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湘潭市十三五规划:加强火电行业治理 重点发展直驱型风力发电装备、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等产品(全文)

2016-07-29 08:4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湘潭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9:服务业提速计划:

①长株潭供应链核心枢纽工程。依托湘潭综保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依托岳塘经开区,加快中国中部国际商贸城等重大专业市场项目建设,打造长株潭中央商贸区;依托雨湖工业集中区,加快推进鹤岭生态物流园一力公路港和泰和“城市矿产”等项目建设,打造湖南公路物流港;依托其它相关园区,建设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专业市场。

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大力发展红色艺术、红色影视、红色出版、红色动漫、红色旅游纪念品等红色文化产业;以昭山、水府旅游区为核心,加快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水上运动中心、生态度假村等项目建设;以隐山、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湘江风光带为核心,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大观园、名人旧居修复等项目建设。

③服务标准化工程。全面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抓好旅游、文化、商贸餐饮、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一批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推动服务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④服务品牌化工程。继续开展名牌服务创优活动,积极培育世界名牌、中国名牌、省名牌服务企业,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老字号的品牌和文化优势,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培育有条件的老字号做精做强。

⑤服务融合化工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两端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的高阶起步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第三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把湘潭打造成为全国“两型”现代农业先行区、旅游休闲农业引领区和都市高效农业示范区。

29、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立足湘潭农业特色和现实基础,规划构建“一区三圈十园十片”的现代农业空间格局。“一区”,即把整个示范区建设整体推进的湘中高产优质水稻战略产业区域;“三圈”,即构建近郊都市高效农业、中郊保障性农产品生产、远郊特色生态农业等3个农业产业经济圈;“十园”,即加快建设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湘乡农业科技示范园、韶山核心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盘龙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五个现代农业综合园,以及九华农机产业园、天易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韶山农产品加工园、荷塘农产品物流园、花石湘莲加工物流园等五个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十片”即10个现代农业示范片。

30、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突出抓好粮食、生猪、蔬菜、特色种养四大产业建设。粮食产业,依靠复种扩面、技术推广、改良土壤、机械作业等手段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推广超级稻、优质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新品种新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到2020年,水稻总产值达到40亿元,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90%以上。生猪产业,加快构筑集饲料兽药、良种繁育、规模养殖、肉类加工和流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抓好沙子岭猪地理标志产品基地建设,继续保持生猪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优势地位。到2020年全市生猪出栏规模控制在590万头,总产值达到120亿元。蔬菜产业,加强蔬菜标准园建设,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和设施栽培,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250万吨以上。特色种养,重点扶持湘莲、油茶、花卉苗木、楠竹、水产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年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湘莲2.5万吨的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3个万亩油茶和2个万亩楠竹示范片。

3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湘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综合示范园、特色产业园、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促进市农科所、市原种场科研转型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紧密与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产学联盟、院企合作、院市共建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机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重点抓好现代种业发展,打造繁育推广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加强湘沙猪配套系选育等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抓好农技推广补助、科教兴村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制定科技引智办法和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建立公共财政和企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2020年,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3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鼓励发展农民合作联社、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经营主体。培育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引导其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要。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推进银农、银社、银企对接。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允许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到2020年,发展种养大户33000户,发展家庭农场350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00个,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5家、省级40家,力争培育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30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

33、积极构建农工贸产业链

加快构建农工贸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内部运转机制,引导建立和完善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约束保护机制,改变过去产供销脱节、农工商分离的状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产业融合的政策法规,取消有碍于产业横向互动发展的行业壁垒,鼓励不同产业间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为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融合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专栏10: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行动计划:

①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设2家农业院士工作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示范基地、省湘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蔬菜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生猪区域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科技攻关平台。推进“两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

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工程。发展种养大户33000户,发展家庭农场2000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00个,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40家,力争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合作社100家以上,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400家。

③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工程。有序推进“113”行动,即“1个清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清单;“1套体系”,市、县、乡、村四级监管体系建设;“3化机制”,新型经营主体标准化生产机制、重点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化管控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常态化监测机制。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三品一标”认证奖补机制。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追溯试点。

④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创建工程。重点推进“5个10”工程,即建设10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加工物流示范园,10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10个标志性美丽乡村(农业公园),10个标志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标志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第四节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坚持信息化带动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促进三次产业之间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34、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大力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规模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艺、辅助制造水平,培育5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率达到65%,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过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加快汽车、机械、食品、电子、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组织研发具有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

35、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

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各业创新能力,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建设“智慧城市”。

