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重点发展清洁高效燃煤发电装备(全文)

2017-01-13 14:1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机组燃气轮机超低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重大任务

继续抓好科技创新“四大工程”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增强现代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方位扩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贫困地区科技精准扶贫。

(一)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分类推进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深化改革,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

1.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依托成德绵开展先行先试, 基本构建起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细化落实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部署的各项任务,组织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年度计划。 推进成德绵跨区域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用,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院所改革、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重大改革突破,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

2. 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机制。 主动适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要求,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加强军民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 加快推进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军民融合科技型企业。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和转移转化,打通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形成产业链。 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军民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机制。 围绕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鼓励共建军民协同创新平台。 支持省属国有企业牵头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

专栏 1 军民科技融合发展

3. 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探索以多种方式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联合,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信息平台,支持引导企业牵头开展联合攻关, 打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界限,建立跨界创新联盟,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有机衔接。 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建立合作共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建设,探索产学研用合作的长效稳定机制。 坚持市场导向,围绕我省重大产业创新需求,建立不同形态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织,打造一批行业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探索符合创新组织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促进企业、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资源优势叠加。

专栏 2 产学研用联盟

4. 分类推进科研院所深化改革。 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科研院所进行改革试点。 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治理结构现代化,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强化财政资金扶持,提升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对于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建立财政经费、技术收益、社会投入等多元投入发展模式。 推动具备条件的应用研究类、工程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企改制。 推进转制类科研院所股份制改造,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中央在川科研院所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就地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 3 科研院所改革试点

5.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推动科技计划管理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转变,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计划布局,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计划体系。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订相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改进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探索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形成职责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组织管理机制。 创新科研项目支持方式,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有偿与无偿、事前支持和事后补助相结合的资助机制。 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员费用比例。 建立统一的科技计划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计划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绩效评估。 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 积极对接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库和省级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 实施科技报告制度,加强科技计划协调衔接,推进科研成果共享。

(二)大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重大科学问题,围绕我省优势学科及特色产业创新,突出原创性、颠覆性、系统性技术需求,强化前沿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骨干企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日益重要的源头支撑作用,持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积累和原始创新储备。

1. 加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 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聚焦我省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和重点任务,把握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强化条件支撑,夯实创新基础,催生源头创新,围绕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持续加强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推动基础学科均衡发展和交叉融合。 结合国家和我省对产业核心技术的迫切需求,聚焦重大主题,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系统开展一批能产生颠覆性技术的基础、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专栏 4 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

2.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全省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 整合全省创新资源,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搭建统一开放的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网络平台。 支持我省地方种质资源库、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资源库等建设。 加强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检测技术机构建设。

专栏 5 科技创新平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机组查看更多>燃气轮机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