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除灰除尘报道正文

跨越27年的两起粉尘爆炸事故(组图)

2014-08-15 09:18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陈璇关键词:昆山爆炸工业粉尘除尘措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你说,我们那会儿是春天,干燥得很。他们是夏天,应该很潮湿,怎么还会引起粉尘爆炸呢?”

他们一边搓着麻将,一边聊着别人的事情,似乎显得自己还是幸运的。有人说,如果不是遇到当年那场倒霉的爆炸,“一切都还是挺好的”。

这群牌友,也是昔日的工友,当年通过“顶班”或者招工进亚麻厂。对那辈哈尔滨城市年轻人来说,进亚麻厂上班,算得上一件体面的事情。

那时,亚麻厂是“哈尔滨人的骄傲”。它始建于1950年,是中苏合作的产物。斯大林派出第一流的专家要“为中国设计建设第一流的工厂”。这座占地68万平方米的国营亚麻厂成为仅次于苏联工厂的世界第二大亚麻厂,在亚洲首屈一指,被视为中国纺织工业的明珠。

那时,工人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工厂的主人翁。车间里的梳麻机、细纱机和纺织机高速地运转着,永不停歇。工人们四班三倒,白天黑夜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辛勤劳动。一个女工在3台机器间穿梭,双手在机车前灵活地翻动。有人打比方说,“她们一天在车间走动的距离相当于哈尔滨到沈阳那么远”。

亚麻厂工人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丰厚的价值,为共和国作出过巨大贡献。他们的工厂从1952年投产以来,创汇总额达14.5亿美元,为国家上缴利税3亿元。这颗纺织明珠对哈尔滨地方经济更是举足轻重,上缴的利税占全市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出口创汇占30%还多。

当哈尔滨亚麻厂的机器运转到1987年的时候,赶上了一个开始改革和开放的年代。工人制造的亚麻服装在全世界走俏。有人这样描述,“所有前来订货的内商和外商无不满脸堆笑”。

那是他们人生中最有光亮的时刻。如今,当这群身体残缺、疤痕累累的烧伤工人回首当年,一种淡淡的骄傲神情浮现在他们变形的脸上。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开始感到陌生。过去辉煌的亚麻厂日渐衰落,亚麻市场份额从东北转移到东南一带。而衰败的不仅是亚麻厂,也不单是哈尔滨的纺织工业以及轻工业。

作为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曾是建国后最早诞生工业和产业工人的地方。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危机,国企改制遇到困境,工人大量下岗。

而地图上的另一端——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和开放的气息越来越浓厚,市场经济十分活跃,民营、中外合资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生长出来。

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或者逃离县城,去南方打工。他们像原子一样涌入市场的大潮中,成为工业园区里的工人。

安抚楼里不少伤员,是因为刚刚发生的这场爆炸才知道南方有一个叫昆山的地方。这是江苏东南部一个县级市,在上世纪80年代时还是一个农业县,工业寥寥。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昆山敞开大门,吸引来一大批外资企业进驻,聚集起纺织、食品、轻工、化工、机械、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此,昆山不再是过去那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而是中国一个标志性的工业城镇。飞速增长的经济总量,让它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之首 。

工业化的伴生品便是一个新型的移民城市。这个本地只有74万人口的县级市,暂住着120多万外地人。这里吸纳着大量试图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的务工者。他们来自中国各地,有南方的小镇,也有北方的农村。

有一个昆山的外来工人,在黑龙江《农村报》上发表了《在昆山的打工体会》。他说,从齐齐哈尔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到达昆山,在一个老乡那儿落脚,第二天就出去找工作。4年里,他做过油漆工、建筑工、打磨工、洗车工,还被街头的招工广告骗过。

尽管打工不容易,但这个黑龙江工人极为确信的是:“我们是在靠劳动、汗水和智慧走出困境,我们要昂头挺胸踏踏实实向前走。”

粉尘,还是粉尘

对于那些老去的亚麻厂工人来说,亚麻曾在他们身上留下很难去除的痕迹。飘散在车间的亚麻粉尘纤维,落在人的鼻孔、脸和脖子上,厚厚的棉口罩也挡不住。

原标题:爆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昆山爆炸查看更多>工业粉尘查看更多>除尘措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