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重庆:禁止新建、扩建火电项目 加强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及应用(全文)

2016-10-12 15:4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可再生能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七)深入推进绿色制造。

强化生态约束,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1.强化生态约束。

严守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基本要求,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并严格执行。强化现有企业污染防治和治理,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对经治理仍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依法依规坚决关停。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引导企业在项目建设、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企业标准,支持企业对标同行业国际先进标准。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对污染环境、侵占资源、破坏生态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完善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以及差别要素价格制度,激发企业绿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全面推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到2020年,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2%,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

3.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发展工业余热用于城镇供暖制冷及设施农业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等业态,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动高耗水行业改造,推广应用城市中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完善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0年,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85%。

4.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评价及认证制度,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最大限度降低排放总量。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专栏25  绿色制造工程

聚焦节能、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环节,突破节能关键技术装备,提升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建立健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20家以上绿色示范工厂和10家绿色示范园区,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

(八)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制造业整体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1.发展服务型制造。

引导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延伸服务链条,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实现由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成套安装和运行维护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围绕制造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研发创新、科研孵化、大数据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特色金融要素市场、现代物流服务、融资服务、人才保障等基础服务能力,增强电子商务、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等新兴服务业带动效应,加快发展商务咨询、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全面提高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3.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培育壮大总部经济。发挥大型集团在渝企业纽带作用,不断完善软硬环境,促进在渝企业做大做强,带动集团总部来渝落户或设立区域中心,加大成长型企业、互联网企业总部引进培育力度,引导本地企业进一步完善研发、采购、结算等总部功能。培育壮大平台经济。围绕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加快在研发创新、科研孵化、检验检测、大数据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若干全国性产品交易市场,积极争取国家级平台落户我市;支持工业产品接入互联网,依托产品提供服务,扩大电子商务在汽车、智能终端、食品、服装等终端消费品领域应用广度和深度。培育壮大订单经济。引导企业加强对特定对象、特定人群消费需求及消费行为分析预测,积极培育网络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精确社交营销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新消费需求。

专栏26  服务型制造工程

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创新、个性化定制服务推广、在线支持服务价值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广、产融结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撑等6大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和支撑能力。

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环保等重点领域培育20家以上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企业和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至30%左右。

(九)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工业园区(含各类开发区中的工业集聚区)是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关键和核心载体。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加大特色产业引进培育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园区集群智能绿色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

1.夯实园区发展基础。

加强规划指引,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方向,推进园区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效衔接,引导各区县(自治县)合规、有序规划布局工业园区及其组团范围、确定项目承载地块。聚焦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建好水、电、气等设施,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加强污水、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实现环保设施园区全覆盖、全运行;改善园区物流条件,畅通主要工业园区物流主通道,实现园区与铁路、公路、水港、空港等货物集输运站无缝链接;加强住房、医疗、卫生、文化、商业、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园区与周边小城镇科学合理分工协作,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引导园区加快转型发展。

制定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园区转型升级,向专业性、智能化、创新型方向发展。支持园区围绕特色产业方向,搭建公共开发平台,吸引同一产业类别的大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形成链式效应,打造专业型园区。支持园区建设智能化园区,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促进企业与企业间协同合作,打造智能化园区。支持园区引进和集聚研发型公司,引导高层次人才向园区集聚,同时发展一批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吸引一批风投资金和创投机构入驻,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打造创新型园区。

3.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强化入园条件审查,对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和产出强度要求的工业项目,禁止进入园区。完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逐步推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探索“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和开发使用力度,建立健全低效用地再开发机制,推进园区存量用地挖潜利用和有效配置。高效利用增量用地,适度提高工业项目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发挥土地最大效用。支持主城区园区先行开展园区低效土地利用试点,并逐步推广全市。到2020年,全市工业园区低效土地再开发累计达1.5万亩,新增产值1000亿元以上。

4.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园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打造一流服务团队。完善园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试验检测、成果中试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和“双创”基地,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创新园区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污水处理厂、标准厂房、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抓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推广项目代办、“一对一”服务、限时办结等举措,为入园企业落地建设、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项目查看更多>垃圾焚烧发电查看更多>可再生能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