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苏扬州市十三五规划:控制常规火电厂建设规模 继续做大做强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五大产业(全文)

2016-07-14 08:40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扬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巩固建筑业发展优势

推进建筑产业化、系统集成、资本创新,强化建筑品牌建设、市场开拓和风险防范,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全市建筑业年产值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8%;晋升国家特级资质企业3家以上。

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注重加强与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建筑等国内顶尖承包商的合作,借船出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发挥江都建设、华建、邗建等企业具有对外签约资格的优势,积极开发境外市场,并以建筑施工带动建筑设计、建材、咨询、劳务等产业发展,实现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市场并重转变。加大国内市场开拓力度。抢抓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新机遇,重点围绕新疆、福建、贵州等重要省份,瞄准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合肥等节点城市,加强对接,精心选择,精准开发。继续巩固壮大广东、陕西、江苏、山东、湖北和上海等传统基地,实现规模经营。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与系统集成技术,促进建筑产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邗江、江都建筑产业园。创新线上线下建筑工程交易模式,降低建筑工程交易成本,着力形成“互联网+建筑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以及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技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推动建筑企业加快健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分配激励、投资决策、风险评估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建筑企业加强风险防范、谨慎投资、稳中求进。推动建筑企业资本创新,增强建筑企业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促进建筑企业与金融资本融合开发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上市。

促进转型多元发展。按照“主业强、专业宽、效益高”的经营方针,引导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向与土建关联度高的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地下空间开发、机电安装等附加值高的领域发展,向设计、建材、咨询等行业延伸,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做出特色。引导企业抢抓政策机遇,支持建筑企业采取单独、或者联合兼并交通、水利企业,或与央企合作等方式,加快提升在公路、铁路、城市轨道、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施工能力,全力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加大品牌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壮大企业规模,以骨干企业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扶持一批骨干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一批新的10亿元、50亿元以上的建筑企业集团。努力创优夺奖,扶持骨干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多承接实体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扬州本土建筑企业品牌。每年创鲁班奖和国优工程2项以上。

第五节大力发展服务业

大力促进服务业产业联动、集聚提升、空间优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0%,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聚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搭建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的生产服务平台,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高新区、食品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生产服务功能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积极实施对接金融资本行动计划,招引金融企业来扬设立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民营银行,支持国有企业创建财务公司,把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性资金整合转化为政府股权投资母基金,引进更多的优质创业(股权)投资基金来扬落户,推动扬州市金融集聚区发展。到202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提升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挖掘消费潜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质量体系,唱响“扬州服务”品牌,支持扬州餐饮、文化旅游、运动休闲、生态养生、教育培训等优势产业发展,优化服务环节,延伸服务链条,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到2020年,全市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

全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我市永久性基本产业,以创建“中国国际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优化提升“两古一湖”核心旅游板块,推进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基本建成世界级景区,重点实施蜀冈中西峰、凤凰水街、隋唐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推动东关街历史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有序推进仁丰里、南河下、教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整治和利用;延展完善古运河水上旅游线。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市县联动的大旅游。按照“东水西山一路连,南江北湖一河牵”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沿大运河和沿文昌路旅游产业带,加快推进邵伯湖、高邮湖生态养生旅游区、仪征丘陵山地乐活康健旅游区、滨江时尚商务休闲旅游区、宝应湖湿地公园等景区建设和联动发展,招引实施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城市文化解读与展示工程,继续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文化核心展示区、体验场所和演艺项目。结合生态中心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乡村生活旅游。加快宜游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化改造,建设连接主城区与各县(市)主要旅游区的直达通道和公交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完善全市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行车、停车等智能指引系统。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打造本土旅游强企,组建经营管理和投资建设能力强的大型旅游集团。用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拓展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旅游服务国际化标准建设,努力把扬州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

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构建“一带一圈多板块”市域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一带,即文昌路(东起江都区文昌东路与S237交叉,西至南京六合区,全线长约70公里)商贸商务产业带,布局包括总部、会展、购物、商务、科技、金融、文创、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服务业重大项目,串起仪征枣林湾等山水资源、西区新城、文昌商圈、广陵新城、生态科技新城、江都新城市智慧商务区;一圈,即环邵伯湖养生度假旅游圈,借助运河北路北延,统筹推进沿湖区域的综合开发,加强产业布局规划控制,科学布局旅游等服务业项目,发挥该区域的最大效能;多板块,即推动主城区的蒋王商务商贸板块、瓜洲旅游度假板块、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板块、县(市)中心城镇板块发展。推进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培育提升40家市级和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