——“互联网+”制造业。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深化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企业现代研发、先进制造、营销体系的发展,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围绕精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及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互联网+制造”工程。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过程智慧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泰富重装为代表,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全产业链的增值服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服务业。围绕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和智慧旅游。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中的广泛应用,建立以物流大通关为目标,以网上物流单证、电子结算为主要内容的物流综合服务信息系统。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高性能信息处理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构建智慧旅游应用体系。依托“智慧韶山”,重点建设旅游景区展示平台、旅游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导航平台,形成集导航、导游、导购、观光、休闲、商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体系。

——“互联网+”现代农业。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整合涉农信息服务资源,重点围绕湘莲、油茶、沙子岭猪、传统手工业等优势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组织开发适应农村共性应用需求的综合信息应用软件平台系统,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和定制信息服务等功能。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支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36、前瞻布局大数据技术产业

围绕数据感知、传输、处理、存储、安全、管理、统计、分析、挖掘、展现、应用等数据全流程,全面发展大数据有关硬件、软件、终端、内容、服务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积极发展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支持我市高新区、经开区等采取共建方式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大数据产品和装备制造业、大数据软件和服务业。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维(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大数据新业态,高度重视数字家庭、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领域新的智能终端的发展,加快发展医疗、健身、安全类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载电子系统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开拓新的消费领域。

第五节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县域崛起新局面

充分发掘和整合各县(市)的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37、湘潭县发展农产品加工型特色县域经济

以天易示范区为中心,主动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辐射,重点推进杨河工业园、湘莲工业园、皮鞋工业园、竹木工业园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挖掘和拓展地域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湘莲、油茶、竹木、粮食、生猪等特色产业,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提升科技含量,强化品牌效应,巩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

38、湘乡市发展特色工业型县域经济

加快推进湘乡经开区建设,改造提升冶金机电、化工、建材、皮革、食品等传统工业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智能电器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沿320国道和湘韶线2条现代农业示范带。提升水府旅游区、大东山、云门寺文化旅游档次,开发壶天岩溶洞等旅游资源,融入大韶山旅游圈。

39、韶山市发展特色旅游型县域经济

突出伟人故里品牌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加快韶山银河旅游区建设,推进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树立中国红色旅游第一品牌;以韶山高新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节能环保设备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精品农业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利用优良生态资源,力争将韶山申报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40、创新发展传统手工业

依托我市传统手工业基础优势,突出食用槟榔制作、湘莲生产加工、皮革(皮鞋)、竹制工艺品、传统食品(龙牌酱油、灯芯糕、蛋卷、烘糕、刁子鱼、火焙鱼、毛细扣肉等)、传统文化休闲(与农家乐相结合)、传统文化艺术(雕刻、唢呐、纸影戏、地花鼓、木偶戏、火龙灯、湘绣等)等七类主要产品,通过现代工艺改良和“互联网+”手工业行动,创新传统生产方式和营销模式,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传统手工业创新发展,实现年产值平均增速达到15%以上,形成新的县域产业增长点。

第四章加快城乡建设,塑造美丽湘潭新风貌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取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实施“一江两岸、北进中强、绿廊连接、组团发展”战略,构建“一主两次、多点支撑”的城镇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湘潭新型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建设精美主城区

加快主城区(含易俗河城区)建设改造和内涵提升,着力提升城市的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全面塑造精美城区形象,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区域带动能力。到2020年,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40万人。

41、推进城市空间精明化增长

按照精明增长要求,实施“一江两岸、北进中强、绿廊连接、组团发展”战略,合理控制城市空间向外的无序蔓延,努力建设更为紧凑、高效的现代化精美城市。利用湘江U型湾的独特风貌,推动滨江发展,集中力量建成湘江风光带。加快推进“北进中强”,聚集交通网络着力北进、兼顾东连,促进城市与产业空间契合。“北进”即加强与湘江新区对接,实现融城发展,主要沿三条线路北进:中线沿湘江风光带北进,与长沙湘江风光带相接,打造“山江洲城”特色风貌;西线依托九华大道、伏林大道等城际快速道,以万楼新城、雨湖新城、九华新城梯次北上与长沙河西对接;东线依托芙蓉大道,以高新区、昭岳新城梯次北上与长沙河东城区对接。“中强”即高标准、高品位完善城区各项配套建设,重点加强河东片区功能配套完善和河西旧城区改造提升。“绿廊连接”,即沿主要交通干线和河渠,以大型结构性绿地、环城绿带、水域保护、慢行系统和绿道建设为重点,建设连接城市和内部组团的绿色廊道。“组团发展”,即加快核心主城区、九华新城、昭岳新城、雨湖新城、天易新城、杨河新城等“一核五城”组团发展,努力实现组团之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设施共享。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湘潭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