,从系统消防安全、电气安全、控制策略安全设计、系统热管理设计、运行监控设计五大方面着手,建立能量管理系统远程监控,保障整套储能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储能市场突飞猛进,项目也从示范走向商业化,但储能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储能多重价值收益尚待明晰,亟需破除储能接入政策壁垒,技术创新仍需突破。

      招标|电科院2018年第21批分布式<mark>储能</mark>系统集成与研制等项目采购

      来源:乙方宝˙北极星储能网2018-08-21

      (3)开展模块化储能系统热仿真验证:基于系统设计技术参数指标和运行工况等要求,开展系统热管理仿真研究,制定相应的热管理技术方案,确保系统运行安全性。...北极星储能网获悉,电科院2018年第21批科研类委外采购项目正在进行招标采购,包含适用于低压配电台区的分布式光储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可扩展储能变流功率模块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支撑网络化运营和管控的分布式储能接入终端研制

      来源:上海证券报2018-08-16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需要考虑整个电池包的机械强度、系统匹配等问题,需要涉及热管理、电流控制与检测、模组拼装设计以及计算机虚拟开发等大量成熟技术相互交叉协作。...回收再生方案的梯次利用仍有提升空间梯次利用指退役动力电池经过测试、筛选、重组等环节,再次用于低速电动车、备用电源、电力储能等运行工况相对良好、对电池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目前梯次利用的主要领域仍在储能和调峰

      青海百能汇通孟琳:锌溴液流电池发展以及在新能源中的应用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18-08-02

      4.在环保安全方面,液体电池中电解液的流动有利于电池系统的热管理,可有效避免过热超温问题,更不会发生起火爆炸。电池各材料均可回收利用,对环境友好。...摘自2018中国储能西部论坛孟琳发言2018年8月2日中国储能西部论坛在青海海东举办。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18-07-26

      专为商用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设计的钛酸锂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功率高等特征,对温度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在-50℃、60℃的极端温度依然高效运行,搭配行业领先的电池管理系统及热管理系统,使银隆奥钛成为众多国家交通运输的重要选择

      来源:高工锂电2018-07-03

      pack方面,空间利用率相对软包电池高10%以上;vtbu模组集成设计,零部件数量减少30%以上,生产效率更高;高效热管理系统,壳体铝合金材料热传导效率高,电池温度场更均匀。...扣除上年同期转让麦克韦尔控股权的处置收益后,业绩同比增长主要原因如下:1、随着9gwh动力储能电池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业务呈现高速的增长,带来公司业绩的增长;2、物联网市场应用等新经济需求的快速增长

      来源:高工锂电2018-06-14

      目前,奥特佳已经通过电动空调压缩机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材料体系包含三元、磷酸铁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产品包括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等多个系列,涵盖方形、圆柱和软包,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电动工具、武器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应急照明等领域。

      电池管理系统(BMS)及七大故障分析法

      来源:电子发烧友2018-06-08

      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状态估算的方式确定每一颗电池的状态,通过soc(state of charge)、sop(state of power)、soh(state of health)以及均衡和热管理等方式来实现对电池的合理利用

      固态锂电池研究进展与展望

      来源:天财评论2018-06-01

      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有机液态电解液,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是电动汽车和规模化储能理想的化学电源。...peo的氧化电位在3.8 v,钴酸锂、层状氧化物、尖晶石氧化物等高能量密度正极难以与之匹配,需要对其改性;其次,peo 基电解质工作温度在60~85 ℃, 电池系统需要热管理,这对于动力和储能应用来说需要专门的电池系统的设计

      来源:国家电网报2018-05-10

      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集装箱内配置了专用的消防及空调系统,其中消防系统通过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应急灯等安全设备感知火警,并自动灭火;专用空调系统根据外部环境温度,通过热管理策略控制空调冷热系统...这种结构紧凑、工程建设周期短,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移动式储能系统已成为电化学储能未来主流的成组方式。而这种整齐划一的集装箱储能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18-04-19

      因此,项目从设计到交付的经验过程中也开发出模拟的平台软件热管理系统,奥钛在热管理方面卓越的技术实力,对钛酸锂储能系统的安全、寿命、可靠性及综合性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好比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储能到底是多大的行业,有人分析,储能占电力行业的10%-15%。

      动力电池Pack+BMS市场空间800亿 去年动力锂电池产量为44.5GWh

      来源:前瞻数据库2018-04-18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2017年全球应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规模为69.0gwh,是消费电子、动力、储能三大板块中增量最大的板块。...从成本拆分角度,phev及ev的动力约50%成本在于电芯,电力电子、pack制造约各占20%,bms及热管理系统合计占10%。

      行业深耕十余年|银隆畅游<mark>储能</mark>蓝海 <mark>热管理</mark>技术彰显技术硬实力

      来源:北极星储能网2018-04-03

      热管理技术是储能技术的一个重点,呼吁大家能更加重视热管理技术。随着能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政策对储能行业的重视,储能行业必将成为一个保持高增长的行业。...银隆新能源国际储能研究院院长及美国奥钛纳米技术公司高级技术总监bradhanauer在现场发布了《热管理在大规模锂离子电池系统中的重要性》的演讲,与储能行业的技术精英共同探讨储能技术的难点与发展方向。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