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能传媒研究院2025-07-07
二是加快建立新型储能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5-06-24
为尽可能减碳降碳,计量中心还成立碳排放管理小组,建立了碳排放管理体系,形成《碳管理体系手册》《碳管理程序文件》《碳排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体系制度文件。
来源:国家电网报2025-06-13
随着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与碳排放管理体系加速完善,企业需要开展碳配额合规管理、绿电采购认证、“碳足迹”核算披露等工作。但企业能碳管理普遍面临能力不足、缺少人才等困境。
来源:南方电网报2025-06-06
为有力推动目标实现,《方案》在加快发展“算碳”、积极布局“管碳”、大力开拓“易碳”、全面推进“降碳”、重点培育“碳+”五个方面,部署了19项重点举措,包括搭建公司电碳统一管理数据库、构建基于内部碳市场的碳排放管理体系
来源:山西省生态环境厅2025-05-30
文件提出,通过组织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引导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重点行业企业探索建立内部碳排放管理体系,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碳排放相关设施、环节、排放源、排放活动等加强管理,有效控制碳排放水平
来源:北京经开区管委会2025-05-23
鼓励企业建立能源碳排放管理体系,运用多能源耦合、数字化管理技术,实施节能降碳改造,产品碳强度达到行业先进,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行业标杆模式,带动重点行业领域低碳转型。...政策牵引推动企业健全esg管理体系,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全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内外主流esg评级中,获得a级及以上或同等水平级别的企业,奖励20万元。
来源: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5-05-20
您提出的积极应对欧盟cbam等碳税法案,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及数据库的相关建议,我们总体表示赞同。...二、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一是构建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
来源:赤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05-08
2.碳排放:在重点企业及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产品碳足迹、低碳、零碳园区标准化试点,探索节能降碳的标准化实施路径。...5月7日,赤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征集2025年国家、自治区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通知》,通知指出,此次申报包含碳排放领域,在重点企业及园区开展碳排放管理体系、产品碳足迹、低碳、零碳园区标准化试点,探索节能降碳的标准化实施路径
来源:浦东新区人民政府2025-04-17
2024年6月印发了《浦东新区关于支持区内企业开展环境绩效评价的实施方案》,将“企业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以及开展产品碳足迹等研究、统计核算、跟踪评估等”纳入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加分项,引导新区企业建立碳足迹管理制度
来源:北极星售电网2025-04-17
在碳业务方面,指导企业建设碳排放管理体系、碳关税申报,提供碳减排项目、碳金融市场咨询,协助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来源:全联新能源2024-12-12
另外,还可以借鉴欧洲对绿氢等技术支持经验,建立强有力的碳排放管理体系来提供碳排放约束与碳价支撑支持低碳供热技术的应用推广。...三是热电耦合重要性逐渐凸显,热泵等用电会对电网有冲击,但如果结合储能与峰谷电价响应并与绿电发电时段适配,可以在为电网提供灵活性的同时,还能降低用能成本和减少碳排放。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4-11-19
牵头承建全国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基于电力大数据和“电—碳计算模型”,实现全国及分地区、分行业月度碳排放计算、监测、分析。建立健全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育碳市场新兴业务,构建绿色低碳品牌。
来源:南通市政府2024-11-05
逐步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不同层次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市...探索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防治监管体系的有效衔接路径,统筹排污许可和碳排放管理。在重点园区和企业增设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试点污染物与碳排放在线协同监控。
来源:南通市政府2024-10-31
逐步构建园区、企业和产品不同层次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探索温室气体排放与污染防治监管体系的有效衔接路径,统筹排污许可和碳排放管理。在重点园区和企业增设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试点污染物与碳排放在线协同监控。
来源:电联新媒2024-10-23
与此同时,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启动等国际新形势下,将更多高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有利于推动相关行业企业尽早建立适应国内外新形势下的碳排放管理体系,通过自身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绿色低碳化促进绿色贸易
来源:中国电力报2024-08-26
目前,国际公认的碳排放管理体系主要包含在iso14000系列标准中,但这些标准只为碳排放核算提供大致框架,无法为具体的场景和产品核算提供详细规则,使得各国碳排放核算结果无法互信互认。
来源:河南省工信厅2024-07-05
,加快构建数字化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管理体系,通过数字赋能引领地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管理工作,充分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继续做好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培育工作,加快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省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要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来源: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昌吉分公司2024-06-26
昌吉分公司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碳排放管理体系,加强政策学习与研究,优化生产基础数据链接,强化碳排放数据管理,建立应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策略机制,并深化碳排放管理人才的培养。
来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2024-06-25
第十二条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配备碳排放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报告年度碳排放数据和生产活动产出数据,完成碳排放配额履约,按规定公开碳排放相关信息。
来源:深圳市生态环境局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