专栏5:“十三五”时期服务业重点工程

1.实施服务业重大项目“5421”工程。每年坚持推进4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开工,累计新增2000亿元投资。同时,力争实现沿江100亿、沿河50亿服务业重特大项目全覆盖。

2.实施生产性服务业 “十百千”工程。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创意设计服务业等10个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培育100家重点企业,到2017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到2020年,超过1500亿元。

3.实施生活性服务业“三化”提升工程。围绕生活性服务业优势领域,重点培育100家智慧化、连锁化、品牌化“三化”示范企业。

第六节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扩大消费与优化投资并行,促进消费升级、有效投入,着力提高军民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建设互联网平台载体,发展大数据产业,培育“互联网经济”,实现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

努力创造新供给。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去产能、去库存、防风险、降成本、补短板,着力优化供给结构。鼓励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加大概念产品、设计理念、新兴服务业等新型时尚消费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改善用户体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以供给结构优化推动消费者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逐步建立供需适配的新型供给体系。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坚持项目为王,促进有效投资稳定增长。引导投资向基本产业加快集聚,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基本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发挥好投资对产业转型升级、名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态势,稳步提高在全市投资中的比重。“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万亿元,年均增长12%。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意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推进省、市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发挥重大项目对投资的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消费经济。拓展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加快消费升级,培育消费热点,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快培育健康养老、信息、旅游、教育、文化等领域新的消费增长点,更多依靠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加快“智慧扬州”建设,重点提升信息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发挥文化、旅游、美食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强资源融合,发展旅游健康和体育健康消费,努力打造省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鼓励发展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式文化消费。到202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00亿元,年均增长9%。

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水平。推进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标准技术领先、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水平较高的国家、省质检中心。在重点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创新、重大民生工程、公共安全等领域,制定实施先进标准,提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个县(市、区)培育1个以上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十三五”期间,新增注册商标10000件,新增著名商标150件,新创建江苏品牌50个,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60个,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500个。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提高军民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达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要求,形成符合发展趋势、具有扬州特色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建成国防后备力量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国防后备力量整组工作,实现预备役部队、民兵和国防动员专业队伍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检验。统筹军地应急力量建设工作,实现统一指挥、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打造助推“打赢”的示范工程。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深度发展,壮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以国防领域需求为导向,加快军地通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军民融合型骨干企业,鼓励开展军民融合关键技术攻关,将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园建成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成省级以上军民融合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塑造能打胜仗的双拥新典型。更好地发挥新形势下“柳堡二妹子”民兵连作用,与野战部队结对共建,提升适应复杂战场环境下的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弘扬拥军模范陈巧云精神,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网络强市战略,努力培育壮大工业、农业、商务、旅游、民生、交通、政务等各种业态的“互联网+”,促进跨界创新,优化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提升产业集聚和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推动“一站式”的大数据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深化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构建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软件信息技术与基本产业、支柱产业及传统特色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支持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开展互联网业务。打造新兴软件名城,加快建设“一基地三板块”,推进建设上海(扬州)网络视听产业园,到2020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比2015年翻两番;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亿元,云服务和云产业实现产值80亿以上。

第四章融合发展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跨江融合综合改革试点,主动对接宁镇扬同城化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人才、企业、城市国际化,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

第一节深入推进跨江融合发展

抓住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注重整体推进、板块式发展,围绕基础设施互通、产业转型转移、开发园区共建、产学研合作、跨区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重要领域、重点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内生动力,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融入上海和苏南经济板块。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教中心,重点打造承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人才实训和产业化基地。把握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动态,抓住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依托扬州牵头组织实施的长三角协调会健康服务业专业委员会,推进和加强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健康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覆盖长三角城市的健康服务产业咨询体系和

资源共享平台,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产业连锁企业、知名品牌。

加快推进宁镇扬同城化。积极对接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以重点融合发展区域为突破口,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区域创新体系共建,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共享,打造跨江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以实现跨城通勤交通为重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与布局优化;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集群化和国际化,合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合力打造创新创业引领区和开放创新先行区,建设以南京为中心、宁镇扬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事务管理协同发展;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一体化,引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园区共建水平。加快建设波司登高邮工业园和上海莘庄工业区宝应工业园。推进其他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与上海、苏南园区的共建步伐。加强园区共建的顶层设计与合作规范,完善组织落实与规划引领。创新合作共建模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完善共建管理体系与项目引进,注重要素流动,完善共建园区运营主体企业化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扬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