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吴石麟:情系杨树浦发电厂,我是"老母鸡"的助产者

2011-08-29 10:57来源:东方网关键词:杨树浦发电厂发电机发电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0年底,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产。这座给上海市民留下难忘记忆的百年老厂,就此完美谢幕,由于为国家电力事业的起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杨树浦发电厂有着“老母鸡”厂的美誉。吴石麟老人1924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进入上海电力公司工作,说起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作的经历,87岁的吴老仍记忆犹新。吴老回忆自己在电厂的几十年,他说:“我只不过是一名老母鸡的助产者。”

最初的日子:从高级实习生到苏联模式下的正式工

1948年,吴石麟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正值内战高潮期,大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上海的就业形势也十分严峻。那时,杨树浦发电厂隶属于上海电力公司,皆属美商管理,无论技术实力,还是待遇条件,在当时的上海可算上佳。电力公司当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招考24名实习工程师,吴老也报了名。“我上学的时候,念书很用功,无论国文、英文还是数理化,我学得都不错。”吴老虽然是正儿八经的老上海人,但普通话咬字、音调非常标准,在谈及50年以前电厂的架构设置,他也经常习惯性地蹦出几个英文单词,没有一丝所谓的“洋泾浜洋文的味道”。

吴老回忆,当时全国报考人数有700名左右,经过层层考核,12名电机专业和12名机械专业的报考者被录取,吴老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就像现在外企里的储备人才,吴老作为见习工程师需要实习4年,“企业希望把我们这批人作为全能工程师培养,所以在这四年时间里,我们要在所有部门都实习一遍。”吴老说。

老人说,电厂的美方管理人员直到1950年底才撤离。也就是说,从1948年至建国后的1950年这三年时间,杨树浦电厂一直以西方模式运行。“美国人管理下的电厂,科室设置较少,基本上都围绕生产运营。”吴老回忆说。电厂由发电工程师总负责,下设对设备进行中小改动的设计科,化验室负责对燃油、煤炭、汽轮发电机产生的凝结水、金属进行化验,此外就是检修科、考勤科、场馆改进科、运行科以及厂长办公室、仓库等。

吴老回忆,当时美国管理下的发电厂,等级严格。第一等是英美籍的管理人员,待遇很高,每年还有6个月的长期休假;第二等是其他国籍的外国人;第三等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和技术人员,这三个等级,都有去“大菜间”用餐的权利,在里面解决一日三餐和夜宵;而第四等的普通工人就需要自己从家里带饭了,洗浴也只能在车间里草草了事,不过那时没有女工,问题倒也不大。吴石麟当时属于第三等。

这种状态在1950年美方管理人员撤离后宣告结束,随着解放区干部的进驻,杨树浦发电厂也进行了改革,苏联模式成为主导,生产技术科、计划科、保卫科、教育科、劳动工资科等一系列苏联特色的科室设立了起来。所有的科室、车间、班组都确立了责任制、三级验收等检修质量标准之类的技术规章制度。

对于吴老来说,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三年多的实习生涯戛然而止,替代它的,是杨树浦发电厂正式职工的身份,这一待,就是50多年。

杨树浦电厂的“活化石”历经建国后数次技术革新

在杨树浦发电厂待了一辈子,吴老笑称自己是这里的“活化石”,和他一批进厂的人,很多都已外调,“我觉得人应当多出去走走看看,不过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也有好处,这个厂子的事情,无论大小,没人比我熟悉了。”

