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苏扬州市十三五规划:控制常规火电厂建设规模 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五大产业(全文)

2016-07-14 08:4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扬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节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创新资源和要素积聚,优化创新载体布局,着力构建国家高新区、创新园区和科技综合体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提升产业创新集聚区。加快建设江广融合区扬州软件园、扬子津科教园和现代农业科技园,深入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高新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推进生态科技新城、高邮湖西新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支持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成果转化,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强做优现有8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在软件信息、食品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再新增2家以上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形成涵盖1个国家级高新区、2个省级高新区、10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在内的产业创新集聚区,实现创新型县(市、区)、省级高新区创建县(市、区)全覆盖。

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好千万平米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发展以办公室为载体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研发业、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三室”经济。县(市、区)结合各地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同时注重存量资源的整合、提升,将部分区位较好、体量较大、配套完善的创新载体转型为科技产业综合体。到2020年,孵化企业3000家,“千人计划”和“双创”人才团队50%以上集聚在科技产业综合体。打造百万平米的众创空间。为创客提供众创、众筹、众包有效衔接,创新、创业、创意、创造理想实现的低成本创新创业平台,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创新载体空间资源,扶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鼓励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促进市区联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面向社会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重点发展创客孵化型、培训辅导型、投资促进型、媒体延伸型等特色众创空间,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实现众创空间全覆盖。到2020年,建设特色众创空间100家,投入使用面积达100万平方米,集聚各类创客群体超过5万人,新增科技创业企业超过3000家。

深化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紧贴地区产业转型和企业发展需求,加强与重点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招引世界500强企业、央企、知名高校在扬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强化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国际创新园区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北大、中科院、中关村等“10+2”重点单位的合作,加快推进“中关村—扬州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启迪扬州科技新城”、“上海(扬州)国际医学园”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深化与扬州地区高校院所的合作,不断提升扬州大学、723所、农科所、家禽所、南邮通达学院等在学科建设方向与扬州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推进扬州大学科技园、中科院扬州中心、东南大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扬州市产业研究院、各高校技术转移扬州分中心和“扬大—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将扬州地区科研院所服务能力与地方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强力助推作用。以“首投”、“首贷”、“首保”为抓手,形成政府、创投、银行、担保、保险、证券、租赁等“七合一”的方式协同支持创新发展。建设科技金融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科技金融超市,发挥“苏科贷”、“扬科贷”、科技成果风险引导资金、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创投资本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构建以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新型科技金融组织为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扩大科技金融服务覆盖面。鼓励企业探索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开展直接融资。

第二节 提升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核心竞争力、以优秀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团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推进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源头培育工作,重点在科技产业综合体、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中遴选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更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健全企业抚育体系,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开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形成百家科技上市(挂牌)企业、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万家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

推进关键技术攻坚。实施“2020高技术领航行动计划”。研究制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在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等领域,超前部署基础前沿技术研究,推进产业管理、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汽车、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建材机械、电线电缆、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等产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技术的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逐步形成具有我市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宗旨,通过创新券等方式,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依托自身优势自办技术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和高科技园区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构建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0家,省级企业重点研发机构累计达100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1000家。

加快知识产权强市步伐。实施“高企发明专利清零计划”,培育一批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健全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信息预警、战略咨询、维权援助等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力量。到2020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

专栏1:“十三五”时期创新行动计划与工程

1.2020高技术领航行动计划:推进500个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30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科技服务业“五个倍增计划”:到2020年,力争实现科技服务机构、行业总收入、合同科研额、技术交易额、科技投融资“五个倍增”,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3.“百千万”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到2020年,形成百家科技上市(挂牌)企业、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万家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型企业梯队。

4.科技产业综合体提质增效工程:到2020年,实现微版行政服务中心全覆盖,科技公共服平台孵化企业3000家,“千人计划”和“双创”人才团队50%以上集聚在科技产业综合体。

第三节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坚持走人才兴城之路,推动“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互促并进,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加强急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建成长三角区域人才高地,全面提升区域人才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人才发展“1111”目标: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达1000人,博士人才达1万人,硕士人才达10万人,人才总量达100万人。

全面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投入动态增长机制,扩充人才资源总量,优化人才分布结构,提升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形成总量稳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的党政人才队伍;围绕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以领军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支素质高、善经营、会创新、能适应国际国内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围绕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全面推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教育投资,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培养符合我市产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围绕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以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支分布合理、结构优化、适应市场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提升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制定人才专项开发计划,建设完善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深入实施“绿扬金凤计划”、“扬州英才培育计划”,主动对接国家“万人计划”,推进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深入推进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产业教授”等人才培养工程。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健全上下联动、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校企一体化办学、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培养,加强技师学院建设,打造契合产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人才创业金融支持等公共服务体系,吸引高校毕业生回扬、留扬、来扬创业就业,“十三五”时期,新增大学生20万人,打造“大学生城”。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用好各项人才发展资金,为各类人才提供规范、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创投机构等积极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努力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加强与全国重点市场、长三角人才市场的对接与融合,打造便捷快速、国际化的网上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招聘派遣、外包服务、培训测评、管理咨询等功能的人才服务机构、中介机构,推进人才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人才向企业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创新创业跟踪评估体系,不断改进完善人才计划、政策,提升人才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完善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功能,健全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满足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专栏2:“十三五”时期人才引进培养行动计划与工程

1.深入实施“扬州英才培育计划”。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定期遴选扬州英才培育对象,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建立完善名师带徒制度和人才技能代际传承机制,建设100个左右市级“名师工作室”。

2.持续打造“绿扬金凤计划”引才品牌。组织和参与各类人才招引活动,每年引进资助1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200名左右优秀博士人才。

3.实施人才产业融合发展计划。依托科技镇长团资源,深入推动“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到2020年,全市企业柔性引进教授博士动态保持在2500人。柔性引进各类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建设完善科技镇长团创新创业基地。

4.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深化推进“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启动实施“千名企业家培养提升计划”,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家、民企新生代等的集成支持。力争到2020年,集聚和培养领军型企业家500名,新生代企业家500名,新增省、市级“科技企业家”培育对象300名。

5.整体推进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国(境)内外学术交流、技术考察、能力培训等,强化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实施文化人才“育才聚贤”计划,聘请引进100位左右名人大家,开展“师带徒”行动,到2020年,宣传文化人才总量达5000人;推进名医名师培养工程,到2020年,医学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士达200人,新增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800名。

第三章 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基本产业提升计划和“两化”深度融合计划,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扩大有效投入,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努力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创造新典型、迈上新台阶、走在最前列,建设农业强市。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总产300万吨以上,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和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扎实推进永久性菜篮子基地和蔬菜、茶叶、花卉、果品等园艺标准园建设,到2020年,全市设施园艺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20%。加大对畜牧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创建国家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0家以上。实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工程,大力发展河蟹、罗氏沼虾、中华鳖、淡水龙虾等具有扬州特色的水产品,特水养殖面积发展到90万亩,创建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场(基地)20家。

提升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江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粮食规模化产业基地,持续推进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50亿元产值规模的连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60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10%以上。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由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提质扩量工程,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做大龙头企业规模;引导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50家,其中年销售额超2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上市2-3家。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依托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业、生物农业6大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食品跨国公司、行业巨头的对接,加大食品工业本土大企业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发展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00家,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批发市场直接参与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农超对接、产品配送,支持在综合性超市、商贸中心开设生鲜农产品直销区,建设合作社农产品社区直供点。发展农业众筹、个性化定制农业。突出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积极发展特色景观旅游镇村、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农家乐专业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扬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