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核集团2022-03-24
核动力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专家,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党委书记。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核动力反应堆设计研发,是中国核动力反应堆设计技术领域领军人之一。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2020-04-20
相关阅读 人事|罗琦任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党委书记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任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原子能科学院2020-04-16
2020年3月任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党委书记。...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任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党委书记。3月31日,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潘建明、战略规划部主任李光亚、副主任罗清平等一行来原子能院调研指导科研院所改革工作。
来源:中国能源报2019-08-28
2017年1月,中国原子能科学院通过对已运行53年的泳池式反应堆进行改造,成功为该院共计约1万平方米的两栋办公楼和一座厂房提供核能供热,完成了168小时考验。...不过,在郑明光看来,我国有强大的核电设计能力、设备制造能力,中国核能供热堆将来批量化推广指日可待。“如果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中国供热堆一定会引领世界发展。”
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2019-02-02
中国原子能科学院辐射安全研究所副所长骆志平表示,在福岛核事故处理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也让用户更加关注高移动性能、高清摄像头、有线数据通讯、透明的操作界面以及培训和实际操作,从而更能满足实际的应用需要。
来源:中核集团2018-09-29
9月27日,标志着我国原子能时代起点的“一堆一器”建成60周年座谈会在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召开。...同时,我们要利用我们自身的研发和创新体系,积极地联合国家有关核科技创新的科研院所,包括科学院的,工程院的,还有一些大学的科研机构。我们已经做了一些
来源:中核集团2018-09-07
本次产品鉴定的专家委员会由中核集团叶奇蓁院士担任委员会主任,来自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国防科工局、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清华大学、霞浦核电、福清核电等多个单位的专家担任鉴定评审委员
来源:核电文摘2017-10-09
▲中国试验快堆快中子反应堆俗称快堆,和高温气冷堆一样,属于世界上最新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制的于2011年正式并网发电的试验快堆。
来源:核电文摘2016-06-21
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制的于2011年正式并网发电的试验快堆。被誉为中国快堆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此前向记者表示,快堆的一大优势是无须换料,通过提高运行安全性而降低核扩散风险。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2015-09-07
5月23日,在公共外交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讲座上,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究员罗上庚给听众进行了讲解,并接受了《环境与生活》的采访。...《环境与生活》就此采访了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究员罗上庚。核电站产生的废物往往带有放射性,那么,核废物的产生量有多大?能否实现安全处置?核电站的流出物安全吗?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2015-09-07
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2014-09-18
快堆联盟以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为依托,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牵头,联合中国一重、上海电气等5家单位共同发起,并与其它37家单位共同成立了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来源:新华网2014-08-15
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复院长刘森林认为,核事故对公众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尤为显著,中国在发展核电的同时,应该在选址、环境评估、事故披露等环节保持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对核安全的认识,共同促进核电行业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3-10-23
2012年11月,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通过科技部验收。...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近日发布的《至2050年核电预测》年度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预计将持续增长,低速情景预测可从目前的373gw(百万千瓦)增长到2030年的435gw,直到2050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贺春禄2013-05-08
譬如去年11月,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通过科技部验收,标志着我国核能发展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三步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国家核安全局2012-09-14
、第三核电厂项目官员;严天文同志任台山核电厂项目官员;张琳同志任宁德、防城港、方家山、昌江核电厂项目官员;贾祥同志任红沿河、阳江、福清核电厂项目官员;封有才同志任三门、海阳核电厂项目官员;宋琛修同志任中国原子能科学院
2010-09-28
山东核电、台海玛努尔等重点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核电技术研发产业初具规模。...市发改委副主任宋吉良介绍,目前,全市25家核电配套企业,正在核电装备制造、核电技术研发、核电配套服务三大产业上集中“发力”,逐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烟台制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