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安徽铜陵市十三五规划:推进国电铜陵电厂三期扩建工程 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全文)

2016-11-15 09:3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火电铜陵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十七章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带动计划,以铜基新材料、电子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支持企业推进管理对标、流程再造、兼并重组、项目建设,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建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实施质量提升计划,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培育一批质量效益型优秀企业,开展领先企业示范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大力提高技术机构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检中心、国家PCB质检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标准引领计划,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优势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进一步加强铜产业技术标准服务平台维护建设。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品牌侵权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及责任追究体系;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到2020年,培育中国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120件、市知名商标200件,安徽名牌产品超过100个,获市长质量奖企业超过12家。

第十八章 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需求,积极探索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构建应急应战一体、与政府应急队伍紧密衔接的后备力量体系。加快推动民兵组织向民营、高新企业拓展;落实市建营、县区建连、重点乡镇建排,编实综合应急分队;按照“沿江抗洪、靠山防火、矿区救援、城区维稳”原则,赋予县区任务编好专业救援分队;按照归口建设、使用、管理、保障原则,编实人民防空、交通战备等国防动员专业队伍。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完善提升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及长江航道的战略功能。推进人防工程和城市建设互相融合,重点在城市新区、人口密集区、重要经济目标毗邻区等区域,抓好人员隐蔽、物资储备和医疗救护等人防工程建设,建成市人防基本指挥所;在城区周边和远郊建设兼备防空防灾功能的人防疏散地域(基地)。加强城市经济、民生等生命线工程防护体系建设,加固改造早期人防工事,以长江路地下人防商业街为主线,加快推进周边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提升城市防空防灾综合能力。建立军民结合企业项目库,提升军民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水平;鼓励民用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在项目审批、成果转化、资金借贷上给予扶持。申报和建设军民兼容、技术集聚的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促进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化。持续开展争创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活动,完善双拥优抚安置政策体系,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拥军工作格局。建立健全适应军民融合新要求的统一领导机制、军地协调机制、军地需求对接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

第四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推进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建设具有铜陵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十九章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政府服务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共性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积极支持高校院所与我市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支持中国科学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印制电路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在铜转化、项目来铜落户。发挥铜基新材料、光电子元器件等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在若干技术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推进科技金融合作,支持创新投资基金发展,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在我市优势领域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创新管理制度,打通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通道,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购买、人才引进、企业并购等方式,缩短研发周期,迅速提升创新能力。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激活主体,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实施重点人才项目,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建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的市场化导向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以及草根能人创新创业激情。盘活创新资源,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认证等服务机构快速发展。扩宽渠道,建立信息、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加强培训辅导,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树立鲜明的创新创业导向。

专栏10   人才开发重点工程

“先锋铜陵”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选派一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中央、省委党校等的集中培训和市外院校异地培训,选派一批年轻干部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直有关部门、乡镇、社区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党政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创新铜陵”高层次人才开发工程:围绕铜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面向海内外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探索实行“项目+人才”模式,大力实施柔性引才工程。坚持高端引领,积极实施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制造铜陵”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到2020年,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60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万人,建成2所技师学院,建立2-3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千亿铜陵”企业家人才培养工程:到2020年,培养造就100名职业素养好、决策能力强、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100名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市场意识强的优秀企业家后备人才。

“幸福铜陵”社会建设管理人才保障工程:开展“六个一批”优秀人才培养活动:培养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思想文化宣传人才,建设一批高素质、创新型的教育人才,培养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一批基本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要的全科医师,培养一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乡村医生,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人才。

“活力铜陵”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适应铜陵后继发展人才储备需求,组织实施“千名大学生进铜陵”活动,每年至少吸纳1000名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大学生来铜创业就业。

第二十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根据“责权利统一、人财物匹配”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县(区)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完善权利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运行机制。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促进公共决策咨询工作制度化、系统化。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建立运行统一高效的电子政务平台,减少行政执法层级。深化“先照后证”、“三证合一”、注册登记电子化等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控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改革、改制、转型同步推进,支持有色公司整体上市,推动铜化集团、普济圩农场、市供销合作社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变管企业为管资本,引入民营资本壮大支柱产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依法保护和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预算规划管理。落实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分类推进增值税、消费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等改革,落实对实体经济的减税政策。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调整财政资金投资方式,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通过PPP等方式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或省级PPP项目库。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征信系统,提升金融普惠性。积极跟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加快企业上市(挂牌)步伐。积极引进和鼓励设立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鼓励发展电子金融服务和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

深化市场体制改革。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和法治化营商环境。落实降低成本的各项措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形成市县区一体化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促进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国有土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形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入推进水电气等资源价格改革,大力推进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创新和发展,强化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协调保障。

第二十一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递进发展的思路,深化与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来铜投资;鼓励本市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围绕骨干企业形成配套丰富的“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群。把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启动双创专项基金,落实返乡创业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措施。在“非禁即准”的原则下,全面放开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保障性住房和铁路、电力等领域。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增资扩股及经营管理。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民营资本兴办实体经济,加速转型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提高咨询、研发、设计、管理、检测、培训等服务水平。到2020年,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0%。

第二十二章 打造“智慧铜陵”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

夯实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以及三网融合建设,全面落实宽带提速降费;建成移动通信4G基站网络体系,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和主要交通廊道沿线4G信号全覆盖;推进能源、给排水、公共交通、环保、防灾等五大类公共设施的物联网建设;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推动光纤进乡到村,促进城乡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推动城市和农村宽带网络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完善统一的智慧城市政务传输网络;建设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形成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大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为各种智慧应用提供云服务。

推进大数据建设及应用。按照“一数一源”原则,对政府、社会各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整合、比对、清洗,建立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建筑物等公共基础数据库,以及各种专题应用数据库,打造统一规范、集中部署、安全可靠、充分共享的全市数据资源中心。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各部门及全社会提供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服务,为各项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智能化管理运营城市提供支撑。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

提升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构建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全社会共建的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社情全掌握、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深化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十类政府权力网上运行,并进行全程电子监察;打造社区“一口式”服务平台,实现一口受理、一站办结,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水平。

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改进管理方式,提升交通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交通科技投入,建设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智慧公交系统、智慧交警平台、交通紧急预警系统、智慧港航系统;加快建设港口及公路物流信息平台,指导危险品运输企业建立GPS、北斗智能化监控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企业网与运管网智能化互联,全面提升运输效率,保障运输安全。

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建立市民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发行市民健康卡。推动各医院独立的HIS系统互联互通,建立全市卫生数据中心与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市、社区(乡镇)、村三级联动,个人、医院与卫生主管部门之间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交换。综合应用医疗物联网、数据融合传输交换、云计算、城域网等技术,将医疗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进行融合,建设智慧医疗基础设施。以“医疗云数据中心”为核心,完善智能决策医疗体系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分时段预约诊疗、智慧医疗诊间结算、出入院床边(护士站)结算、网上查询检验检查报告、远程会诊系统、双向转诊系统等便民惠民举措,改善居民就诊体验。

推进智慧教育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教育资源等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教育城域网。推进同城示范课、一课一名师、名师在线、翻转课堂、微课资源、协同教研等应用,更多惠及学生、教师和家长。推广同步在线课堂、数字化校园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样本学校建设。将情景感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运用到教育信息化领域,构建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培育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与国内龙头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打造具有铜陵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培育发展智能产品;借助互联网大力发展壮大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支持农业互联网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电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农业物联网等建设。建立互联网经济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制定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搭建互联网经济创新创业平台,开展专业培训,营造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入手,提升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整闭环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政务信息容灾备份体系、数字认证系统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等工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铜陵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