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浙江东阳市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做到竣工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谋划一批(全文)

2016-07-12 08:3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项目东阳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以“健康东阳”为引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更加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省内发达地区水平。

1.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争取把市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甲医院,推进新中医院迁建和江北综合医院建设,完成吴宁、白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建立并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市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围绕健康东阳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加大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础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促进医疗人才分流和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健康发展。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加大医疗质量监管力度,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促进全市人口均衡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实施优生优育工程,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2.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围绕省级“体育强市”创建目标,完善体育设施布局,加大公共体育场地、健身设施建设的力度,建成市体育中心“一场二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抓好农村(社区)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推进群众体育活动发展,到2020年,建成省级全民健身广场2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100%,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以上。实施体育产业促进计划,积极承办横店国际马拉松、钓鱼、气排球等特色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重点发展渔具产业。优化项目布局,培养输送优秀人才,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打造东阳体育品牌。

(五)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优势文化产业壮大两手抓,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和文化品牌建设齐步走,进一步拓展文化发展新空间,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名城。

1.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核心价值普及行动,深入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学习型组织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基层文明细胞”创建,加强道德模范选树和宣传,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实施诚信东阳建设行动,举办东阳道德论坛,弘扬东阳人文精神;实施最美风尚培育行动,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强公民政治观念和科学人文素养,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2.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整合文化体育资源,集中建设体育馆、文化馆、美术馆、游泳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文体设施,优化提升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影剧院等场馆设施,着力打造多元化和专业化的全新群众性文体中心。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室)等新兴文化服务平台。实施优秀文化传承行动,做优本地特色文化品牌,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阵地、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四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非遗保护力度,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村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团队和事业单位为主导、其他为补充的文化队伍。净化市场发展环境,健全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管理机制,严格查堵各类有害出版物和信息。

3.创新文化体制。完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推广应用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和服务平台。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引进社会资本和先进管理方式,实现市场化运作,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工作创新,围绕面向市场、面向百姓、面向基层的要求,增强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

七、优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新东阳

坚定地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加强环境治理,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创新生态文明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打造美丽东阳。

(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深入贯彻省委不把污泥浊水、不把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深入持久开展环境革命系列行动。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扎实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四边三化”,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治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不断顺应人民群众对“天蓝、地净、水清、气爽”环境质量新要求。

1.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生态红线,重点加强水源涵养区、水土易流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生物多样性地区的保护,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提质工程,确保全市重点生态公益林不低于66万亩,切实保障横锦、南江、东方红等水源地的原生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平原绿化美化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禁止移植天然大树进城,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创建省级森林城镇5个、省级森林村庄10个、金华市级森林村庄30个以上、市级森林村庄100个以上。深化“四边三化”行动,加强矿山环境整治和复垦复绿,积极推进小流域、坡耕地乡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0年,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50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5%以上。

2.加强水环境整治。持之以恒推进“五水共治”,建立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协调发展的五大保障体系,努力打造“城水相依、山水相融、人水和谐”的美丽东阳。强化落实河长制等基层治水长效管保机制,抓好垃圾河、黑臭河治理,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构建江河生态廊道。加快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四期提标扩建、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三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治污工程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全面推行市、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实现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大力推进红木、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水污染整治。抓好农业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种植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

3.强化大气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管,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深入实施秸杆禁燃、煤改气等“治气十大行动”,扩大“烟尘控制区”范围,完成燃煤锅炉、窑炉淘汰改造,实现城市建成区与重点工业功能区供气管网全覆盖,推进重点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加强建筑工地扬尘管理,落实建筑施工工地“七个100%”的管理模式。完成印染、化工、涂装、生活服务、印刷包装、制鞋、化纤等主要行业的VOCs整治,基本建成VOCs污染防控体系。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完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系统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产业,控制高碳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统计制度和温室气体核算工作机制,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影响及适应研究;强化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

4.推进土壤净化。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深化重金属综合防治,建立危险废物和污泥产生、贮存、转运及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明确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实行严格的土壤保护制度,严控新增土壤污染。构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动态监控。逐步推进污染企业原址、废弃矿场的土壤修复工程。

(二)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生产方式,提升绿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产业结构加快形成。

1.加快生态产业发展。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构筑比较完善的循环型产业体系。发展种养结合、废弃物多次利用的循环农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精品果蔬、生态畜禽、花卉苗木、有机茶叶、中草药和良种油茶等特色生态农业;加强老旧沼气池改造,新建一批 “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场和企业;强化绿色产品申报认证。继续推进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建成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绿色照明、节能建材等生态环保产业,把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培育成为新增长点;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把东阳经济开发区和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低碳产业发展。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托绿色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等产业,开发多样化、特色化、系列化绿色产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财富。

2.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和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行动。两个省级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把中心城区建成“无煤区”。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加快重点能耗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严格控制项目新增用能;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提高能源利用率。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升级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高效节水工程;支持企业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实施重点企业水资源消耗考核制度,支持企业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改造。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坚守45.13万亩耕地红线,确保36.24万亩基本农田。

3.倡导低碳生活。完善低碳交通系统,推进城市交通用能格局调整,加大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持续推进公共自行车系统二期、三期项目,完成公共自行车投放总量达8000辆,满足群众多样化、便捷化、低碳化的出行需求。推进新建住宅、公共建筑和现有建筑低碳改造,推广LED照明应用等,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比例。传播普及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居家准则,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促进人们衣、食、住、行、用等向低碳模式转变。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在全社会积极养成,实现人居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三)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强化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共保”原则,不断探索建立健全保护、补偿、转移支付等机制。

1.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落实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拓展排污许可证管理应用,建立“一企一证一卡”排污总量控制机制,实现排污“浓度、总量”双控制。加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重污染天气预警、灰霾预报等信息服务,推进“数字环保”、“智慧环保”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实时监测网络,加强以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为基础的常规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2.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与受益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全面落实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逐步建立生态资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财政收费和奖惩制度。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财政资金奖惩激励机制,提高设施运行效率。

3.建立绿色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环境损坏终审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区域经济产出、生态产出、资源消耗综合权衡的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取代经济产出占主导地位的传统考核机制。健全重点生态功能区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提高生态保护、生态经济考核力度。

4.健全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健全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规划排污单位信息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公众、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全方位构建生态环境社会监督体系。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

八、促和谐,构建社会治理新秩序

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全面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主体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着力构建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社会活力最强、社会秩序最优、社会风气最正的县市。

(一)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提高公民主人翁地位,构建现代治理体系。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向人大报告制度,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决策风险评估的纠错机制。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控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强执法机构力量整合,扩大执法领域和范围,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审批与监督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标准,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建立覆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全部领域的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在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惩戒措施,实施统一的信用报告制度,为诚信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完善配套政策,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通过等级评估、社会测评和依法监督等方式,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积极探索公益创投等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多元化培育壮大公益性社会组织。改进服务管理方式,加快官办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完成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推动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建立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培育规范体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更好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项目查看更多>东阳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