杨树浦电厂于1913年正式发电,厂里两台2千千瓦的发电机,已经是当时世界上发电容量最大的发电机组了。当时世界上采用的依旧是低温低压发电方式,蒸汽气压在200磅/平方英寸,温度300摄氏度。“1913年至1919年,厂里又装了7台,其中容量最大1万千瓦的有4台。1920年至1923年又装了6台发电机。到1929年,中温中压发电机出现了,我们厂又装了3台。到1936年,杨树浦发电厂的发电总容量已经达到18万3千500千瓦。”这些数据,记事本子吴老一眼都没看,就说得清清楚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杨树浦发电厂正在安装全新的高温高压汽轮机和锅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美国租界被日本占领,杨树浦电厂也随之被日本人占据。但由于日本当时并未掌握高温高压技术,这些发电机直到1945年投降后,随着美商回到上海才正式开始投入运营。解放前,全国发电总量为185万千瓦,这其中,杨树浦发电厂就贡献了20千瓦万的发电量,无愧于远东第一大发电厂的名头。

解放后,全国电力用量增加迅猛。1951年开始,两台已经接近报废的1号、2号发电机,只得重新投入使用以应付迅速增加的电力需求。1958年,杨浦区一些小工厂开工后需要蒸汽,于是向杨树浦电厂请求支援。从1958年至停产,杨树浦发电厂一直担负着向附近工厂提供蒸汽的任务。

“一般而言,在上世纪50年代,检修一台发电机组,来来回回需要一个月甚至两三个月的时间。但当时全市所需电力非常大,因此发电厂压力很重,上级要求压缩检修时间,为了不能影响发电。”吴老回忆建国初期的生产紧张形势,他坦言,每次的技术革新、扩大容量,都是很让技术人员头疼的事情。

“对于压缩时间之类的要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分三班。”给一台1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更换叶片,一般需要一个月时间,测试动平衡,还需要一些时间。“检修期间,我基本就住在厂里,因为下一班的人不一定清楚情况,需要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经过168个小时的奋战,电厂完成了这台机组的检修。“这可是创了奇迹啊,全国通报表扬。”

70年代,为了扩大发电容量,技术人员每天都苦思冥想,如何在汽缸里增加喷嘴、如何增加冷凝器。同时,使用了60多年的机组也产生了老化问题,如何保障生产安全,也是技术人员考虑的问题。“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定了很多技术措施应对。例如,为了保持运行稳定,老机组不要经常开停。对老机组的薄弱环节,组织力量在半夜进行检查,也是为了避开用电高峰期。”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市政府决定对杨树浦发电厂进行大改造,安装大容量发电机组,但一直苦于没有场地。从1992年开始,杨树浦电厂制定了5年搬迁方案,把原来的煤场、灰场从原址上拆掉,在新址上重新建造。1998年第一台12万5千千瓦的发电机投入使用,1999年,第二台也开始向外发电。那时,杨树浦发电厂每发一度电,耗煤量在400克左右,而上海其他火电厂的平均煤耗在每度电300克,其中最先进的外高桥发电厂,仅需277克。杨树浦发电厂的煤耗无法跟上,确实无法满足绿色要求,在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杨树浦电厂关停也就显得正常了。

回忆2.6轰炸:和同事打乒乓球躲过一劫

1950年2月6日,内战失败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军队,派出17架飞机轰炸上海。其中15枚炸弹命中杨树浦发电厂,28人不幸遇难,60多人受伤,运转设备完全停顿,电厂当时25万伏的正常负荷迅速下降至0,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二?六”轰炸事件。事发当时,吴石麟就在厂里,因为被工友拉去打乒乓球,而幸免于难。

他回忆,当天12点多,他和同事刚吃完午饭,就看到几架国民党飞机掠过了电厂上空,飞机投下来一些传单,警告即将有轰炸,让人躲避。“但我们还是疏忽了,我们以为杨树浦电厂还在由美商经营着,他们不会轰炸自己人。”但到了1点钟左右,随着巨大的爆炸声,一颗炸弹落在了杨树浦电厂的3号锅炉上,屋顶顿时被掀飞。“电场里都是钢筋水泥造成的屋子,在巨大的冲击力下晃得很厉害,我们也被直接掀翻到了地上。”吴老和工友趴在乒乓球台下面躲避,等飞机轰鸣声逐渐散去之后,他们爬出来发现,电厂已满目疮痍,面目全非。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杨树浦发电厂查看更多>发电机查看更多>发电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