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西十三五规划:推进大容量低热值煤发电项目 关停一定容量小火电机组(全文)

2016-05-03 08:4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1:农业现代化区域布局和重大工程

六大区域布局。按照“统筹协调发展、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环境匹配”的原则,构建以汾河平原、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为主的特色现代农业六大发展区域。

四大集群示范。启动运城优质果麦产业化示范区、太原都市农业多功能示范区、上党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区、朔州草牧业种养加发展示范区等四大集群示范工程,推动重点区域现代农业跨越发展,带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八大产业提升。按照“结构调优、产业调强、品质调高、产品调特”的总体思路,实施粮食、畜牧、果业、蔬菜、杂粮、中药材、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八大产业提升”工程,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构建山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五位一体推动。按照科技驱动、人才支撑、市场引领、金融支持、政策导向、“五位一体”协调推进的总体原则,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以及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土地复垦激励约束机制,落实生产建设毁损耕地的复垦责任。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业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融合。

第四节 拓展发展新空间

依托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装备制造、地质勘探、历史文化等优势,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立足山西区位特点,积极推动东融西进南联北合,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大同、朔州、忻州要用好面向京津冀蒙和俄罗斯、蒙古的区位优势,真正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广阔腹地和京津“后花园”。阳泉要发挥好山西东大门的优势,力争成为山西走向京津冀和环渤海的重要桥头堡。长治、晋城要力争成为山西走向冀鲁豫和长三角东部发达地区的重要支撑。临汾、运城要积极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在新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吕梁要面向陕甘宁,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力打造“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格局。积极构筑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群,加快提升城镇群的整体实力,使三大城镇群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增长型区域。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培育壮大若干一体化发展区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高端成长型产业,支持新兴接替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稳步发展互联网支付、股权众筹融资、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新型金融业态。

三、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市际交通、对外交通骨干网络,建设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综合交通网络构架。加快推进大张、太焦、原大、忻保、运三等高速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太原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省内地方铁路、城际铁路建设。完善铁路煤运通道建设,强化重载货运网,到2020年,快速铁路运输服务覆盖所有设区城市,力争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4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300公里。完善全省“三纵十二横十二环”高速公路网建设,基本建成山西省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达到725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重要县乡公路改造和旅游公路建设,深入实施通村公路完善提质工程,实现普通国道连通所有县,普通干线连通60%以上乡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万公里。扩大民用航空网络,优化中转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鼓励通用航空发展,逐步完善通用航空机场布局,与民用运输机场构成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机场布局。

专栏12:水利建设重大工程

山西大水网工程。完建中部引黄工程、小浪底引黄工程、东山供水工程和山西大水网县域供水规划工程,启动山西大水网滹沱河连通工程、昔阳县娘子关引调水工程。

汾河等五大流域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建设水土资源配置、重建水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植被恢复及污染防治等工程。构建以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及涑水河、御河等河流生态修复为骨架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主要包括吴家庄水库、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山西供水区配套工程、万家寨引黄配套工程和峪口沟水库、大保水库、黑石圪台水库、油篓山水库等中型水库工程以及小型水库更新建设工程。

农村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重点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西范灌区东扩工程和北赵引黄灌区二期工程。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主要包括汾河、漳河、滹沱河、沁河、涑水河、桑干河六大河流以及黄河干流(山西侧)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兴水增绿战略,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构建符合山西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大水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骨干供水工程建设,分批启动实施县域小水网配套工程,构建“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高保障率供水体系。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和山老区农村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加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小型水库、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源战略储备和雨水集蓄利用能力。以建设“三大灌溉基地”为目标,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和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农村水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业水价等水利改革。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落实晋电外送战略,积极推进山西向华北、华中、华东电网特高压外送电通道建设,形成以晋北、晋中、晋东南特高压为核心、500千伏为支撑的骨干网架,新建11座500千伏变电站,扩建2座开闭站,形成“三纵四横”格局。改造城乡电网,提高电网智能水平,加大配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220千伏及以上电网全部实现双电源供电,中低压配电网实现密布点、短半径,消除次电压,全面提升城乡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电网布局支持力度。

加快推进输气管网建设。按照“优先气源区、优先人口密集区、优先旅游区、优先重污染区、优先大工业区”原则,加快建设“三纵十一横、一核一圈多环”的输气管线网络。力争实现全省管网全覆盖、高速及交通干线全覆盖、主要工业用户全覆盖、重点旅游景区全覆盖,形成城乡协调的大燃气网空间格局。到2020年,全省管线总里程突破1.5万公里。

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综合考虑城乡平衡、用户需求,结合城市、农村未来整体发展规划,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为推动大数据深度应用和“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适度超前建设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大力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建设,加快实现全省城市、各类开发区(园区)光纤全覆盖。到2020年,全省所有设区市城区和大部分非设区市城区家庭具备100Mbps光纤接入能力。加快推进城市、郊区、旅游景点、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等区域的网络优化覆盖,努力推进无线宽带向周边非核心区域人流密度较高的道路、未通宽带的村庄延伸,着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到2020年,全省3G、4G网络用户超过3100万户,用户普及率达到86%以上。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市政设施品质,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全省城市建成区水电气热、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公共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路网级配达到国家标准,公交出行分担率大幅提升,棚户区基本消除,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管廊。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统筹规划,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和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推进城镇交通、通讯、邮政、快递、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四、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全面落实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分享经济、国家大数据战略等重大举措,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借势加快山西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

专栏13:大数据应用工程

医疗健康服务大数据。鼓励和规范有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探索预约挂号、分级诊疗、远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共享、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健康咨询等服务。

社会保障服务大数据。建设由城市延伸到农村的统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教育文化大数据。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各阶段适龄入学人口基础数据库、学生基础数据库和终身电子学籍档案,实现学生学籍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纵向贯通。加强数字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

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建立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开展出行信息服务、交通诱导等增值服务。建立旅游投诉及评价全媒体交互中心,实现对旅游城市、重点景区游客流量的监控、预警和及时分流疏导。

推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按照重要性和敏感程度分级分类,建立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优先推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支持大数据与煤焦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整合创新,与制造业、新兴接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数据开发和交易,促进大数据经济繁荣和发展。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积极支持数据分析能力强和数据资源丰富的企业探索“大数据工厂”“大数据超市”和“数据实验工场”等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互联网+”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和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加快互联网与邮政业协同发展,提升寄递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加强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信用支撑体系,推动数据资源开放,为互联网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研发、应用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升互联网安全管理、态势感知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建设网络信息安全配套工程,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互联网应用程序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营造安全可靠的网络运行环境。实施“阳光绿色”上网工程,开展打击低俗文化、不良网络文化活动,加大对不良信息的清理力度。依法依规查处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行为。根据不同安全保护等级事件制定相应预案,确定事件响应和处置的范围、程度以及适用的管理制度。对能源、交通、水利、金融等重要行业,供电、供水、供气、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信息系统,军事网络,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务网络,用户数量众多网络和系统,实行重点保护。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